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焦作地区方言因历史上的移民原因而深受山西方言影响。近现代以来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焦作地区方言已逐渐裂变为“怀庆方言”和“焦作方言”。就目前的语言材料看,“怀庆方言”仍属“晋语”,而“焦作方言”则日益向河南方言靠拢。  相似文献   

2.
焦作地区方言由于历史上的移民因素而形成隶属晋语的格局,“怀庆方言、的语音特点即是有力的佐证,从中可以看到焦作方言在几百年间的历史流变。  相似文献   

3.
焦作底层方言的“子”尾,是其方言中一种非常有代表性的现象,与普通话中“子”尾的存在形式差别很大。焦作底层方言中存在着变韵表“子”尾、“儿”化韵表“子”尾、“子”尾的变读以及名词单字无“子”尾等多种形式。  相似文献   

4.
本从构词类型,语法功能,产生理据诸方面简析了焦作方言中“圪”作为前缀广泛应用于合成词的构成这一重要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5.
“张掖方言无上声”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关于张掖地区方言的调类数量问题,有多种论著持同一说法:张掖方言无上声,上声并入阳平声。本文通过广泛调查认为:张掖方言有上声,上声与阳平各是一个声调,因此张掖方言有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过去关于“张掖方言无上声”的说法应予纠正。澄清这一问题,有助于正确认识张掖方言乃至河西方言的声调特点,理清其声调系统,促进相关地区的普通话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6.
滨阜小片地处江苏省盐阜平原北部,包括响水、滨海、阜宁三县和射阳县黄沙港以北地区,其方言属于江淮方言中的洪巢片方言。明初“洪武赶散”,强迁大量苏淞居民移居苏东沿海,促使吴方言对该地区产生一定影响。作为地处江淮地域而兼具南北特色的滨阜小片方言,值得深入研究。文章以滨阜小片方言中的“入声调”为研究对象,用praat软件进行语音实验,研究滨阜小片方言入声调的调类,发现它并不仅只是传统研究中的一种声调,事实上也存在着区分阴阳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以声调格局理论与传统方言学相结合的方法考察焦作地区获济小片方言,其平调较少、曲拱调占优势,曲拱调中以降调和曲折调占优,曲折调中凸调多于凹调;武陟方言的入声发生了长化,而沁阳、博爱方言的入声还是短促调;在入声调上,三地方言的演化速度虽各有不同,但整体上都表现出全浊最先,次浊次之,清入最后的声消失次序.  相似文献   

8.
蒲松龄用淄川方言写成的聊斋俚曲反映出的“知”“庄”“章”的读音应分成两类。二等字为一类,音值为 ,三等字为一类,音值为 ,其特点属于“胶东方言型”。现代淄川方言“知”“庄”“章”完全合流,读成了舌尖后音,变成了“非胶东方言型”。这种历史演变是受了济南强势方言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汉语方言中,西部地区(包括西北和西南地区)方言中的“下”,读音和语义有区别于其他汉语北方方言的共同特点。而在西南官话中,“下”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本文描述分析贵阳方言的“下”,具有西南官话一致性的同时,在词汇和语法意义方面有其自身特色。  相似文献   

10.
子变韵是晋语部分地区中存在的一种独特的音变形式,方言中也普遍存在词缀的“子”尾发生音变现象,但在该区域内部这一现象因地而异。  相似文献   

11.
浅谈焦作地区的戏曲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作地区的戏曲艺术形成于北宋,完备于元明。明清时期,焦作地区的戏曲艺术空前繁荣,不仅剧种繁多,而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怀梆。怀梆是戏曲艺术中的一枝奇葩。  相似文献   

12.
晚清民国以来,在外来经济冲击下,焦作地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英国福公司的经济侵略,刺激焦作矿业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建设。焦作地区人口增多,工商业发展,文化事业也逐渐完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巨大而显著的变化。市民阶层的物质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精神生活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对近代这一地区社会生活变迁的深入研究,能更好把握焦作"以矿兴市"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英福公司与焦作早期的城市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作市素以“煤城”闻名中外。为掠夺中国煤炭而专门成立的英福公司进入焦作,改变了焦作的历史发展进程,构成了焦作早期的城市风貌和城市框架,是焦作从一个农村小集镇发展成为现代都市的标志和起点。  相似文献   

14.
根据《突厥语词典》的记载,并参考碑铭文献,回鹘文出土文献及现代诸突厥语言的材料,将古代突厥语划分为“原始突厥共同语”(2世纪以前)、“前古突厥语”(3-6世纪)、“上古突厥语”(7-12世纪)、“中古突厥语”(13-15世纪)、“近古突厥语”(16-18世纪)5个历史发展阶段。“前古突厥语”时期的突厥语分为“r音化语言”和“d音化语言”两种类型;“上古突厥语”时期,“d音化语言”分化,演变为分化型的“j方言”、“ji方言”、“shi方言”、“z方言”、“混合方言”和混化型的“n方言”、“h方言”7种类型。现代突厥语族诸语言则是在“r音化语言”及上述7类方言的基础上演化、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15.
方言文化既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又是汉语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分支,有着重要的社会交际意义。人们的社会日常交际仍以方言或地方式普通话为主,在不少地区,包括一些官话地区,普通话仍然很不普及,方言依旧是平时最主要的交际工具,而对外汉语教学也势必会处在这种影响的包围之中。该文试图讨论方言文化对对外汉语教学造成的冲击以及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6.
新疆汉语方言含"子"缀词书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方言里语缀“子”和普通话相比要活跃得多,因而新疆汉语方言含“子”缀的词相当发达。本文仅讨论与普通话词形式完全不同的含“子”新疆方言词。这一类词语和普通话差异最大,方言区以外的人很难从形式上理解其意义。我们先逐词诠释词义,再提供正式出版物中的书证,借以展示方言语境下的准确语义。  相似文献   

17.
作为表选择关系的“Ma”,在新疆地区使用的范围比较广,而“X-Ma-Y”句型的使用在新疆尤其是北疆地区更为广泛。对新疆汉语方言中“X-Ma-Y”句型进行搜集整理。归纳其用法和性质,重点对新疆汉语方言和普通话中选择疑问句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新疆汉语方言和普通话中选择疑问句在句法位置上的不同表现,同时,还重点讨论了新疆汉语方言表选择的“Ma”在“A-Ma-bu-A”中的句法表现。  相似文献   

18.
在人际交往与大众传播中,方言符号的运用与流行主要归之于传播对象的“方言情结”。“方言情结”的存在对信息的交流、社会的稳定和谐乃至民族的统一等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要采用疏导的方式化解“方言情结”,提升民族共同语的权威性,使信息的传播与接受更为顺畅,  相似文献   

19.
根据《突厥语词典》的记载,并参考碑铭文献、回鹘文出土文献及现代诸突厥语言的材料,本文将“古代突厥语”划分为“原始突厥共同语”(2世纪以前)、“前古突厥语”(3-6世纪)、“上右突厥语”(7-12世纪)、“中古突厥语”(13-5世纪)、“近古突厥语”(16-18世纪)等五个历史发展阶段。“前古突厥语”时期的突厥语分为“r音化语言”和“d音化语言”两种类型;“上古突厥语”时期,“d音化语言”进而分化、演变为分化型的“j方言”、“dЗ方言”、“Э方言”、“z方言”、“混杂方言”和混化型的“n方言”、“h方言”等七种类型。现代突厥语族诸语言则是在“r音化语言”及上述七类方言的基础上演化、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20.
方言词本字隐晦难考,许多闽南方言古语词在辞书中常不得其字。如“飵”、“嫷”、“谲”、“皁”、“揞”、“幐”、“恬”等七个词的本字便常被误用,而这七个词在扬雄的《方言》中均有记载。利用《方言》对这些词进行考辨,求其本字,往往可以发现一些词语发展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