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刘阳 《声屏世界》2016,(12):42-44
影像的本性,是物质现实的复原.纪录片最重要的特点和最独特的标志就是真实性,它是以实事为基础,反映历史中真实的事件和情感表现.口述历史纪录片同样也是在最大程度上还原历史现场的前提下,向人们展现一些鲜为人知的事件.新世纪以来,口述史样式的纪录片日益风行,本文将通过对中国的口述历史纪录片作简要的分析与研究,来探讨口述历史的方式与纪录片结合是如何记忆影像的.  相似文献   

3.
《幼童》简介:这群身穿缎袍,拖着长辫子的幼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国留学。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因此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美幼童。130年以前,这批幼童远涉重洋,被送到了太平洋彼  相似文献   

4.
"吱嘎吱嘎",随着一道古老而沉重的朱漆城门的打开,明朝永乐元年正月十三日,皇宫中君臣共聚朝堂的一幕重现在观众面前,礼部尚书李至刚于众臣中走出,跪拜在永乐皇帝朱棣的殿前,恭敬地奏明自己关于另设都城北京的建议……片中类似于这样的画面还有很多,大都采用了情景再现的创作方法。毫无疑问,情景再现这种创作技法的使用,成为《故宫》创作的一个亮点,增加了影片的观赏  相似文献   

5.
基于互联网生产、生长的《人生一串》系列纪录片完全颠覆了中国纪录片创作的传统,给中国纪录片创作带来了新变化。纪录片创作必须遵循互联网思维规律,要以用户为中心,以青年亚文化审美趋向建构其叙事策略,搭建用户关系,创造独特的审美空间。以纪录片创作构建新时代的网络文化生态,提高网生代人文水平。  相似文献   

6.
顾翔 《视听界》2008,(3):58-59
八集历史文化纪录片《昆曲六百年》(苏州市委宣传部、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出品)是一部凸显历史内涵和现实意义的佳作。从主题与架构的角度看,这是一部全景式地展现昆曲发源、兴衰和复兴之路的大型纪录片;在节目形态上,它汇集了动画、访谈、空镜、再现、纪实、影像、资料、戏剧和图片等多种创作手段,  相似文献   

7.
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为了和平》从小切口切入,采用史论结合、故事表达的方式,对抗美援朝战争予以忠实还原和全面呈现,阐释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时代价值和中国必胜的内在逻辑.该片最大的特色是其叙事策略的创新,具体表现在叙事视角多元化、叙事内容细节化、叙事素材多维化、叙事内容纵深化和叙事语言诗意化等五个层面.  相似文献   

8.
纪录片《过年的画》讲述了多位与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结缘者的故事。在全知视角的叙事下,纪录片通过多模态符号的组合运用与故事化的表达,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世今生呈现在观众眼前,彰显了民间传统艺术的当代价值。同时,借助对春节与传统年画的重温和呈现,进行记忆的提取与召回,利用情感唤醒使观者对传统民间文化进一步明晰,并通过古今联动,为传统节日与非遗技能的呈现注入新时代元素,达成文化记忆的现时性重构。基于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呈现的文化自觉,有助于实现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9.
集体记忆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进程中沉淀下来的情感、文化和信仰。纪录片为传承与建构民族集体记忆搭建了纪实平台。"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随着传播语境的变化,媒体的内容生产、传播渠道与受众接受信息的习惯也随之发生改变。互联网信息时代催生了碎片化、视频化的阅读体验。微纪录片简短精巧,兼具视听作品立体形象的视觉表现以及迅捷的分享互动,适应了互联网的传播逻辑和语态。微纪录片成为主流媒体建构集体记忆并创新性表达的新形态,以新华社《国家相册》为例,从现实语境和叙事策略方面阐述微纪录片对我国唤醒民族集体记忆的影像叙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燕京 《传媒》2023,(5):55-57
近年来,传统文化纪录片不断发展创新,将中国的传统美食文化、中医药文化、文物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以立体、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推动了国家正面形象的树立和文化自信的建立。本文从叙事和传播两个角度,对传统文化纪录片的影像叙事和创新传播进行分析,提出在叙事层面要倾向于微观视角和多元化叙事;在传播层面要以微传播和数字化传播为载体,不断与新媒体、新技术结合,从而为传统文化纪录片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苑文刚  顾翔 《现代传播》2015,(3):102-103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制造了史所罕见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多万同胞惨遭屠戮,六朝古都成为人间地狱,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深重而血腥的一笔。这段日子以来,在国内众多媒体纷纷回顾这段惨痛历史,探寻大屠杀真相的过程中,中央电视台历时两年打造的大型纪录片《1937南京记忆》石破天惊,独树一帜。该片站在全人类共同谴责侵略暴行的道义高点,以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为载体,以中国、美国、日本的几位  相似文献   

12.
13.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历史文献纪录片成为了贮存社会集体记忆的重要“电子档案”。文献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借助翔实史料和拍摄素材,全面回顾战争历程,全景式还原历史原貌,以历史文献纪录片的方式进行记忆建构;通过多维角度呈现个体记忆、发掘资料建构全景记忆、连接当下构筑文化记忆等方式,全方位建构了抗美援朝战争生动而厚重的记忆图景,有助于完善集体记忆、唤醒时代精神、建构民族认同,并为历史文献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常的创作思维都要求流畅叙事,本文认为:流畅叙事不等同于线性思维,在纪录片的创作中,可以提倡"非线性"叙事,在结构中埋伏笔、在段落中设暂停,打破固有的时空关系."非线性"叙事的好处在于用不断交替变换的线索,富有变化的叙事节奏,让受众时刻保持好奇的心态,而不至于出现视听疲劳.同时,"非线性"叙事运用得当,在节目的结构与内容之间能起到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5.
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兼谈《世博零距离》创作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纪录片是真实地记录和表现人或者事物历史和现实存在状态的一种视觉艺术形式,或者说是一种具有艺术和社会学意义的多媒体语言。从本质上说,纪录片就是叙事。叙事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叙事的内容,即“说什么”,是故事层面;二是叙述的方法,即“怎么说”,是表达层面。一部记录片的叙事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故事是怎么讲的,在纪录片中结构通常是叙事最直接、  相似文献   

16.
历史题材纪录片是将历史史实与影像语言高度有机融合的电视样态,近年来,随着纪录片行业的迅速发展,历史题材纪录片也在不断的自我突破中找寻到更具意义的生命坐标。本文以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播出的大型纪录片《恶魔的饱食》为例,对历史题材纪录片在当下如何体现其生命力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7.
庞博 《档案学研究》2019,33(5):78-82
在后现代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影响下,以人为本的“全球历史观”与“社会史观”兴起,促使了“档案记忆观”的诞生。作为集体记忆和社会记忆的重要再现形式之一,影像档案的编研也必然是根据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伦理道德、社会价值取向和利益关系等因素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记忆建构行为。本文选取了中国电影资料馆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利用馆藏历史影像档案资料拍摄制作的首部以真实影像全景式记录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历史的优秀文献纪录片《燃烧的影像》,试图探讨文献纪录片这一影像档案编研产品的社会记忆属性及其功能。  相似文献   

18.
2010年以来,在众多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纪念作品中,崔永元的《我的抗战》异军突起,产生了极大影响.该系列作品进一步丰富了影像史学的表现形式,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市场化语境下口述历史成果的营销和传播之路,赢得了时代与社会的认可.其鲜明的口述历史特色不仅体现在该片由口述史料作为核心与支撑,结构、布局以口述者个人在抗战中的生命故事为中心,更体现在整个片子所弘扬的精神以高度认同时代大背景中的口述者个人价值为圭臬.不过,在如何实现口述者与访谈者双向度的历史叙述模式,如何超越情感认同,通过口述历史实现求真、求解的理性追求等方面,《我的抗战》也存在着一些提升和改进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梅晗 《今传媒》2024,(2):83-86
2022年11月18日,由中央电视总台、荆州市委宣传部等联合出品的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看见纪南城》在央视科教频道正式播出,聚焦于瑰丽的楚文化,被认为是继《楚国八百年》后的又一重磅之作。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法分析《看见纪南城》的叙事策略,解构纪南城的历史谜团和文化特点,探析历史人文纪录片在传承优秀文化的同时如何深层次开掘文明背后的人文主义光环,明确人类文明未来指向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