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郭沫若研究这块拓垦已久的园地里,卜庆华先生辛勤耕耘了二十来个年头,1980年出版了《郭沫若研究评传》,是新时期“郭学”园地的报春花;1986年的第二部“郭学”专著《郭沫若研究札记》面世,为万紫千红的“郭学”园地添彩增辉;新近又由首都师大出版社推出了他的“郭学”研究三部曲的第三部《郭沫若研究新论》(以下简称《新论》)。学术研究贵在创新,最需要超越前人、另辟医径的胆力和独具慧眼、别立新说的见识。卜庆华先生正是具有这种阻力和见识的研究者,他旁征博引,钩沉发激,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视角对“郭学”进行了广泛深入…  相似文献   

2.
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诗派”和“现代派诗学”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曹万生先生著《现代派诗学与中西诗学》(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厚实的材料和深刻的理论研究而具有开拓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重要收获。它一方面加强了中国现代派研究的某些结论,  相似文献   

3.
甘生统的专著《皎然诗学渊源考论》是皎然诗学研究中的一部力作.该著最突出的特点是:文献详实,论析深入;不拘陈说,努力创新;视野开阔,纵横勾连.  相似文献   

4.
新加坡学者王兵博士的新著《清人选清诗与清代诗学》,利用大量清诗选本文献作为研究基础,深入挖掘清诗选本与清代诗学诸种范畴之间的关联。此著具有三个鲜明特征,即研究选题含挑战性、研究视角具突破性以及研究方法有实证性。当然,这种研究路径不仅有效地凸显了清诗选本资料的理论价值,而且也有力地拓展了清代诗学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5.
如同《红楼梦》研究、鲁迅研究已成为“红学”、“鲁学”一样,现在,郭沫若研究也已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郭学”;全国和某些省早已成立郭沫若研究学会,主办了好几种关于郭沫若研究的专刊;近十多年来,出版了几十本研究郭沫若的专著,发表了数以千计的论文。虽然,“郭学”作为一种学科,它的理论体系还不够完整,对这领域的特殊规律的探讨还有待深入,但基本的框架总算建构起来了,这为今后的研究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是值得庆贺的。多年来,作为一个郭沫若研究的积极参加者,我在“郭学”的建立和发展上,尽过自己的一份力量.从19…  相似文献   

6.
王成军新近出版的《中西传记诗学研究》(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2011),是中国近年来传记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该著具有鲜明的特色和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莉 《考试周刊》2011,(43):32-33
要使得中国诗学为世界所了解,在世界诗学中发出声音,究竟要靠生动的形象打动人,还是靠严密语言和逻辑征服人?研究中西诗学的差异对中国诗学得到世界诗学的定位、认同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社会经济、政治特征、宗教特征出发,就中西诗学差异进行展开比较。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独特的生存遭际、文化境遇以及他富有强烈个性色彩的创作实践等,决定了郭沫若诗学的核心是以现代性价值为主轴的浪漫性。其浪漫诗学的现代性价值主要由三个层面构成:崇尚主体自发生命冲动的高峰极端体验;受现实逆境压抑而通过潜意识的愿望投射和自我向外扩张,来宣泄、抒发、寄托内心的自由企盼;追求个人内在情感的本真流露。  相似文献   

9.
《中兴间气集》是一部中唐前期的诗歌选、评集。是著标举“体状风雅、理致清新”的审美准则 ,体现出重闲雅、重清赡、重韵致等方面的诗学倾向 ,在诸多唐人选唐诗中独具一格。是著亦显示了中唐前期诗学的基本旨趣 ,成为研究彼时文学思想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许多研究者将“共同诗学”视为比较诗学研究的终极目标。但是从诗学的差异性存在、历史时期的不同以及比较研究中“和而不同”原则的本源涵义来看,“复合诗学”的建构比“共同诗学”更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本立足郭沫若的诗歌创作,从郭沫若接受外国学影响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早期泛神论哲学思想和浪漫主义艺观的形成,外国学影响在郭沫若诗歌创作中的具体体现三方面,思考,探究来自异域的哲学,学营养是如何被这位中国现代诗人所吸收,消化,综合进而产生新的创造的。  相似文献   

12.
郭嵩焘在充分了解“国情”和“夷情”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和为主”的外交思想,认为中国应循理外交,对外交往要知己知彼,要通其情,达其理,知其法。这是中国理性外交的发端,不仅促发人们传统外交思想的转变,在近代中国外交史上起了奠基和启蒙作用,而且对加速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论郭沫若史剧的悲剧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沫若1940年代的历史悲剧,是一种以历史为依托,社会为标的历史与现实同构的社会-历史悲剧,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政治色彩,但对伦理层面上道德英雄的人格创造,使之进入到对理想的人性世界的建构,不仅在现实的政治意义之外焕发出动人的美学意义,也将中国现代悲剧中的现实主流推向高峰.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郭沫若翻译理论和诗歌翻译实践的分析,从神韵、气韵、音韵与得失诸层面,对郭沫若的译诗再创造精神进行全面客观的评论,旨在从这位伟大诗人颇富审美意味的翻译文学批评观译论和实践中受到启迪。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是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也是颇具争议的人物。这和他未完成的新诗体裁革命,和他理想化的戏剧创作,和他政治舞台上的特殊地位密切相关。探讨这些,有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郭沫若。  相似文献   

16.
理学以其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影响郭若虚绘画理论建构,理学“类推”的经验归纳法的思维方式影响到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的“类型化”创作思维方法,理学中高度重视人的主体精神和以人为中心的价值理念,辐射到《图画见闻志》论画品、风格、功能等,这既是时代文化思潮的选择,也是绘画本身要求开拓创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郭小川六七十年代的诗艺之思主要集中在他的《谈诗书简》里。这些私人书简,以心灵史的形式呈现的话语文本,展现六七十年代种种诗歌事实及有关的诗歌写作的困境。透视这些书简,意义有二:一是他独特的思考为现代诗学的重建寻找到了更多的资源;二是他对生活与诗歌的内在关联的诗学追求仍是现代诗学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是20世纪评价褒贬反差最大的化名人。一度沉寂的郭沫若研究近来突然“火爆”起来。究其本质而言,这种“火爆”其实是一种混乱。目前郭沫若研究中的迫切课题是探索郭沫若的精神结构,弄清所谓郭沫若“人格现象”的内在原因,使郭沫若研究尽快走出目前的混乱局面。在互渗思维基础上形成的“返祖”情结与当代意识的融合是郭沫若精神结构的突出特征。郭沫若的学创作、学术研究乃至人格现象都可以从这里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木华《海赋》及郭璞《江赋》同为山水赋巨制,二者形貌略异,互有所长,历来论其规模气势、篇章结构、艺术特色,或同标藻丽,不分伯仲,或细分轩轾,详论优劣。从辞赋创作根源来看,尤以郭赋深谙文字音转义合之理,精通语句锤炼推敲之妙,工于谋篇布局之法。  相似文献   

20.
冯文炳的《谈新诗》是中国新诗理论与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在新诗性质论上,重视新诗的内容,主张“普遍性与个性”的妙合;在新诗创作论上,对“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天籁”式、灵感式创作方式极为推崇。《谈新诗》写作走的是中国传统点评式、感悟式的路子,重“趣味”,讲“妙悟”,深得中国古代境界论诗学之精髓,处处流溢着道禅诗性智慧,但也存在着某些认识上的偏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