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短消息是电视新闻创作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是电视报道中的快速反应部队.新闻贵在迅速,讲究“真、短、快、活、强”.真,即新闻必须真实可靠;短,即新闻要简短明了;快,即新闻的时效性要强,不快就成了旧闻;活,即灵活生动,不能老一套,旧面孔,老框框;强,即新闻要做到思想性强、政策性强、针对性强,不能人云亦云.成功的电视新闻报道一定是站在时代的高度,紧扣时代的脉搏,在选题和表现形式上令人耳目一新,具有较强的舆论引导能力.优秀电视短新闻更是兼具题材重大、时效性强、声画兼备、冲击力强、从形式到内容都出新创新等特点.笔者主创的电视短消息《我省农民为台湾同胞捐献造血干细胞》获得河南省广播电视新闻一等奖,现结合本条新闻的创作,谈谈电视短消息创作中需要把握的几个关键点.  相似文献   

2.
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和旗帜。评论的种类很多,笔者所谈的"小言论",就是报纸的专栏署名评论,由于篇幅短小,也称"豆腐块"。它以精练的语言、犀利优雅的文风散见于报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地方党报往往以严肃端庄为主调,更应该注重专栏评论版块,多刊发灵活多样的小言论,主导舆论,活跃版面,充实内涵,给报纸"提神"。小言论是一束撩人心魂的思想火花小言论不是想写就能写、想写好就能写好的,它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这是笔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入浴的智子》的作者对该作品的拍摄过程及处理结果为例,阐述了新闻价值与人文关怀的冲突问题,主要从公共利益、隐私权以及作者的发表自由等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并对如何避免新闻价值和人文关怀的冲突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4.
蒋思悦 《今传媒》2015,(2):156-158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的"冰点人物"专版,以人文关怀的视角反映了社会转型期国人遇到的机遇和挑战、生活中经历的收获和坎坷。其选题、切入视角、讲述方式都体现出在社会转型的剧烈变革中,对于人的精神和品性之美的珍视,对于自由、民主、法治等现代文明社会价值观的倡导。《冰点人物》站在较高的精神纬度上,以现代文明的视角深入观察和剖析普通人在社会大背景下的心理状态,情感变化和价值取向,从"人"的角度看社会、看历史。  相似文献   

5.
阙一都 《今传媒》2013,(2):99-100
导演陈凯歌以独特而宏观的历史视角和文人思维著称影坛,时代和命运让他对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既悲又喜、一言难尽的情感。无论是早期的《黄土地》《霸王别姬》《荆轲刺秦王》,还是近年来的《梅兰芳》《赵氏孤儿》都以历史文化为题材,倾注了导演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辨。本文将以他为电影《十分钟年华老去》拍摄制作的短片《百花深处》为例,选取电影选题、表现手法、象征修辞、音乐音响这四个方面,分析陈凯歌蕴育其中矛盾的历史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6.
张琳 《中国图书评论》2023,(10):102-112
《蛙》是莫言面向中国当代社会现实勾勒的一部乡村计划生育发展史图谱,折射了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中所历经的困难与挑战。在新世纪之初,回顾共和国建设历程中的人口发展决策,不仅是对那段特定历史情境的反思,也是莫言在现代性语境下,观察时代症候,总结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经验,关切社会现实的自觉。生育问题关乎人类繁衍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面对当前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和时代性的生命主题,重新阅读《蛙》,抓住小说人物的命名方式和性格特征,从德勒兹的哲学概念“无器官的身体”切入,来理解莫言所要表达的身体自由、释放欲望、关怀生命的美好愿景,以打开新的研究视域,为捕捉生命强力提供一种新的文学思考。  相似文献   

7.
《记者摇篮》2012,(5):5
《中国好人》是辽宁卫视的一档公民道德建设栏目,自从2011年10月开播以来,《中国好人》栏目始终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坚持鲜明的价值导向,彰显深切的人文关怀,记录善事善举,传播社会美德,关注公益慈善,倡导道德力量与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8.
房慧萍 《东南传播》2022,(11):74-76
近年来,国产人文历史题材纪录电影越来越受到观众青睐,一方面有中国悠远的文明历史做素材支撑,另一方面有文化自信和民族复兴给予的精神指引。相较于电视专题纪录片,纪录电影并不局限于学术和文献价值的考据和证伪,更着眼于对当下现实社会的关照和启示。因此,纪录电影创作在前期调研采制阶段,就必须做好深入且扎实的历史推演和人文探究,将以古鉴今的立意自觉贯穿创作全过程。本文以纪录电影《八卦楼》的前期创作实践为例,从思路设计、内容采集、主题把握等方面入手,浅析人文历史题材纪录电影的前期创作策略。  相似文献   

9.
20世纪的中国历史纷繁富饶,从中生长出众多经典的文学作品。著名旅美作家严歌苓曾以此为背景创作出了不少经典之作,如《第九个寡妇》《一个女人的史诗》《小姨多鹤》等。作家出版社曾多次与与严歌苓合作。2011年10  相似文献   

10.
所谓民生新闻,就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它既是一种新闻形态,也是一种新闻态度,更是一种新闻立场。笔者认为,民生新闻对党报发展的价值在于,它使三贴近原则在党报中得到进一步加强,使党报由于更  相似文献   

11.
文化价值系统的危机,是近现代中国社会面临的最大危机之一。面对西方文化价值的冲击,知识阶层开始探索冲出困境的方式,为中国文化寻求出路。报刊媒介的兴起,为知识阶层与社会大众之间搭建了可沟通对话的平台,强化了知识人的文化中介作用。本文即立足于此,对《独立评论》等刊物关于中西医之争、中西文化取舍等文化价值问题的论战展开研究,探讨在文化与社会变革中,知识人对中西文化价值系统的碰撞持何种态度,为何会产生不同的文化抉择,对此作出了怎样的回应与努力。本文同时揭示了转型时期的社会背景与知识人自身的角色属性,使知识阶层普遍认为危机中国家之出路就在于重建文化秩序,因此文化价值问题就成了争议的中心。无论持何种观点,文化争论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重塑转型时期的文化价值系统。在这一社会调停的过程中,作为文化中介者的知识人对自我身份地位产生焦虑,试图重回政治中心,却始终只是钱穆意义上的“政治脂肪”。  相似文献   

12.
正自1979年4月创刊以来,《读书》杂志坚持和贯彻了"以书为中心的思想评论刊物"的定位和"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的宗旨,成为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传媒经典和广大读书人的一面文化旗帜。创刊35年来,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经营来说,《读书》已成为中国最成功的知识分子杂志,甚至可能影响一个时代思潮的走向,而这都与《读书》杂志的办刊宗旨、编辑策略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3.
史靖洪 《新闻战线》2020,(11):85-87
口述实录可被归入新闻报道中人物专访这一类别。在疫情防控中,多家媒体不约而同地采用了这一报道方式,底层逻辑在于口述实录的特点契合了疫情报道的需求。系列报道《口述实录:武汉武汉》既有井然有序的宏大叙事,也不乏细节化的个体叙事,能够展现更为多元的社会场景,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与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4.
<读者>杂志是我国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杂志.自1981年创刊迄今,<读者>历经27年的发展,月发行量由最初的3万册,发展到2006年超1000万册,亚洲期刊排名第一,世界综合性期刊排名第四,被誉为"兰州人的城市名片、中国人的心灵读本".  相似文献   

15.
李宏 《中国广播》2013,(2):79-84
以《别挂电话》为标题的系列广播特写,于2002年在英国广播公司(以下简称BBC)开播。五年后,以此为名的广播特写获得2007年“欧洲奖”和“意大利奖”。现在,广播特写《别挂电话》仍在制作中。一样的形态,一样的主持人(打电话者),不一样的接电话者,不一样的人生故事、心灵秘史。  相似文献   

16.
深圳海天出版社编审于志斌先生的《山思海韵》分为上、下两辑。上辑“江淮行记”是对江淮大地历史文化的走读札记,下辑“咏海诗札”是阅读历代歌咏海洋的诗歌札记。作者生长在江淮大地的庐陵,后客居南海之滨的鹏城,对山对海俱有深情。我揣测这是本书书名的由来。 就便向作者求证,方知书名的真正由来:书房背山面海。“写字还是对着海比较好”,于先生脸含笑意。到底是文人性情,文字流露生平趣尚不说,对写作环境也相当讲究,讲情求趣。细想也不奇怪。于先生单近几年就连续主持了《中国玉器通史》《中国花文化史》等书的出版,固然是工作所需,这里头当也有性情之所近。好古玩,好花鸟,好山水,全是文人的趣尚。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际,国内外学术界普遍经历了一次学术研究范式的转型,"文化研究"迅速成为了学术界,尤其是传播学界的主要研究范式之一。而事涉文化研究,则必然绕不开伯明翰学派。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是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而拍摄的电影。本文以《辛亥革命》为例,来管窥我国目前主旋律电影的宏观意识形态和历史观点一直呈现出的进步态势。意识形态——日趋淡化用意识形态电影批评理论来看,"每一部电影都是政治的",而主旋律题材的电影对意识形态这一标  相似文献   

19.
一种新兴的电视文化现象正脱颖而出,这就是人文纪录片的兴起.人文纪录片不只是简单地重现历史和再现文化景观,而是将几千年以来祖先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通过电视媒介手段展现给观众.同时融人人文关怀的传播理念,使其真正承担起传承历史文化的重任.10集电视纪录片--<河之南>便承担起这样的历史重任,让受众领略到了中原文化的厚重与博大精深.河南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河之南>对中原文化的审视,印证了创作者们的口号--"启动我们的文化朝圣之旅".  相似文献   

20.
从8月17日开始,钱江晚报推出了一组迎接党的十七大的重大主题报道——《寻找我身边的党史》。这组报道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发生在杭州的中共重要史实,将平面化为立体,从纸上历史变为寻访行动,从而将报道充实为一次既有历史感又具有当代使命感、充满人文关怀的可读、可行、可感的行动,把历史与现实连接起来,体现了主旋律与"三贴近"的要求。整组报道以新的视角,引起了广大读者的高度关注,产生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