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苏轼一生作词共计三百四十多首,其中送别词将近六十首。苏轼颠沛流离的遭遇和热心交友的豪爽性情造就了其送别词作有别于他人的特殊意涵。感伤是大多数送别作品的基调,苏轼的词作亦不能免俗,但他在感伤的基调上兼具个人独特的风格,本文通过赏析其送别词《满江红·正月十三日送文安国还朝》以对苏轼送别作品的独特之处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2.
苏轼在徐州任上第二年所写的一组词《浣溪沙》,记叙了他于宋神宗熙宁十一年四月末赴石潭举行谢雨仪式时,途经农村的所见所闻,五首小词内容上是互相关联的,好像一幅连环画卷,描绘出太守与百姓同乐的情景。前两首写祭神谢雨时村中青年男女由于好奇,争相看望太守的场面,后两首则写出太守在村中  相似文献   

3.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久负盛名的中秋词。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秋,苏轼41岁,当时任密州太守。题说“兼怀子由”,其时苏轼与其弟弟子由已经六七年不见了。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甚为明显。[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词。初读此词,便被它的文采笔力所震撼,被它的思想感情所吸引。有人说:“悲愤出诗人。”此词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任密州太守时写的,当时作者41岁。由于与当权者政见不合被排挤到偏远的密州当地方官,郁郁不得志,心情很抑郁。同时,与感情很深的弟弟(子由)已七年不见,心  相似文献   

5.
苏轼的在朝诗主要写于熙宁与元祐时期。熙宁变法对苏轼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时期的在朝诗以送别、酬赠为主,抒发了作者抑郁不得志的惆怅、愤懑和无奈之情;元祐年间,苏轼官运畅达,位高爵显,创作了大量的送别、酬赠之类的诗歌,较熙宁间诗多了几分智者的雍容平和,也有岁月不居、韶华难再的感慨,以及向往自由、思乡念旧之情。艺术上与苏轼的外任诗相比,熙宁间诗往往于豪放之中裹挟着郁勃不平之气;元祐间诗的创作风格较少犀利与压抑,而保持着一种从容不迫的清雅与内敛。这些在朝诗与外任诗共同记录了苏轼一生宦海沉浮的心路历程,因此在苏轼的诗歌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并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下阙第二句“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般人都认为,“羽扇纶巾”指周瑜的儒将装束。笔者认为也可以指诸葛亮。理由有三:其一,苏轼的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即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第四年。词写古战场的壮丽景象,即景抒怀,引  相似文献   

7.
第五单元由三首宋词和两篇宋散文组成。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选自《东坡乐府》。这是一首和词,是和朋友章质夫杨花词而作的一首词。章质夫用《水龙吟》词调写了一首咏杨花的词,推想苏轼看着好,所以次他的韵(即用同样的韵字:坠、思、闭等)和一首。用诗词咏物,要能兼写出物的形态和人的感情。这不容易,和别人的尤其不容易,因为受既定韵字的拘束。可是苏轼这首词写得很好,咏杨花,既能肖其形,又能摄其神,同时表现人的感情也很深挚。语句自然流畅,所以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和韵而似原唱”。总之,诗人以强烈的夸张笔法,抒发浓挚的情感,写得既深沉  相似文献   

8.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和他的散文名篇前、后《赤壁赋》是同一时期的作品,写于宋神宗元丰十五年,即在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职的两年以后。 这篇怀古咏史之作,人们历来都认为写得凌云健笔,大气磅礴,寄慨万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而成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其实,这首词以写景、写历史人物为纬,以发抒感慨为经,而中心则是抒写  相似文献   

9.
绍圣二年,苏轼写了一首《(歹带)人娇》词,赠给他的爱妾王朝云,词中许下了“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的意愿。可是苏轼来不及写出这首好诗,王朝云便于绍圣三年七月五日病亡了。这时,苏轼只好把对朝云的敬重和深情,把他们之间二十三年来朝夕相伴、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生活,化为无边的思念,化为沉痛的诗篇,写下了《悼朝云》。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苏轼的这首诗就是对王朝云的还愿。我们今天读来,觉得这确实是一首构思新颖,情真意切的好诗,是一首别开生面、大书裙带的好诗。  相似文献   

10.
提起苏轼的中秋诗词,大家最易记起的是那首向来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秋,  相似文献   

11.
《念奴娇·赤壁怀古》系千古名篇,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在黄州任团练副使时。在这首词中,有两处公认的史实误用,一是"赤壁"地名之误,二是"小乔初嫁"时间之误。作者的误用是出于  相似文献   

12.
苏轼究竟何时开始写词,学术界迄今并没有定论。本从苏轼经历、词作内容等诸方面考证和分析了《一斛珠》等三首苏词的创作时间,确认《一斛珠》作于嘉祐元年闰三月,《竹枝歌)九章作于嘉祐四年十月,《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作于嘉祐四年十一月;从而得出了苏轼写词始于宋仁宗嘉祐初年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簌簌衣巾落枣花》是苏轼《浣溪沙》词“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中的第四首。欲析其内容,当详其背景,下面就“谢雨”前后的情况,略作介绍。苏轼于熙宁十年(1077)四月抵徐州任,不料七月“河决澶渊”,八月“水围彭门”,十月中旬才“河复故道”;翌年春,涝迹未消,“东方久旱千里赤”,“三月行人口生土”。作为一州父母  相似文献   

14.
王田 《学语文》2013,(4):49-50
让我们通过两首风格迥异的《江城子》(见卷首)来走进苏轼的世界,一睹其词作中的豪放之风与深婉之情。《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冬天,当时苏轼自求外放任密州太守,政治上不得志,但他因早年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一直抱着大济天下苍生的理想,所以到密州后,并未因不得志而忘记自己的理想,  相似文献   

15.
师:同学们,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脍炙人口的词写于47岁,被认为是苏轼词的代表作。现在请大家集体诵读一遍。(生齐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长时期以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下简称《念》词)词已成为苏词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而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当然就是这首词的主旨。 写《念》词时,苏轼至黄州贬所已经二年半了。"乌台诗案"以及由此导致的谪贬黄州是苏轼一生中所遭受的第一次  相似文献   

17.
<正>对于《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怀古词,很多教师进行文本解读时都认为,此词通过写赤壁之战周瑜英勇善战、大败曹军这一历史事实来衬托苏轼被贬后的壮志难酬。如果仅仅是抒发其壮志难酬之情,那么他只能是苏轼,而不能成为"苏东坡"。苏轼是天生的乐观派,其实这首词在更深意义上是抒发他被贬谪后一种难得的天生的乐观、豁达之情。此课堂实录就从诗意语文角度下的"主问题"和"四读法",来解读属于苏轼的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18.
苏轼被贬谪黄州时穷困潦倒,在买田归来途中遇雨,后来就写了《定风波》这首脍炙人口的词。那时他虽然处境艰难,而词中却始终洋溢着超旷之气和对风雨的不屑,流露出一种坦然自如的浩然之气,没有一丝逆境中人们惯于流露的忧伤和哀怨。这正是苏轼超拔人格力量的显现,是他寻找人生至境的思想体现。我们不妨分析一下这首词:  相似文献   

19.
赏析:这首词的题目是“柳”,内容却不是咏柳,而是伤别。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诗词里常用柳来渲染别情。隋无名氏的《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便是人们熟悉的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20.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在妻子王弗死后十年即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时所作,开悼亡入词的先河。金代王若虚《澽南诗话》评价苏轼的词说,"眉山公之词短于情",然此词字字浸着血泪,其情深、其意真可达天地,诗人痛心裂肺之状如在目前。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曾用"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评赞此词,情殇是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