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运用语境理论,论析语境对语言意义理解的影响,揭示语言交际环境中语义的理解依赖于语境及语境对语义的影响与作用这一相互关系。在语言交际中,注意纵横结合和与之相关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就能准确地把握和区别语言意义的外延和内涵,获得无误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付语言环境的讨论,指出有声无声付语言都具有加强语义、辅助语义、转变语义的功能;通过比较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环境的差异,探讨了语义的文化内涵及其民族色彩。  相似文献   

3.
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从使用和交际的角度研究语言的意义,有助于认识言外之力的本质.塞尔关注语言和心智的关系,认为意义必须联系存在于言语行为中的意向性来解释.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事实,从哲学的意义上阐述语言作为社会事实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强调语言的语义性,认为语义对于句法来说不是内在的.  相似文献   

4.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化差异必然导致中西方民族的文化语义不尽相同。文章从语用学、翻译学、国俗语义学的角度深入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语言符号与文化语义之间的关系。同时指出文化语义是语言背后的语言,不可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5.
人类用语言来表达情感,语言中有大量表示情感意义的词,当语言使用者的感情表露于语言中时,语言就有了传递情感的语义。语言是情感思维的工具,情感反映到语言里,形成情感语义。因此,我们说,语言不只具有词典上的涵义,还有情感语义。情感语义是语言语义的一个成分,是指说话人的个人感情或态度被反映在语言里所出现的意义。始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传统语言学过分强调从逻辑角度研究语言,但在17、18世纪的哲学研究中受到了普遍质疑。受文艺复兴时期民族主义的影响,英国浪漫主义思潮注重语言抒发感情的功能,注重语言同历史和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之后,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提出了语言世界观理论,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受到语言的支配。这一观点为情感语义、语言文化关系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现代语义学研究中,关于情感语义的研究是目前国内较少涉及的领域。本论文主要从词汇和句子层面的情感语义、情感语义的实现方法、民族文化心理及审美观对情感语义的影响等方面,对语言的情感语义逐一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6.
语境是语言环境的简称,是语言交际所依赖的环境,它会影响交际双方的表达与理解。语言表达常需借助语境,而语言的理解更需借助语境,语境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 即语言环境(linguictic context)和语言外语境(extra-linguistic context or context of situation)。本试图从时间、地点、人物和社会化等几方面探讨语言外语境对语义的影响,目的在于帮助英语学习正确理解语言外语境所表达的意义,从而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7.
词语的象征与联想意义与各个国家的社会生活、逻辑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存在着密切关系,这种关系也存在于汉英两种语言中的花木词汇用语.汉、英两种语言中花木词汇用语在联想意义上有三种情况:语义对立,语义重合,语义空缺.词语联想与象征意义揭示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章试图从这三方面来探讨汉英语言中植物词汇的差异,从而反映出它们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诗歌语言的审美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语言的意义而言,普通语言学的语义与语言美学中的语义并不是同一概念,后者比前者的外延和内涵都要大得多。从艺术哲学的角度来考察,语言“所表”和“能表”的“意”有符号意义、语境意义、审美意义、文化意义等,诗歌语言所展现的就常常是符指意蕴之外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9.
诗歌意象语言以日常语言为基础,其审美价值的实现须借助于日常语言的概念意义,但它又不同于日常语言,是对日常语言语音、语义、语法等方面的审美变异,这种审美变异突出表现在承担诗歌意象语言主体的意象词语与形容词、动词等之间搭配的超常性上.  相似文献   

10.
语言作为一个符号系统,其基本单位是语篇.语篇所处的环境是情景语境,它属于一定类型的文化语境.语场、语旨与语式这三个情景变量分别与语义系统中的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相联系.语域是以语篇为实例的语言变体,是特定情景类型所特有的意义潜势.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青海、四川、甘肃三省藏区的九所藏汉双语学校的学生和家长采用问卷法调查藏汉双语学生的藏汉双语水平,家庭语言环境、社区语言环境、学校语言环境,学习和使用两种语言的不同社会背景及开始学习藏汉双语的年龄等的基础上进行了藏汉双语学生类型分析和学校类型分析。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一个人对第一语言的习得并不需要特别的努力,他只需要在一个自然的环境下就能够自然而然地学会使用自己的母语。然而,对第二语言的习得却是另外一回事。本文旨在从习得环境,语言习得者,教师几个方面来探讨第一语言和第二门语言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首先,本文阐明了母语与外语之间的区别,指出其区别是由于不同的语言环境造成的。其次,在主体部分文章论述了母语的习得与学习同外语的习得与学习环境的不同,导致地以下三个方面的不同:1,习得与学习的目的不同;2,习得与学习的心理活动不同;3,习得与学习的过程不同。第三方面的不同充分证明了语言环境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得出结论:一个语言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学习动用语言的环境,并提出几点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14.
语言通过不断的变化来适应不断变化的语言生态环境。语言的变异与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语言与语言生态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语言生态环境中的多样化因素导致了语言变异的产生。在语言变异与语言生态环境的互动中,语言变异不仅能维护语言生态,保持语言的活力,同时也能促进语言生态环境的生态化。但是某些语言变体的广泛传播也会造成语言生态环境的污染,影响语言生态环境的健康。  相似文献   

15.
努力营造环境,促进英语习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伊始,《光明日报》曾展开过“小学英语课该怎么开?”的专题讨论有人认为:语言习得与语言学得截然不同,中国不存在英语习得环境;也有人认为:语言习得与语言学得实质是一回事,无须对此烦神。笔者认为:语言习得与语言学得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我们应当努力营造环境,促进英语习得。  相似文献   

16.
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根据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及二语习得与外语学习在语言环境、语言输入、语言学习的认知基础和掌握程度方面存在的差异,提出在我国外语学习并非越早越好,决定外语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应是学习的努力程度、合格的师资及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17.
可供性理论(Affordance Theory)由认知心理学家J.J.Gibson提出,他从生态学视角揭示了行动者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环境可供性具有动态性、多元性、层次性与差异性。在二语习得中,学习者应有效利用环境中不同类型的可供性,特别是偶发的可供性;优先利用确定发生的可供性、物质文化产品的可供性以及语言可供性,从而促使学习者形成跨模块认知通道,能够快速、有效地感知、利用、塑造环境的可供性,习得第二语言。  相似文献   

18.
从生态语言学角度看俄语中的外来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俄语中涌现出大量的外来词,而人们对外来词的态度也是褒贬不一,众说纷纭。本文从全新的生态语言学角度来分析外来词存在的必然性及外来词对语言环境的冲击,提出以柔性规范观协调语言多样性和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贾巍 《现代教育技术》2011,21(4):107-110
生态化的媒体环境构建是有效外语教学的重要支撑,文章分析了教学媒体进化与外语教学的密切关系,通过挖掘和总结当前外语教学中媒体的使用困境,剖析了生态化外语教学媒体环境系统构成与功能,进而构建其系统模型。  相似文献   

20.
在论述外语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及多媒体网络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网络教育与影响外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内部诸因素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探讨了网络环境促进外语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