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丘逢甲     
丘逢甲(1864——1912年),字仙根,号仓海。祖籍广东蕉岭县。乾隆年间,其曾祖丘仕俊,率家渡海,东迁台湾,到丘逢甲时已历四世。丘逢甲于1864年(同治三年)出生于台湾省苗栗县,与反割台斗争中的抗日英雄徐骧是同乡。丘逢甲从四岁起,就在其父执教的私塾读书。他天资聪颖,刻苦攻读,十四岁在台南应童子试,获全台第一名。1889年春天,丘逢甲25岁,去北京会试,中第八十一名进士,被钦点为工部主事。当时,中国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丘逢甲无意仕进,告假回台,集中精力讲学。他除授文艺课外,  相似文献   

2.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清·丘逢甲《春愁》丘逢甲(1864-1912),字仙根,台湾漳化人,清代诗人,有诗作《岭云海日楼诗钞》和《仓海丘逢甲诗选》存世。诗人是一位爱国志士,清光绪年间进士,为兵部主事。  相似文献   

3.
丘逢甲(1864——1912)字仙根,号沧海。台湾省彰化县(即苗粟)人。他文武全能,著作等身,一生写下大量爱国诗章,均收入《岭云海日楼诗钞》、《沧海先生丘公逢甲诗选》等集中。《春愁》是丘逢甲的代表作之一。  相似文献   

4.
大约在1897年,南洋才子丘菽园(187—1941)跟内渡定居蕉岭不久的台湾诗人及抗日志士丘逢甲(1864—1912),开始诗文论交,成为至好.时丘菽园不过廿四岁,丘逢甲卅四岁.越年,即1898年5月26日,邱菽园在新加坡开办了《天南新报》,自任总理(即社长)兼总主笔,立志以文字启迪民智,同时亦积极鼓吹维新救国.半个月之后,丘逢甲的诗文(以诗为主)就开始在《天南新报》邱菽园亲自主持的文艺栏里陆续出现.1900年初,丘逢甲与王恩翔奉惠潮嘉道沈洁斋之命,到南洋一带宣扬清廷保护华商政策.两人于3月18日抵新,在新马两地逗留了两个多月.丘逢甲与邱菽园的私谊,有了进一步的发殿.这时期,丘逢甲在《天南新报》所发表的诗文更多.一直到了1900年5月底丘逢甲离新后,这种现象,才告消失.因此,丘逢甲与《天南新报》的文字姻缘,前后维持两年.  相似文献   

5.
丘逢甲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丘逢甲(1864—1912)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清末民初卓越的“抗日护台”爱国志士和教育家.丘逢甲祖籍原在河南商丘,于南宋末年迁入福建上杭,一二七七年间,其二世祖创兆为民族英雄文天祥参事,一起从事抗元,他们道经梅州镇平员山(今梅县地区蕉岭县文福乡)时,文天祥率队继入平远转赣,创兆乃留居于员山村.一六六一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入侵者魔掌中收复宝岛台湾,丘逢甲曾祖仕俊于清乾隆年间始由蕉岭迁居于台湾彰化县东势角(今台中县东势镇).逢甲父亲名元宝,榜名龙章,字诰臣,号潜斋,清咸丰年间台湾府贡生,毕生“以教读为主,往来南北,家无常处”.其学生多成材,遗著有《觉世诗存》.逢甲生母陈氏,城府(台南)人,早卒.逢甲出生于台湾苗粟县铜锣湾李氏家塾(潜斋设教处).  相似文献   

6.
丘逢甲,台湾人,近代著名抗日志士、爱国诗人、教育家。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个专题《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写到:“台湾各族人民在爱国志士邱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这里为什么丘逢甲会写作邱逢甲呢?  相似文献   

7.
邓晋东 《嘉应学院学报》1995,(4):141-144,,140,
对我国近代史颇有影响和贡献的著名爱国志士丘逢甲,过去曾在很长时间内未予应有的研究和公允的评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一局面虽有了可喜的变化,但是,从1955年直至1993年出版的中国近代史一类的专著看,对丘逢甲的正确评价尚未完全解决。之所以如此,影响的焦点是人们对丘逢甲谋建“台湾民主国”这段经历褒贬不一。按照马列主义的观点,一事物总是与它事物相联系的。评判一个事件或一个人物,也应以辩证的观点对待之。如果联系着丘逢甲在乙未前、未乙间、乙未后的人生实践,可以清楚地看到,丘的一生确有一条炽热的爱国主义的思想红线贯穿其中。如能从这条主线出发,不仅“台湾民主国”的评价问题可以解决,丘逢甲评价上的最根本的问题也就可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8.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在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说:“明年是《马关条约》签署110周年,这里我想起了1896年4月17日,一位台湾诗人用血和泪写的28个字的诗,他的名字叫丘逢甲,是台湾彰化人。”温总理引用的诗就是近代著名爱国志士诗人丘逢甲写作的这首《春愁》。  相似文献   

9.
丘逢甲(1864—1912)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爱国诗人,清末民初卓越的“抗日护台”爱国志士和教育家。 丘逢甲祖籍河南,于南宋末年迁入福建上杭,再迁居于广东蕉岭县文福乡。其曾祖父子清乾隆年间才迁居于台湾彰化县东势角(今台中县东势镇)。丘逢甲幼从父教,性聪颖,六岁能文,七岁能诗,十四岁应童子试,获全台首名,被台湾巡抚兼主考官丁日昌(丰顺县人)誉为“东宁才子”(“东宁”乃台湾别名),旋于翌年(1889)赴北京会试联捷考中进士,被钦点为工部虞衡司主事。但他不满清廷昏瞆腐败,不愿为官,遂即告假返台省亲。自1890至1994年中日甲午战争发生为止,他先后讲学于台中衡文书院、台南罗山书院、嘉义崇文书院。  相似文献   

10.
18 95年抗日保台的兵败 ,是丘逢甲一生的重大转折。丘逢甲从台湾内渡后回粤十余年生涯中 ,乐于乡土 ,关心乡情 ,热爱家乡名胜 ,敬仰家乡先贤 ,同情百姓疾苦 ,兴学育才 ,他的所见所闻、所交所往 ,都是与客家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作诗文以及行踪活动 ,无不洋溢着他对客家祖籍地的热爱、对客家人的情愫 ,反映了丘逢甲作为一个客家人的真实的内心世界 ,一种纯朴自然的客家情结  相似文献   

11.
在中日甲午战争后的文化背景上,对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的诗歌作了审美心理鉴赏与分析;丘逢甲诗歌倾注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情结和赤诚爱国之心。丘诗的多重抒情意象和英气豪情美,是民族文化情结的结晶,是时代真切心灵的艺术写照。  相似文献   

12.
丘逢甲(1864—1912),是台湾省苗栗人。他一生写下了大量的爱国诗篇、诗集,真实而生动地记述了他热爱祖国的事迹,怀念台湾的深情,  相似文献   

13.
丘逢甲是我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爱国志士,毕生致力于台湾回归、祖国统一的大业,受到海峡两岸人民的敬仰。其爱国思想的形成基于传统爱国主义文化的熏陶、历代先祖先贤的激励、动荡时代的刺激等等。探讨丘逢甲爱国主义思想的成因,可以加深对其爱国行为的理解,深化对近代爱国主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丘逢甲是近代著名的爱国志士、诗人、教育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丘逢甲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就其研究成果来看,主要集中在丘逢甲的生平事迹、交往、诗歌创作等方面的研究。对其研究状况做一个综述,将有利于研究者把握现阶段的研究动向,推动丘逢甲研究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丘逢甲1910年游览罗浮山所创作的一些记游诗作一粗浅分析探讨,以期展现丘逢甲这一时期的心理活动和理想脉搏。  相似文献   

16.
丘逢甲于宣统年间担任广东咨议局副议长。丘逢甲的身份资历、政治理想、教育贡献、人脉交往是其被推举为广东咨议局副议长的重要原因。在咨议局期间,丘逢甲在日常事务的管理、推进广东地方重大民生议案、保护革命党人、促进广东和平独立等方面作用显著。丘逢甲在广东咨议局的作为,不仅是深入了解丘逢甲个人政治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晚清渐渐觉醒的传统士子适应社会变动的种种努力,同时也反映出近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和人生轨迹所受时代的深重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今年全国人大会议闭幕时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谈到台湾问题,满怀深情地引用了近代著名台湾诗人丘逢甲的一首诗,他说:“明年是《马关条约》签署110周年,这里我想起了1896年4月17日,一位台湾诗人几乎是用血和泪写得28个字的诗,他的名字叫丘逢甲。他是台湾彰化人。他说:‘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这首诗名叫《春愁》,的确如温总理所说,是“用血和泪”写成的感怀诗,是动人肺腑的爱国怀乡之作。这首诗作于1896年4月17日,一年前的这一天,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和约,也就是臭名昭…  相似文献   

18.
1900年,黄遵宪、丘逢甲围绕义和团运动发生一场争论,二人对当时应该如何看待列强侵略、清政府和农民起义的意见有所分歧,这是维新派内部的一次重要争论。此后,两人开始分道扬镳,丘逢甲逐渐转向革命。黄遵宪、丘逢甲对义和团运动的争论是20世纪中国精英分裂的缩影,是嘉应文人集团内部分裂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杨倩 《鸡西大学学报》2014,(10):127-129
丘逢甲,中国近代著名爱国诗人,代表作有《岭云海日楼诗钞》等。纵观丘逢甲的诗歌创作,其中强烈而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丰富而多变的艺术表现手法,慷慨苍凉、凌厉雄迈的艺术风格,构成了丘逢甲诗歌创作的主要艺术特色。其诗歌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以及诗歌所散发的浓郁的情感,成就了丘逢甲一代诗名。  相似文献   

20.
丘逢甲是祖籍福建上杭的客家人,具有浓厚的祖根意识和家国情怀,是闽台共同的文化名片。从丘逢甲和上杭的历史渊源契入,探讨丘逢甲祖根意识的缘起、发展及意义,祖根意识本质是爱乡爱国思想的源头活水和重要内容,希望通过祭祖、族谱、诗歌、教育等文化交流活动弘扬丘逢甲的祖根意识家国情怀,推进对台文化交流,增强两岸同胞同根同源的认同感,促进心灵契合,切实推动两岸和平统一大业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