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光复初期台湾文学上承日据时代的文学思潮,下启后来台湾新文学的茁壮与繁荣。我们从主流严肃文学中的散文、小说、诗歌及戏剧四种文学体裁可以一窥这个时期台湾文学的面貌。  相似文献   

2.
鲁迅及其作品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影响之巨大而且深远,是众所周知的。但对曾被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五十年,又和大陆隔离四十年的台湾的文学有无影响,迄今仍未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大陆对台湾六十多年来的新文学的研究,虽已取得不小成就,但总的来说,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本文虽题为《鲁迅和台湾新文学的因缘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3.
台湾爱国作家吴浊流(1900—1976),从1936年发表短篇小说《水月》之后,在文学道路上不断探索,努力奋斗,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对台湾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长篇小说《亚细亚的孤儿》、中篇小说《波茨坦科长》、短篇小说《陈大人》、《先生妈》,被称为台湾新文学优秀之作,是众所公认的;他创办《台湾文艺》杂志,创立“吴浊流文学奖”,筹办“台湾文艺资料馆”,对台湾新文学事业的辛勤奔波和无私奉献,是众所  相似文献   

4.
风雨如晦, 鸡鸣不己。 ——《诗经》 在“五四”运动直接影响下发生发展的台湾新文学迄今已有六十余年了。因为台湾文学是整个中国文学的一部分,我们可以以一九四九年新中国的成立,作为台湾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分界。一九四九年以后的台湾文学,把它称之为台湾当代文学,不仅是为了统一使用当代文学这一历史概念,而且也符合台湾文学发展的实际。在解放战争的炮声中溃退到台湾省的  相似文献   

5.
高校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与建设路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文学是由大陆、台湾和香港文学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但长期以来,高校中国现代文学课却只讲授其中的大陆文学,未能真实反映“两岸三地”中国文学的全景风貌,影响了学生关于中国新文学的完整把握和通过文学窗口对台港的认识了解,导致了学生关于中国新文学知识与能力结构的残缺,因而理应即行整体改革,以真实反映中国新文学的历史与现状和科学构架本课程教学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6.
试论台湾新文学张桂年台湾文学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已经走完了三个艰难而光荣的历程,即从1840年鸦片战争前的古代文学步入近代文学;本世纪20年代初,伴随着世界民主潮流进入现代文学;1945年台湾光复,又跨入当代文学。台湾现代文学,亦称新文学。它是在“五...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台湾著名作家姚一苇早年在大陆的小说创作进行了史实的求证,并就其中两篇重要的小说《输血者》、《春蚕》与鲁迅、施蛰存的某些小说作了比较,从而见出其与三四十年代乡土文学、左翼文学和现代派文学的联系,由此也提示了当代台湾文学和现代中国新文学的渊源。  相似文献   

8.
周作人的新文学源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文学之初,周作人在考察新文学是什么、将是什么时,对新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做了深入的探讨.在考察新文学的生成动因时,周作人更注重思考传统文学内部的变革动力对新文学的根本性催生作用,从而认定传统文学对新文学成长的塑造力也将是根本性的.周作人的新文学源流观是我们的新文学史研究所不可或缺的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9.
台湾是中国大陆母体的一部分,台湾文化也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新文学和大陆新文学都是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直接影响下发生的,而且都是以白话文运动为其起始。台湾新文学所表现出的的反帝、反封建、反压迫的民族精神与社会正义,与“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写作如何打通两岸三地界线是一难题,或可通过观察和描述包括"三民主义文艺"、"自由派"、"现代主义"等新文学思潮脉络在当代、两岸的断续延展情况,来切近20世纪两岸文学整合研究的目标。以鲁迅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批判传统在当代大陆并未真正得到承续,反而在台湾由陈映真等加以传承,为上述思路提供了又一实例。两岸文学差异颇大,但有差异,台湾文学才能对中国文学整体做出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台湾新文学“成熟期”与“战争期”的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杨逵的小说创作。笔者认为杨逵的小说创作以高度的思想性将台湾新文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面向现实而为人生的写作主张,是杨逵创作的自觉追求,也是理解他文学品格的必要前提。统观日据时期杨逵的小说创作,反抗殖民统治与反对阶级压迫的思想并存,同时又在这之上有所升华超越,强有力地显示出这一时期台湾新文学反抗与斗争的立身主题,也彰显着这位台湾左翼文学先锋的手笔与气魄。  相似文献   

13.
194 7-1 94 8年间 ,发生在台湾文学界的关于“新写实主义”论争 ,是对日本军国主义推行“皇民化”殖民文化的历史清算。陈映真、曾健民发掘、整理并出版一批资料 ,以历史的本来面目与现实会面。从中可以看到 :新写实主义的理论原则 ,是和批判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及后来由毛泽东提出和确定的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新中国文学的创作原则相一致的 ;每一个参与论争的人都毫无疑义地肯定 ,从领土所属到文化精神 ,到文学发展之路 ,台湾都是中国的一部分。论争中 ,两岸文学交流是一个重要议题 ,许多参与者都发表了见解 ,两岸作家积极地付诸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果。这场论争对继承祖国五四新文学传统 ,继承台湾日据时期新文学的革命传统和确立台湾文学的发展方向 ,有着根本性的奠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大陆、台湾、香港(澳门)构成中国文学的三维空间,从文学自身的特性来说,是应该跨越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没有在正史篇章中提到台港文学,这一现象很值得深思。台港文学作为“五四”新文学的同源支系,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应该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得到体现,此事关中华民族文化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5.
与时代偕行的中国当代文学,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艰难跋涉之后,以它产生的一批批作家和作品,以它多姿多采的风格和神韵,以它拥有的众多读者群,显示其特有的辉煌,引起世人的瞩目。 作为一个整体,中国当代文学包括着当代大陆文学、台湾文学、香港文学、澳门文学;从广泛的涵义来说,也包含当代海外华文文学。它们都是中国母体文化和文学的承续,都是在“五四”新文学的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有这样一种现象确实耐人寻味。中国新文学的伟大奠基者、文化巨人鲁迅,在他青年时代东渡日本留学时,曾选择过医学作为自己的专业,在仙台医专学医近两年。另一位同样为中国新文学奠基的文化巨人郭沫若,年轻时也曾踏入过医学院校的大门。1918年,学完预科的郭沫若进入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学医五年,完成了学业。中国新文学的重要分支——台湾新文学的杰出奠基者,被誉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文学发生前后,曾朴一方面广泛涉猎世界进步文学.一方面对新文学的出现大加褒评.同时强调新文学要从异域文化中汲取营养以丰富其创造力,提出以真、美、善为“文学的标准”。期间.曾朴还创办《真美善》杂志,并创作了长篇系列小说《鲁男子》,对新文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曾朴晚年弃旧图新的文学行为.显示了新文学对近代文化人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由于长期以来将“新文学”(现当代文学)规定为革命文学、社会主义文学,此类史著即不列入台湾、香港、澳门文学,诸如少数民族文学、通俗文学、民间文学、翻译文学、旧体诗词等文学现象也被排除在外,是不符合进入现代社会后中国真实的文学历史的。朱德发先生提出的“现代中国文学”的新观念不仅可以避免这些缺失,更是对至今仍在影响我们的非科学的治史观念的校正,应当引起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19.
赖和被誉为“台湾新文学之父” ,他以鲜明的反帝爱国精神为台湾新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小说中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内涵 ,尽管某些作品的主题存在争议 ,但其总体的反殖民主义的精神实质是不容置疑的。讽刺、象征等手法的运用 ,使这一主题精神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作为反帝爱国载体的赖和小说 ,其深刻的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手法对我们今天的创作 ,仍然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梁实秋的文学批评作为新文学理论建设的组成部分,由他引起的文学论争不仅仅是文学观念的讨论,而且关系到新文学意义和秩序的重建,它既校正了“五四”文学的流弊,对新文学的发展和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制衡和互补作用,叉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学革命的意义和文学的现实力量,使文学批评脱离主体感受而走向学理化。梁实秋所倡导的文学理性、文学道德和人性论虽被文学史误读成了另一种意识形态,但他对新文学的反思和重新定义却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