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一、导语同学们先听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胆子很小又很迷信。有一天黑夜,他穿过一条狭窄的小巷时,快步走在石子地面上,忽听得在自己的脚步声后,还夹杂着一种“咯咯”的声音,心里一慌,脚步不由地加快起来。可是“咯咯”声也紧跟着快起来,好象有什么在后边追他似的。这一下,他可吓坏了,怀疑是鬼追上来了,于是飞步狂奔,最后竟然晕倒在地上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同学们也都看了课文后边的附录。小剧本中的大郎为什么“吃了惊,奇怪地望着”?寓言中的那只狗为什么开头很骄傲,后来却吓得回头就跑?原来,他们三个都不明白回声是怎么回事。那么,我们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吗?回声是怎么形成的呢?科学道理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说明文《回声》,来准确认识这一自然现象吧。二、导读思考: 1.课文中哪一句话是总的介绍、说明回声的? 2.为什么开头要引用艾青的诗,起什么作用?  相似文献   

2.
北京天坛建于16世纪,它以宏伟庄严的建筑风格著称于世,更以其奇特的声学现象享誉世界。关于这些声学现象的科学说明最早见于1953年2期《科学通报》上的汤定元先生文章中,40多年来,我国教科书和科学普及杂志上都以此为根据去说明天坛“回音壁”、“三音石”等的声学现象。最近,黑龙江大学的俞文光教授、哈尔滨理工大学的贾陇生教授及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所的付正心等6位科学工作者,用现代实验仪器和测试手段到现场进行多次的实验和考查,对我国这些古老建筑的声学现象的研究有了很多新的发现,进行了新的说明和解释。这里介绍他们对天坛“回音壁”、“三音石”回声的研究和提出的最新解释。  相似文献   

3.
《回声》是一篇科学童话。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要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应引导学生边读边悟、以做促读。可采取如下教学策略:一、课前体验,课上质疑课前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体会回声,丰富学生的感知,也可以让学生查阅关于回声的资料。课上,可以先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回声的认识,联系课前实际,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自然地引入课文学习。此时教师要适时揭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回声》,那么关于回声你还想知道什么?”二、创…  相似文献   

4.
【能力定位】从“说明介绍”的对象看 ,“说明”与“介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事物的推介靠的是介绍 ,而事理的解说用的是说明 ,但从“说明介绍”的目的看 ,“说明”与“介绍”其实是一回事 ,它们都是说明文的一种基本表达方式。用这种表达方式 ,能对事物的性质、状态、构造、成因、功用、原理、操作做出清晰、客观、科学的说明。通过说明介绍 ,读者能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特征 ,所以 ,从这个意义上讲 ,说明介绍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所必不可少的一种表达方式。【要点阐释】首先必须了解说明介绍的基本特点(一)说明性。说明文以说明…  相似文献   

5.
回声的启示     
从前,有一个小男孩,他不懂得什么是回声。一天,他对着大山喊道:“喂,喂!”回声也喊道:“喂,喂!”他又好奇地叫道:“你是谁?”回声也问道:“你是谁?”男孩又大叫起来:“笨蛋!大笨蛋!”回声也毫不客气地回敬了相同的话。男孩很气愤,跑回了家,把事情告诉了妈妈。妈妈说:“是你不对呀!只要你和  相似文献   

6.
科学猜想是根据已掌握的材料和科学原理,对某一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发展规律所作出的一种推测的说明。科学猜想是培养儿童学会一般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儿童科学素质的重要方面。重视“科学猜想”的训练,可以把自然教学从传授知识型提高到“教育型”,使自然教学增加了“深度”,在自然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猜想”能力呢?  相似文献   

7.
加强物理学和化学课中的实验教学对于提高这两门学科的教学质量有很大的意义。“中学物理教学大纲” (修订草案)的说明中指出“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必须广泛举行教师的演示和学生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大纲” (修订草案)的说明中也是加强物理学和化学课中的实验教学对于提高这两门学科的教学质量有很大的意义。“中学物理教学大纲” (修订草案)的说明中指出“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必须广泛举行教师的演示和学生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大纲” (修订草案)的说明中也是  相似文献   

8.
科学童话是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常见的文体之一。它一般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描述一种常见的生活或自然现象,阐述其中的科学道理。作为语文教材,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生动的故事,学习语言,发展言语能力。作为科学性质的文章,我们还应该启发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本文以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的科学童话《回声》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科学童话教学中如何做到“科学”与“语文”的齐头并进和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第十八课《回声》一课,是一篇科学童话。讲的是小青蛙在桥洞里听到了自己的声音,它奇怪地问妈妈。妈妈的解答使它明白那声音是“回声”。课文用童话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解释了“回声”这一自然现象。我在授课时,根据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以无意注意为主,喜欢直观、生动的感知材料这一特点,巧用电教媒体,创设优美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一、运用录音媒体激发兴趣,整体感知上课伊始,几十人的课堂难以马上安静,特…  相似文献   

10.
案例:回声有一个孩子,不知道回声是什么东西。有一次,他独自站在旷野里,大声叫道:“喂选喂选”附近小山立即反射出他的回声:“喂选喂选”他又叫:“你是谁芽”回声答道:“你是谁芽”他又尖声大叫:“你是蠢材选”立刻又从山上传来“蠢材”的回答声。孩子十分愤怒,向小山骂起来,然而,小山仍旧毫不客气地回敬他。孩子回家后对母亲诉说,母亲对他说:“孩子呀,那是你做得不对。如果你恭恭敬敬地对它说话,它就会和和气气地对待你。”孩子说:“我明天再去那里说些好话,听听它的回声。”“应该的,”他的母亲说,“在生活里,不论男女老幼,你对人好,人便…  相似文献   

11.
×××同学问:《回声》选自《声学趣谈》。作者是怎样把回声方面的知识写得饶有趣味的?“回声”按照字典的解释是: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再度被听到的声音。这个解释当然是准确的,但毫无“趣味”可言。《回声》一文则不然,它也介绍回声的知识,却写得饶有趣味。其所以如此,得力于两个方面的因素。其一,饶有趣味的开头。文章的开头,引用了艾青的诗《回声》。这首诗用拟人手法把回声拟作一个女性,这样  相似文献   

12.
考试说明是每一位高三老师关注的焦点,“题型示例”作为考试说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样题”是针对一个个考点的典型试题,承载着高考将“考什么、怎么考、考到什么程度”等多种信息,所以研读、分析“样题”,对科学高效备考至关重要.本文以安徽省高考考试说明化学部分为例,简析“样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以苏科版“声音是什么”一节教学为例,具体说明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借助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目标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什么是回声及其产生的原因;通过“读、思、说、写”等训练,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提升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5.
科学理论的形式与解释、科学解释与科学说明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科学说明”是指以科学原理或规律为出发点 ,对现象的原因或根据的阐释 ;“科学解释”是指对用来说明现象的这些原理或规律的进一步理解的观点。从特定的原理或规律出发 ,对特定的现象总会给出同样的说明。然而 ,对特定的原理或规律却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从而形成不同的解释。因此 ,科学解释是一个依赖于语境的概念。理论的抽象化程度越高 ,理解与解释的语境依赖性就越强、越复杂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学则须疑。”有疑才能深思,深思才能理解提高。语文教学中必须引导质疑多思,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怎样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在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尝试。一、扣紧教学内容,激发思维的兴趣 一、扣紧教学内容,激发思维的兴趣 一个教师要上好课,就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有兴趣去学。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地学习。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我注意了根据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由浅入深地激发兴趣。例如在教《回声》这篇说明文时,在课前我请学生表演儿童戏剧《回声》。这剧情是:高山旁有一户农家,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和母亲在这里过暑假,孩子不懂回声知识,听到回声还以为山那边也有孩子,于是就跟“回声”对话起来,由对问到争辩,由争辩到对骂,经妈妈劝导以后,又转变为友好的交谈。学生表演挺认真,于是在阵阵掌声中开始学习语文,回声的科学道理也逐渐明白了。兴趣能促使学生思考。 当然,也不能单纯为寻趣味而天南海北地乱扯,必须扣紧教学内容。不能为吸引学生而在课堂上“大放野马”,讲了半天课还没有涉及正题,这是不足取的。  相似文献   

17.
要说明“科学精神”的气质为何纯净,首先得弄清科学是什么。科学,就其本义而言,是指人类对自然实在现象的知性陈述。故也可说,“科学精神”不是别的,正是国人常言的“实事求是”。“实事”:是指独立于人类意志之外,即不受制于认知主体的自然实在;“求是”:则是指人对事实存在的知性陈述,客观地描述其运动时的位置、速度、质量、变异及其内在机制。你看到对象是什么,就说什么,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褒不贬,不溢不损,此即“知性”。  相似文献   

18.
李辉同学问:“《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一文中‘韦编三绝’的故事,为什么不是用来说明孔子勤奋好学的?”在说明文中,举例子是最常见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为了说明事物的特征或科学道理。《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属于说明事物的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书籍。书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演变、代谢、丰富、完善。每个历史发展阶段上问世的书,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是用来证明春秋战国时期确曾有过“简”或  相似文献   

19.
《松树金龟子》是法国昆虫学家、作家法布尔的一篇科学小品。它虽然属于说明文,但却不同于一般的说明文。文章在写作上最明显的特点是在说明中兼用文艺的笔法,对所要说明的事物进行具体的描绘,因而写得生动活泼、风趣形象,容易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文艺笔法,懂得用词的准确、生动与作者细致入微地观察之间的关系。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引导。一、从观察入手,进行科学的说明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称赞法布尔是“难以效法的观察家”,世人也盛赞法布尔是“昆虫观察家”。《松树金龟子》简直就是一篇科学观…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我省全面启动和实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省教育厅刚刚印发了《关于组织申报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的通知》,就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申报工作进行了部署。这标志着全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正式启动,同时,也标志着我省教育科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重要发展时期。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委托,我向大会报告我省“十五”期间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主要情况,并就我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编制及“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管理工作等作一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