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互动问题在教育领域受到了教育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通过以认知内嵌的协作学习互动模型为理论分析框架,运用了社会网络分析、内容分析和访谈与问卷调查等方法从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视角,对网络环境下同步协作学习中的了解、表达、冲突、协商和决策等互动行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其研究结果表明,在同步协作学习过程中需要重视冲突过程中的启发效应,同时也不能忽视学习者认知参与和活动角色的作用,而且对互动行为的分析参数要综合考虑其解释力,不能以偏概全.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教师远程培训中的教学互动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者从网络社群属性分析、凝聚子群分析以及中心性分析等角度,对教师远程培训教学中互动的现状及特点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了提高学习者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习的教学互动策略。  相似文献   

3.
研究混合式协作学习中存在的认知交互、教学交互、社会交互网络关系等,对于揭示其特征与规律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探讨了社群网络特征分析的问题、对象与过程,界定了主要分析指标的含义,总结了社会网络分析计算项目间的结构关系,并以异步认知交互社群网络的分析为例,介绍了数据采集、指标计算、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应用过程。  相似文献   

4.
协作知识建构的社会网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K12教育论坛作为虚拟学习社区代表,分析各问题讨论式帖子间的内在交互联系,并用社群图揭示虚拟学习社区的知识建构过程,从密度、中心性、凝聚子群三大方面分析协作知识建构的特征,以探讨利用虚拟学习社区如何进行有效的协作知识建构.  相似文献   

5.
元认知对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有重要作用。学习分析技术通过优化学习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元认知,提高学习效益。文章采用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运用认知网络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并开展三轮优化学习设计的实践,最终形成面向学生元认知培养的学习设计路径。首先,文章系统阐述了实证研究的理论基础:学习分析、学习设计、学习分析支持学习设计的内涵、学习分析支持学习设计的理论框架等;接着,文章基于埃尔南德斯(Hernández-Leo)等提出的框架模型开展学习分析支持的学习设计实证研究。任课教师和研究者相互协同,研究者利用认知网络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工具分析学生的行为数据并发现问题,为任课教师提供支持学习设计的信息反馈,协同任课教师优化学习设计。研究发现:学习分析可以为学习设计提供有效支持,其路径是个有序迭代的过程,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元认知;社会网络分析、认知网络分析等工具为学习分析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研究者、设计者和任课教师组成的协作共同体对于支持教师开展学习设计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QQ虚拟学习社群的社会网络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豪锋  李瑞萍  李名 《现代教育技术》2009,19(12):80-83,125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学习社群已经成为教育技术界和远程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以QQ虚拟学习社群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借助UCINET软件对社群的网络关系进行分析,探讨了社群网络结构特征、意见领袖地位的形成,以及社群成员参与动机、满意度、忠诚度与网络结构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社群的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促进虚拟学习社群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在线协作学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因为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独特之处,社会网络分析(Socialnetworkanalysis,SNA)已经应用于研究各种形式的在线协作学习。本文讨论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特点,对典型的研究案例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能够分析在线学习者形成的社会网络结构、不同类型协作的模式以及什么样的结构能够促进协作的过程,加强社会网络的联结,提高在线学习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共享调节学习评价涉及协作学习的不同维度和过程,同时兼具群体感知的功能。现有的评价存在分析维度单一、数据利用不足、缺乏对互动过程的挖掘和跟踪等问题。将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引入共享调节学习的评价,可以充分反映共享调节学习特有的理论观照,呈现调节过程不同阶段的特点、不同评价维度的关联性以及调节的内在机制。基于SNA的共享调节学习评价框架,在数据收集以及分析工具方面,拓展了现有的共享调节评价维度,其引入群体交流模式、群体互动紧密性、个人或群体角色、不同关系维度、多模社会关系等评价分析工具,对共享调节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与跟踪,促进了群体的自我感知。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为解释案例说明概念框架的应用过程,也表明了基于SNA的共享调节评价能够评估共享调节学习的协作过程,促进共享调节水平的提高,相应的评价工具能够促进协作学习活动开展,强化成员的群体感知。未来仍需要进一步深化实证研究,完善评价工具,拓展应用案例,进一步挖掘概念框架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9.
情感投入在混合协作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厘清其作用机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混合协作学习场景下多模态情感计算技术的支持为更加精准地分析学习者情感投入提供了可能。文章从情感数据的多模态融合、情感发生的情境解释、情感状态的动态变化、情感发展的层级建构和情感反馈的调节干预五个层面构建了混合协作学习者情感投入的研究框架,并从改善混合协作学习过程和探索混合协作学习规律出发,阐述了混合协作学习者情感投入的分析路径。一方面,融合多模态数据,输出可视化的情感状态识别结果;根据环境、认知、行为、动机及任务等因素,进行情感归因;预防情感危机,采取反馈与调节措施。另一方面,探索情感投入与人际互动、学习资源、认知发展的关系,以期揭示混合协作学习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0.
目前,网络课程在大多数高校已成为传统课堂的辅助,这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但是在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网络课程社群的中心性、凝聚子群、核心-边缘结构和结构洞的分析后,发现在网络课程社群交互中存在着活力欠缺、生态主体交互失衡、生态主体生态位失衡、网络社群凝聚力低、边缘化严重等诸多生态问题,通过以此观测方法对这些生态问题的分析,以期对网络课程社群交互研究有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当代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及在教学领域的普遍应用正在引起英语听力教学模式的深刻变化。本文以混合式学习理论为指导,探索和实践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远程开放教育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它能充分发挥校园网、互联网的优势,使教学更加科学化、趣味化、社会化,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英语听力教学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Blended Learning概念的阐述,提出了Blended Learning在研究生教学中的优势,文章进一步论述了Blended Learning在研究生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paper, I explore the experiences of secondary teachers in four London schools [UK] who participated in Teacher Learning Communities, defined as meetings in which professional learning was supported as they learned about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AfL). The claim for these communities is that they lead to sustained improvements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where the following design principles are adhered to: where leaders respect and value a need that has been identified by participants as of importance to themselves; they are school-based and integral to school operations; there is teacher collaboration; and there is input from within and beyond the school to support teachers’ theoretical as well as practical learning. The findings from this research project suggest that Teacher Learning Communities’ benefits were compromised specifically: where they were imposed on teachers; where they were not accommodated sufficiently within other school commitments; where leaders were too directive; where meeting formats were adhered to inflexibly; and where practice was emphasized at the expense of theories. My conclusion is that both AfL and Teacher Learning Communities rely for their success on sustained critical reflection among their participants, which can be inhibited where the above limitations apply.  相似文献   

14.
杨成 《远程教育杂志》2007,(5):45-47,32
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远程教育》课程的教学一直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多年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我们采取混合学习方式对该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得到了较好的效果。在分析学生学习特征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在线课堂的设计与开发,最后对混合学习的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随着混合式学习的普及,混合学习环境下选择和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进行学习是影响学习者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该文对无缝学习策略的内涵与特点等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并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者为调查对象,研究了无缝学习策略在混合式学习环境下的应用现状,分析了性别、学科性质与兴趣点等因素对无缝学习策略应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以"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为理论依据,以Moodle为平台开展混合式学习,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在课程整合的前后采用同一调查问卷实施前测与后测,经分析比较表明:混合式学习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确实能促进学习者更好地学习课程,提高学习者各方面的能力。同时本次教学实践表明,Moodle可以有效地开展混合式学习,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Ting Wang 《Compare》2015,45(6):908-930
Drawing on data from a larger study on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PLCs) and School Leadership in China,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practices of teacher collaboration and PLCs in two urban, high-performing secondary schools in Northeast China. Qualitative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observations, documents and in-depth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20 participants.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intentionally arranged organisational structures support teacher professional learning and collective inquiry. Collaborative teams in two schools are characterised by genuine collegiality, promoting disciplined collaboration and shared responsibility,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contrived collegiality imposed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is ongoing, supported and fully integrated into the culture and operation of the school system. Emotional bonds, trust and an inclusive school culture contribute to genuine collegiality. These learning communities establish a system of focused collaboration, peer mentoring and collective responsibility, which leads to improved teaching and student learning.  相似文献   

18.
19.
混合型学习从学习者的角度考虑教学需求,既体现了信息时代的特征又体现了教育的人本化。在分析"远程教育"课程教学现存问题的基础上,笔者将混合型学习应用于该课程的课堂教学,进行实践教学研究,旨在探索"远程教育"课程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