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犹记得2013年年末《一个人与这个时代》北京新书首发式上,当记者向白岩松问起为什么这套"华语名主持人丛书"的开篇之作是他的书时,白岩松笑着回应说:"为什么开篇作是我?与大家的各种联想、位置,都没有关系,可能因为我姓白,所以让我当了一回小白鼠。"《一个人与这个时代》是白岩松首次尝试由他人采访而整理出来的访谈录,记录着他二十年在央视的心路历程,更反映了这个社会和时代的变迁。这种出书形式对于白岩松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而对于我  相似文献   

2.
1998年,白岩松在《东方时空》。他曾经在年会上开玩笑自黑自己的发福,"年轻的时候能把别人的肚子搞大,现在没本事,把自己的肚子搞大了。"央视新闻评论部一度诞生了经典的年会文化,是昔日青年的回忆,也是段子手努力的目标,央视老人们怀念的则是那段一起打江山、没有森严等级、可以开玩笑的时光。2001年,柴静曾经犹豫过要不要从湖南卫视来到央视工作,此前在地方台顺风顺水,到了央视再无声息的主持  相似文献   

3.
1994年下半年,《语文学习》准备在10月号上发一组文章纪念爷爷叶圣陶诞辰100周年。他们当然不会放过爸爸至善先生,约他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内容由他自己定。爸爸那时候在做26卷《叶圣陶集》的编辑收尾工作,实在没有时间。他对我说:“小妹(注:爸爸、爷爷经常叫我“小妹”,叫我弟弟永和为“小弟”),你来写一篇吧。”我很少写文章,要写有关爷爷的纪念文章,更觉得题目太大,一时间不知道从哪里说起,觉得非常为难。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科学院<南方都市报>的评论,是"I信息时代"的公共平台,散步者、肃立者,一起论政.股市暴跌、物价飙升,政府何为?不妨一议;扫黄打非、卡拉OK收费,且听我说.不经过或不让经过公众讨论的政策,很难说是慎思明辨的结果. 我效力的部门,从1993年12月1日到今年1月22日上午8点之前一直叫"新闻评论部",虽然它有<新闻调查>、<东方时空>那样我敬重的栏目,有白岩松、崔永元、柴静那样我佩服的名嘴,但天天看<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还是不得不由衷赞叹:人家那才叫评论!  相似文献   

5.
正名气当然是个好玩意。爱丽丝·门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前,很多人只知道《爱丽丝漫游记》里的那个小姑娘"爱丽丝",而自从那之后,大家就都认识了一个叫"爱丽丝"的满头银发的老女人。一个人说的话,真理程度是和他(她)的名气成正比的,所以很快,爱丽丝·门罗的语录就传播开来了。我尤其喜欢她说的这一段:"我三十六七岁才出版自己的第一本书。而我二十岁时就开始写作,那时我已结婚,有孩子,做家务。即便在没有洗衣机之类的家电时,写作也不成问题。人只要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就总能找到时间。"人只要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就总能找到时间。这句话像一个响亮的耳光,羞辱着所有被时间追债的现代人。  相似文献   

6.
中国有句俗话叫"眼见为实",但对于新闻记者来说,"眼见"未必为"实"。我们经常很自信,因为我们从不怀疑自己的眼睛;我们经常很决断,因为我们从不怀疑自己的直觉。可我们有时过于依赖自己的眼睛,而很少用耳朵去听,用大脑去辨别,用心灵去探索。常常听到一些记者无辜地辩白:"人家就是这样告诉我的","我看到那个  相似文献   

7.
龙应台 《出版参考》2005,(12):21-22
在我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对“全球化”第一次发生“戒心”是在一九七五年刚到美国时。在台湾读大学时,教英语的美国教师会要求每一个学生选一个英文名字,因为她可记不得几十个中文名字。于是一整班的学生都变成了Dick,Tom,Harry;我的名字叫“Shirley”。到了美国,我开始教美国学生英文写作。面对二三十个美国学生,很难记得谁是谁,我花了一整个下午的时间把人名和脸相配起来,认得了。于是我回想,为什么教我的老师没坐下来花时间,把我们的中文名字记住,反而让五十个人都为她的方便而改名呢?  相似文献   

8.
栗:创作"面具"系列时有没有特别的生活上的感觉呢?曾:我觉得可能是我到北京以后,刚开始真正可以交流的朋友其实很少,互相之间场面上的感觉太多,而且又需要和很多人去打交道,需要和很多人见面。我在武汉的时候就很少去交新朋友,也不会社交,都是很自然的从小长大的老朋友,  相似文献   

9.
不久前,央视名主持白岩松在诟病我国媒体的对外报道时,有几句话说得很直率:"说白了,我觉得过去几十年我们的外室相当程度上是失败的,因为不说人话,不按照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方式进行交流,而是自说自话、喊口号."他认为,做对外宣传报道,就要.把自己降为人、或者说升格为人,然后去讲心里话就OK了"."跟美国人说话也好,跟日本人说话也罢,不管跟哪里人说话,首先要想到的是跟人说话."  相似文献   

10.
"我"是谁?一个在现实社会中可能很容易就得到的唯一解,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里,却不一定只有唯一的答案,或许可以得到颠覆性的多重解,"我"能够随时改头换面,扮演任何角色,"我"可以是男人,是女人,是老人,也可以是孩童,甚至是一条狗。1993年《纽约人》杂志刊登了一幅漫画,后来变成了对网络的经典描述: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个性"真言"形象地为互联网上烙了自由与匿名的标签,但网络实名制的出现,就会让这风靡了二十多年的"狗"随之消失,而一直习惯了畅游"自由王国"的我们,也很可能要脱掉各色"马甲"、猫在一个透明的"玻璃房间"里享受"冲浪"、互联网自由与匿名的光环将会褪去。那么,网络实名制到底是何物?它为何而生?为什么它的出道,会在互联网世界哗然一片,引出众多争议?这激烈争议的背后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11.
《青年记者》2005,(8):29-32
我在经济日报也好、人民日报也好,特别是经济日报,没有人叫我“范总”,都是叫“老范”,到了人民日报以后,大部分人都管我叫“老范”,后来有一些人开始叫我“范总”,但是我觉得“老范”更亲切一些。  相似文献   

12.
"西点军校学雷锋"被质疑,这个话题的质疑点出在一个"学"字上。雷锋画像曾在西点军校张贴,西点军校学员到过中国抚顺雷锋纪念馆,这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的榜样跨洋越海到了美国,中国人觉得这很有面子,就用国人习惯的语言说,西点军校也"学雷锋",这叫造谣吗?这是国人的幽默和向往美好的情怀。一些总拿这句话来抹黑事实的人,是听不懂中国话,还是根本就没有中国人的爱国情感。  相似文献   

13.
近来,我们经常被人问道:“你幸不幸福?”或者我们更多地会扪心自问:“我自己真的幸福吗?”——在这个时代,幸福是如此被我们所需要,“幸福”这个词也经常会被如此突兀地摆在我们面前一之所以会这样,正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不幸福或不够幸福。  相似文献   

14.
写下这个题目时,我有点犹豫:因为它既有点事后诸葛亮的味道,又容易让人觉得这是在自夸高明.但是,我还是想谈论此事、分析一下其中的教训,因为没有找到更适于表达意思的题目,只好用它了.  相似文献   

15.
按照顾雏军的初步计划,如果"翻案"未成,他将到美国陪儿子读书,"可能就去当个教授养家糊口吧"顾雏军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了"。当年的格林科尔系在2007年之后或被拍卖或者破产,顾雏军没有了能让他长袖善舞的平台。"你以为我还有第二条路可以走吗?"这位格林柯尔、科龙电器的前老板反问,"这是我最后一次机会了,我要赌一次"。顾雏军要赌的是,推翻三年前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他的终审判决。  相似文献   

16.
邬江 《新闻天地》2003,(8):18-19
汪涵果真是一个大忙人,刚刚结束《真情》行动的云南之行回到长沙,又要投入到好几档节目的录制中去,记者只能在《越策越开心》的彩排现场约见了他。眼前的汪涵亲切、随和、儒雅、健谈,谈话中时不时灵光一闪的幽默话语常常会引来现场笑声一片,"策神"果然名不虚传。汪涵原名汪建刚,汪涵这个名字是他在电台当客座主持人时觉得自己的名字不够响亮而改的,"涵"是内涵之义,透着一股文化味。汪涵出生在苏州,后来随父母移居湘潭,自言能与毛主席攀上同乡,他常笑称自己是个"江湖儿女"——江苏和湖南的混血儿。于自己的童年,汪涵也只以"够江湖"来概括。高中毕业后,汪涵机缘巧合地进入了省广播电视学校学习播音,毕业后也自然而然的被分配到了电枧台工作,从剧务做起,凭着自己的机智和才华在几年之后做上了主持人。汪涵的主持生涯开始于主持《真情》,迄今已有整整五年的时间。《真情》是他所主持的节目中自己最喜欢的一档,因为节目实实在在地帮助了很多需要帮助的人,这种帮助是可以亲眼看到,亲身体会到的,它带给自己太多难以忘却的回忆,在别人生命、感情得到延续中自己也能感受到那份快乐。真正将汪涵的主持生涯推向顶峰的是被誉为"湖南经视最火爆的脱口秀节目"的《越策越开心》,凭着自己的机智和幽默,以及与搭档马可的默契配合,使这档节目在竞争激  相似文献   

17.
八卦课堂     
坐在我后面的同事X,总觉得自己是个后知后觉的人。最典型的例证是,另—个同事已经请大家吃满月酒了,她却一直以为别人未婚。其实这对于她的生活没有任何影响,但她会觉得自己总是游离在资讯圈之外,并且开始反省:我有八卦的热情,为什么总得不到哪怕二手的信息昵?  相似文献   

18.
16年前,因为有一个叫王小波的人突然去世,我得以阅读到他的小说《黄金时代》和杂文自选集《我的精神家园》,我因为书里面人物的乐观与苦难从笑到哭,情不自禁泪流满面.那种心灵被撼动的感觉记忆犹新,那书中作者说的一句话,从此深埋在我的心灵深处,“人拥有此生是不够的,他还要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  相似文献   

19.
自我传播,又称"内向传播"或者"人内传播",是一切外在传播的基础。人需要通过自我传播构成对自己的看法,形成某种认识,赋予社会感知和行为的连贯性。人在社会互动中关于活动、感受与经验的印象累积即记忆,人的大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都离不开记忆。因而记忆是自我传播的前提。如果丧失记忆,"主我"变成了一片空白,与"客我"失去了正常对话的功能,自我传播也就无法实现。  相似文献   

20.
盖棺未必论定。对墨索里尼的评价就是这样。意大利总理贝鲁斯科尼在2003年就说,墨索里尼并没有人们说的那么坏。而澳大利亚历史学家理查德·博斯沃思在传记《墨索里尼》里则称墨索里尼"是一个暴君,但是还没有罪大恶极到需要在历史上把他打入并冻结在但丁所描述的地狱的最底层的地步"。也就是说,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人配称魔王的话,"专制魔王"这个称号还轮不到墨索里尼。在二十世纪所有暴君里面,墨索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