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手机是当下人们使用最频繁的媒介,但人们常常对沉浸式的手机使用和作为媒介物的手机习焉不察。本文从媒介记忆角度探究用户的记忆叙事(223篇记忆文章和140篇网络自传)及手机的文化传记。研究发现,用户从媒介物的维度而不是内容与使用的维度记忆手机,形成了四种记忆场景,得手机、用手机、换手机和丢手机等情境、节点与事件,构成了用户追忆手机的主题。用户追忆自己在与手机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性关联”、“符号性关联”与“拟人性关联”,手机的文化传记因而具有物质性、符号性与拟人性三种表征。这些关联与表征塑造着手机记忆的独特性,也映射着手机的生命轨迹和用户的生命历程。媒介物的视角能够丰富手机记忆研究,激发新的理论想象,但需要进一步将习以为常的手机陌生化,以释放记忆的反思张力。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进入3G时代,手机摄影作为一种影像记录方式,以其普及性、便携性、及时传输性等优越性,使很多平民手机用户成了"手机摄影发烧友"。特别在拍摄突发事件方面,手机摄影作为新的摄影工具和占据时空的独有优势,发挥了突出重要的作用,常常弥补了传统媒体对突发事件报道的缺失。  相似文献   

3.
手机电视产业链定位及商业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和3G的广泛应用,以手机电视为代表的新型媒体不断涌现和发展。手机电视开辟了一种全新的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信息传播渠道,使用户能够通过手机以最快的速度观看最新的动态信息。手机电视具备电视媒体的直观性、广播媒体的便携性、报纸媒体的滞留性以及网络媒体的交互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09年"国民阅读调查分析报告"数据表明:中国有1.2亿用户使用手机上网看手机报和手机小说.手机有其自身局限性,就是容量和屏幕比较小,看起来吃力.但是,手机的随意携带性和无线上网性,使用者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通过手机浏览信息.  相似文献   

5.
手机文化的特性与手机文化的产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光富  袁满 《新闻界》2007,(4):107-109
手机文化是社会信息化的结果,它是指以手机为信息和文化传播、交流工具,以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为信息和文化传播、交流的平台,以信息、知识和文化资源的开发、创新、传播和文化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随着手机的普及使用而形成的一种大众的流动文化生活空间和生活样式。手机文化具有流动性、大众化与个性化相结合、跨媒体性等特性,这些特征对手机文化的产业化过程具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手机广告的优势本文中手机广告是指基于运营商的无线网络,利用手机唯一性、随身性、互动性的特点,以语音、短信、彩信和WAP等手机的功能作为信息载体,对手机用户进行的精确、互动的广告营销模式.手机广告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和可跟踪性,可以针对分众目标,提供特定地理区域的直接的、个性化的广告定向发布.手机广告的发布效果可以通过互动的量化跟踪和统计得到评估.手机广告的具体优势如下:  相似文献   

7.
手机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数字出版形态,近年来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颇具影响力的第五媒体。手机阅读因信息海量、互动便携、多媒体等特征正在引领新阅读方向。手机阅读的受欢迎性不言而喻,在日本排名前三的出版物都是手机出版物;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表的报  相似文献   

8.
手机电视的发展及其对传统电视市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手机电视媒体的发展 对于手机电视市场的前景,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都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手机电视屏幕小,费电又费钱,永远不可能成在气候,更不可能对传统电视构成威胁;另一种意见截然相反,认为手机电视小巧方便,移动性和互动性强,是一种伴随性,迷你型多媒体信息和娱乐平台,假以时日,手机价格会大幅度下降,电池寿命则会大幅度延长;  相似文献   

9.
试论手机广播的生存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欢 《当代传播》2012,(4):85-86
手机广播以一种崭新的姿态超越了传统广播和网络广播。本文通过挖掘手机广播所体现出的开创性媒体功能及优势,探析手机广播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可能,比如便携性优势带来的随身性、移动性空间;个性化、人性化优势带来的定制化服务空间;融媒体特性带来的跨媒体发展空间等。  相似文献   

10.
在手机成为人类器官甚至人类成为手机附属的今天,手机抵抗却逐渐成为一类人的生活方式。本文从(去)驯化的理论视角切入手机抵抗实践,采用文本分析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质性研究方法。研究发现,指向自身和指向技术是抵抗者常见的两种责任归因,他们通过分解“三重勾连”的策略展开手机抵抗,包括摆弄手机的物质实体、剪裁手机的文本内容、谋划手机的使用情境,旨在夺回对生活、工作、学习以及技术的掌控权,以使手机重回工具角色。然而,这种主体性的彰显在与手机及其所勾连的“社会—技术系统”的协商互动中遭遇重重阻碍,最终内化为一种个人声明和自我认同。“社会—技术”系统的参与将人与技术物的二维关系扭曲成一个没有尽头的“驯化回环”,结果只能是个体在反身性和技术的能动性之间完成“自我驯化”。  相似文献   

11.
于准 《今传媒》2013,(5):91-92
随着3G技术的进步,手机播客正以全新的姿态迅速呈现在手机网民面前,并越来越成为手机上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手机播客使得草根作者们有了充分释放自己才艺的空间和舞台,其娱乐性和跨文化性的特点也更加鲜明,双向反馈、点对点的传播模式更是弥补了传统媒体反馈机制的不足,成为了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信息获取手段。  相似文献   

12.
当前,手机已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被公众所广泛认知的"第五媒体",即手机媒体。手机媒体内容作为无可置疑的著作权法涵盖客体是手机媒体传播的主要对象,其信息网络传播权因手机媒体传播方式的多样性而受到巨大威胁。手机媒体内容信息网络传播权研究是著作权法学理论应用于手机媒体领域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文章以手机媒体内容的作品性为研究基点,探讨其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内涵与特征,进而界定了常见的侵权行为。  相似文献   

13.
杜付贵 《今传媒》2010,(12):51-52
本文从手机媒体入手,结合其传播的迅捷性、直达性、个体性、即时性、互动性等媒体特质和传播优势,探讨其在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结合目前我国舆论引导现状,提出手机时代舆论引导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手机媒体作为一股新兴的传播力量,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的优势于一体,成为第五媒体。在如今的媒介融合背景下,手机作为多媒体终端,其传播的内容渐渐呈现融合新闻的特征。本文从手机媒体的移动性、个性化以及互动性等特点探讨多媒体新闻的表现形式和编辑,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5.
手机的贴身性和可跟踪性,使得APP成为能打通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户外媒体、互联网及视频媒体的交互中枢,为线上线下整合营销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电脑是信息的载体,而手机是身体的延伸",或许你不曾意识,如今的你,对于手机有多么依赖,尤其是当3G网络和智能终端来到我们的身  相似文献   

16.
于璐  冯超 《新闻世界》2014,(8):138-139
手机媒体作为当今新闻传播中的主要媒介之一,也是新兴发展起来并具有较大潜力的一种媒介,其在报道实时动态和互动性较强的新闻时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而体育新闻是一种极富变化性、趣味性和可视性的新闻类型,与手机媒体的传播特性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因此,本文试图探索如何良好运用手机媒体进行体育新闻传播,使手机媒体的优势与体育新闻的特性均能够得到有效彰显。  相似文献   

17.
手机电视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输平台,正日益引起各方关注。它不仅仅是传统电视的移动化,而是以便携性、移动性、互动性和个性化服务为特点,成为融“文字、声音、影像”为一体的全息性新媒体。手机电视具备“电视媒体的直观性、广播媒体的便携性、报纸媒体的滞留性以及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可以说综合了传统几大媒体的优点,被誉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第四荧屏”。这些特点,同时也为手机电视的内容生产规定了方向。  相似文献   

18.
手机媒体已经成为了不容置疑的第五媒体,在中国手机的普及率接近40%,中国的用户达到6.08亿,原因就是手机的特点:便捷性、私密性、跨界性等。我们特别看到,手机终端高速增长,有关部门预计到2010年,手机用户人数会超过7亿。同时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手机媒体国家,特别是今年的1月份3G牌照正式发布,在09年整个市场会有一次高速的成长,当然成长的因素包括山寨机的发展,截止2008年底中国手机上网用户已经达到了1.176亿。  相似文献   

19.
李晓菲 《传媒》2008,(2):65-67
手机电视作为一种新兴媒体,为电视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它所具备的电视媒体的直观性、广播媒体的便携性、报纸媒体的滞留性以及网络媒体的交互性注定了其广阔的发展道路.而在手机电视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能否克服这些问题并很好地把握好手机电视自身的发展道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影响和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由于手机的便携性、受众的广泛性、高度的互动性、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定向性等特点,导致以手机媒体为平台的档案信息服务,必然给传统档案馆的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及服务对象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