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4年11月6日,由北京市文联、北京市教委主办,东方少年杂志社、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承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校园”系列活动,走进北京市海淀区培英小学,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民俗学讲座——“老北京的传说”。北京民协理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岳永逸老师把北京城的民俗知识融入民间传说中,激发起孩子们的极大兴趣。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岳永逸教  相似文献   

2.
2014年12月1日,由北京市文联、北京市教委主办,东方少年杂志社、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承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校园"系列活动,走进北京市第九中学,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民俗学讲座——"漫谈北京相声"。中国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祝鹏程老师通过重要文献和珍贵照片的展示,给同学们介绍了相声的由来、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造,以及相声史的书写,  相似文献   

3.
教育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首次对中小学课程教材如何有效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系统谋划.贯彻落实《指南》,从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落实课程教材主渠道、优化教育教学方法、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和加强师资培养等方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有助于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4.
初中校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建设特色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学校,需要在传统学科课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实践、传统节日活动等课外活动中践行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校园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5.
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目标时,需要关注两个重要维度。一是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政策和方向的宏观任务,二是确定课程作为地方和校本课程的具体价值。选择课程内容需要适合中小学生认知特点,内容分类可采用操作性较强的四类七领域划分法。在符合传统文化课程性质和中小学生认知特点的前提下,实施方式的选择需要把握时代性、探究性、重实践、重体验的原则,以此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相似文献   

6.
王聪明 《甘肃教育》2020,(22):32-33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血脉和精神的标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被中华民族世代传承和发展,在人类文化史上从来没有中断,既绵长悠久,又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气质和精神风貌,集中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是中华大地上各种民族文明、地域风俗和价值观念的总称,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永恒动力和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2015,(Z1):90-91
2014年11月12日,团省委、省少工委联合省教育厅,共同启动了山西省少先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团省委书记赵雁峰、省教育厅党组成员、高校工委副书记李忠人,团省委党组成员、省少工委主任马慧健出席活动。仪式上,成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讲师团,并为讲师团成员颁发聘书;举行了优秀传统文化图书捐赠仪式;启动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山西省红领巾体验赛。  相似文献   

8.
提升中小学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应从树立坚定的中华文化立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师德源泉、不断锤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能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方面入手。文章以敬德书院为例,阐述通过构建书院式课程体系提升中小学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教学内容应围绕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方面展开,涉及哲学思想、德行修养、文化传统和技艺研习等方面,包含研修、读经典、学术、会讲、游学五类课程。  相似文献   

9.
10.
11.
中华传统文化,是五千年积累的财富,是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内涵,一直以来,传统文化的学习,都是与语文学科联系在一起的,随着教育的深化改革,更加重视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发现了传统文化对其教育的价值,所以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应用,本文就对其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优秀传统文化使道德与法治教育取之不尽的源泉。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既是国家政策的要求,也是学校提升立德树人质量的现实需求。进课程的关键点是以“特”为核心,在既有建设基础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转化为课程内容;以“融”为根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学校课程体系;以“统”为主线,实现课程组织的结构化;以“实”为基准,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的有效性。达成上述要求可以采取以下实施策略:学校基于循证原则进行课程发展规划,通过多主体协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在校内研训和各层次教师培训中,着重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和课程开发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教育工作者的义务,也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保证,对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为学生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部分中小学生受到金钱至上、娱乐至死、享乐主义等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深重,如何才能使他们的思想意识走上健康正确的轨道,我们认为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立德树人教育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教育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的联动。  相似文献   

15.
任翔 《人民教育》2022,(6):29-3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更好地落实中央部署,我们对国内外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提出学、行、信融合的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模式.该教育模式经过近十年探索,形成了理论上可阐释、逻辑上可贯通、实践上可操作的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方...  相似文献   

16.
马长江 《学周刊C版》2019,(7):154-154
在"互联网+"时代,学生的阅读习惯与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学校能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也越来越丰富,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校园的过程中,"互联网+"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是党和政府的要求。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包括教育目标一体化、教育内容一体化、教育方法一体化和教育评价一体化四个维度。教育内容一体化、教育方法一体化和教育评价一体化既是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教育目标一体化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8.
在初中阶段加强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对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可能会对中华民族的现在和未来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我校结合学生的实际及其身心发展的特点,积极寻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活动的结合点,在赋予其时代气息的同时,使之逐步成为学生思想道德规范的基础。一、以传统节日为载体,丰富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也是民族精神的瑰宝。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富,承载着中华民  相似文献   

19.
采纳本课程设计方案的高校,既可初步落实党中央和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又对学校的人力物力资源耗费很少,还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程打造成学校的工作亮点,可谓一举多得。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作为大学生更应该成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先锋,本文从国家的重视程度及大学生对待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入手,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多方面在大学生中加以传播和弘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