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晋代诗人陶渊明爱书如命,长期勤奋读书,他曾写有一副自警联: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年轻时无书不读,他曾手书一联明志:发奋识遍天下牢;立志读尽人间书。宋代诗人陆游酷爱读书,经常废寝忘食,即使到了多病的晚年,仍然“读书有味身忘老”,甚至把自己的书房也取名“书巢”。他的一副读书联,更为千古传诵: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迷流年。明代画家、文学家徐文长嗜书成痹,他的书屋图书满架。他曾有联云:未必玄关别名教;须知书户孕江山。显示了一个学…  相似文献   

2.
读书联是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串璀璨明珠。出自名人之手的读书联凝聚了极宝贵的读书经验与体会。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年轻时写过一副读书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一位老者告诉他,字是识不完的,书是读不尽的。于是就改成:“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这既是他的读书誓言。又成了他一生读书生涯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3.
有一首流行歌曲,叫《年轻不要留自》。我最近则为自己许个愿:“读书先要留白!”这留白是说不要像往年一样拼命地创作,轻松下来,使思绪问留个空白处——以便读书。不要以为成天都在创述的人,必是好的“读书”人,实在最有效的读书,往往是在无争的情况下达到的。“困而后读”的人,固然可能因而“脱困”,那书中的精神却常难入于心。三日不读书,即觉面目可憎、言语无味的人,虽然读书不断,却见争逐的烟尘气。至于心想“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人,就更难得读书之乐了。  相似文献   

4.
源来书香     
乔中茂 《辅导员》2009,(9):57-57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子的《观书有感》把读书之感说的是妙不可言。什么是源头活水?就是那悠悠的书香。人常说老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这四个字里有两个字是核心,一个是“书”,一个是“人”,可见读书与人的成长发展是多么的紧密。书于为人师者是事业立足、专业发展的源头活水;书于学生是探索真知、学业有成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5.
天下没有足赤之金 ,也少有无疵之文。吹毛求疵固然不好 ,若是发现书中或文中确实有“疵” ,那就理所当然地要“求疵”。前人和今人的读书经验告诉我们 ,“求疵”是很好的读书习惯 ,既可以练就眼光 ,又可以磨砺思维。人们常说 :“外行看热闹 ,内行看门道。”这句话对于读书同样适用。不会读书的人 ,只会“看热闹” ,跟着别人喝彩叫好 ,不可能发现书中的毛病和差错 ,即所谓“疵” ,也就不可能去“求疵”。而善于读书的人 ,却能“看门道”。不仅能看出书中精妙 ,还能发现书中瑕疵 ,犹如高明的玉石鉴赏家能发现玉石上的斑点一样。所以“吹毛求瑕…  相似文献   

6.
读无字书     
①书能无字吗?依正向思维,无字便不成书;若从反向思维,确有无字书在。周恩来曾撰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可见,无字书一词并非笔者无端臆造。②历史上有关读书的故事很多,每有令人扼腕长叹者。据载,梁元帝是个耽书的人,兵临城下还在龙光殿讲《老子》经义。灭国前悔恨不已,焚尽所藏  相似文献   

7.
我国明代杰出的文学家徐文长有一副读书联: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此联看似怪异——上下联仅仅是一句话的重复,一时又很难理解其思想内容,但对联利用“好”字的多音多义特点,巧妙地构思成文,把上联第一、下联第二个“好”字读作hao,按“良好”的意思理解,其他的“好”读作hao,按“嗜好”的意思理解。年少时,父母一心一意供你读书,可你偏不爱好(喜欢)读书;等长大成人了,爱好读书了,可又要抚养儿女,杂事拖累,却已不是读书的最好时候了。这副对联可以说是徐文长对读书治学的深刻感悟和经验总结,是劝勉读书的妙联、警句。同学们,你们又正处于“读书的季节”,从小到大,你们都接触、读过哪些书籍?对读书有什么看法和感想?对于“读书”,你们一定有很多故事和思考,有很多的话要说吧。下面我们选取不同体裁的6篇例文,供同学们阅读体会,希望你们能像热爱朋友一样去热爱读书。  相似文献   

8.
书山乱叠     
“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总相思”。这是近日在《中国书画报》上读到的已故书法家林散之的一幅行书对联。对散之先生的书法之妙我说不出个所以然,只是觉得好,特别触动我心者是这幅读书联语的意蕴,尤其是那句上联“书似青山常乱叠”,说到我等读书人、爱书人的心里了。读书人、爱书人,所多的就是书,所重的也是书。用“书山”形容,虽属夸张,却毫不为过。架上是书,案头是书,枕畔是书,床底、厕间、箱箱柜柜到处是书,一排排,一摞摞,一堆堆,真个是“书山乱叠”。唯营构如此的环境氛围,才好读书,才好恣情率意地读,无拘无束地读…  相似文献   

9.
读书贵有疑     
读书贵有疑。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者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1)疑能打破迷信。(2)盲目地迷信书本,这是读书的一忌。(3)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4)因此,要打破对书本的迷信,避免陷入盲目性,就要在读书时大胆见疑。(5)书本上的东西,不一定都是无可非议的。(6)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在读《禹贡》一书时,对书中“岷山导江”的说法提出了疑问。(7)后来,他通过实地考察,终于得出了金沙江是长江上源的新结论,比史书上…  相似文献   

10.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辩。”可是一些人说:“读书简直是浪费时间。”有一些人说:“读书是浪费生命。”还有一些人说:“读书是一种逃避。”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觉得书是人生的向导,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件东西。书给我带来了“恩”“怨”“情”“仇”。  相似文献   

11.
读书的乐趣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话虽然失之偏颇,但从中可以看出古人对读书的重视。明代爱国诗人于谦十分喜爱读书,把书比做多情的老朋友,“书卷多情似故人,展昏忧乐每相亲。”号称“清代第一才子”的纪晓岚博览群书,学富五车,把读书比做游山。  相似文献   

12.
读书恩仇录     
古人云:“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那么,这不关风月的“情”和“恨”都关乎什么呢?答案自然很多,但或许你不会想到,有一种却是关乎“书”的。自古以来,就有爱书、嗜书而至于痴迷之人,我们称之为书痴、书虫。人为书狂,便难免会生出一些爱恨情仇来。本期“时文英华”便为大家辑录了这样一组关乎“书”的短文,文章虽短,却包罗万象:读书的选择,读书的方式,读书的多少,借书的焦虑,藏书的乐趣,嗜书的趣闻……我们不妨称之为“读书恩仇录”。作者旁征博引,娓娓道来,论及古今,读来不但有趣,而且十分有益,它不仅告诉你一个真正爱书的人是什么样子,还告诉你一个真正爱书的人应当如何读书。  相似文献   

13.
读书趣谈     
读书,是种大雅。提起读书,我还总会想起两件艺术珍品。一是“文革”前看过的一出小舞剧:月牙弯弯,竹影婆娑,一年轻书生正秉烛夜读,就这么读着读着、他身后的梅花屏风上也便飘然走出一位妙龄少女,于是,书生少女相依相伴,在灯前月下翩然起舞,其情如诗如画,可也正在此时,随着远处传来的一阵钟声,少女霎然消失,书生怅然,就赶紧秉烛在屏风上细找,可是,屏风上只有梅花如星星般闪烁,哪里还有少女的芳踪?二是纪晓岚的一则书房联:“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由妙用红豆的此联联想开去,也的确能使人坚信“书生夜读,红袖添香”是一种极美妙的…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对于书籍有一条方针:做什么事用什么书,反对为读书而读书。书是一种工具,一种生活的工具,一种“做”的工具。工具是要给人用的,书也是给人用的。对一本书,先要  相似文献   

15.
活动目的 :1 使学生明白阅读好书的意义。2 使学生能和好书交朋友并持之以恒地进行课外阅读。活动准备 :1 围绕“和好书交朋友”开展课外阅读。2 布置学生搜集一些读书名言。3 每个人准备一本自己最喜爱的书。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前一阶段同学们围绕“和好书交朋友”开展了广泛的课外阅读活动 ,今天这节课 ,我们就来开个“和好书交朋友”的读书汇报会。(出示课题)二、讲名人读书的故事。“一本好书胜过任何珍宝。”它领着我们徜徉知识的宫殿 ,启迪我们去思考人生的哲理。古今中外的名人 ,有学问的人都喜欢读好书 ,和好书交朋友 …  相似文献   

16.
一、导入师:古往今来,多少名人志士将自己勤奋读书的情况写成对联用以自勉或互勉。古代,苏轼年轻时自以为无书不读,便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翁指点,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在湖南第一  相似文献   

17.
邛崃白鹤山鹤林寺有邛崃八景之“书台桂影”,此“书台”是常安民“读书之庵”旧迹还是魏了翁“故读书台”之“鹤山书台”,历来争讼不断。遍考文史诸籍,宋代魏了翁在蒲江白鹤山而非邛崃白鹤山营造“鹤山书院”,而明代邛州知州汪中又在邛崃白鹤山幽居寺修建“魏文靖公书台”,《(正德)四川志》误为“蒲江鹤山书台”。杨廷仪曾记载蒲江“鹤山书院”迁址至邛崃威显庙,其后安磐始误幽居寺“魏文靖公书台”为魏了翁亲建之鹤山书院故地,并借用《(正德)四川志》“鹤山书台”之名指称“魏文靖公书台”。王圻又混淆幽居寺“鹤山书台”为魏了翁读书新台,而误白鹤山鹤林寺常安民“读书之庵”为魏了翁“故读书台”。万历《四川总志》承袭王圻之误,影响了明、清各地方志的撰写,沿误至今。实际上,魏了翁《卭州白鹤山营造记》明确记载邛崃白鹤山鹤林寺有常安民“读书之庵”,并非魏了翁讲学旧迹。  相似文献   

18.
导写从小到大,我们会结识许许多多的书,围绕书发生过各种各样的故事熏通过书又结识了许许多多的人,那么,怎样才能写好“与书有缘的故事”呢?一、要写出读书之“境”何谓“境”呢?就是说我们应该给读书设置一个场景、一个情境,或者说读书本身就应该有一个场景、一个情境。读书之  相似文献   

19.
“名”教 1945年,林伯渠的小儿子6岁,要上学了。林老对儿子说:“上学,该有个地道的名字,我看你就叫‘用三’吧!”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林老语重心长地解释道:“‘用三’者,三用也,即用脑想问题,用手造机器,用足踏实地!”“联”教明朝著名文学家和书画家徐渭,晚年曾撰写一副令人费解的家教奇联:“好(hǎo)读书,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不好(hǎo)读书。”此联妙在一个“好”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上联说,少年时期正是读书好时光,可惜不知读书的重要,不喜欢读书。下联说,年纪大了,懂得读书的重要,想好好读点书,可是老眼昏花,力不从心,已经不能好好读书了。徐渭意在告诫儿孙后辈要珍惜时间,趁早好好读  相似文献   

20.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也是丰富写作素材的主要源泉。如何读书颇有学问。大凡在学业上有所成就的人 ,大多勤于读书并善于读书。面对浩瀚无涯的知识海洋 ,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 ,汲取我们需要的知识呢 ?怎样才能提高读书的效益呢 ?我们不妨学习一下古代学者倡导的“六义读书法”。一、读书要正义。所谓“正义”就是要弄清书中的理论概念。一般人读书通常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寻章摘句式 ,读得很细心 ,钻研每一段 ,以至每一句 ,这样读书态度令人敬佩 ,但其缺点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把所读书的主要观点、思想忽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