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语文教育中"语文-人文-文化"内容拓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应当向"人文"和"文化"拓展,这是大学生思维深度训练和知识延伸的需要."人文"延伸的是"人学"的深度;"文化"延伸的是"社会认知"的深度.这种探索需要特别强调个体人文体验与社会文化视野的开阔,要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通过对"语文-人文-文化"拓展模式的合理设计,为实际教学提供一个整体改进思路,推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具有社会目的性、基础性和应用性等特点,这并非是课程本身所特有的,而是由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然而,由于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本质理解上的偏差,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特点把握上的异同,致使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产生了诸多问题。积极采取对策,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对高职院校课程的改革和建设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美育化是将美育的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动态过程,其核心是推行情感教育.而大学语文作为文学与文化的载体充分显示出情感性的特点,所以,美育化思路是推进大学语文教学与改革的有效途径.以美育理念为指导,美育化的思路可以全面推进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以大学语文课程为基本领域,美育实现了与教学实践的结合,真正走入了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4.
大学语文作为母语的高等教育充满了发展的契机,又面临诸多窘境。大学语文应转变以教育方为主的教学改革思路,而应以受教育方的需求出发,淡化大学语文工具性特点,强化语文能力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进一步明晰大学语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  相似文献   

5.
何静 《职教论坛》2004,(35):21-22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学作为培育科学精神、成就学术理想、传播人文价值、陶冶审美情趣的知识园地,人们对其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寄予了更多、更高、更新的期望.当代大学生必须具有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健全的人格思想品质,才能跟上21世纪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以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基础.而在素质教育的工程中,大学语文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与作用.然而,审视我们的大学语文教育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憾,甚至有人质疑大学语文开设的必要性.大学语文教育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和压力.……  相似文献   

6.
人文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大学语文作为文哲学科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乃至国民人文素质方面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文章重点从两个方面阐述大学语文教学的着力点:一是要学生体悟文学经典作品中的"义理",以修炼完美人格;二是要推以及人,提高自己兼济天下的人生境界。把中国传统的"人文化成"的教育理念与当今的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有机结合,可为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一条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现代大学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现代大学生要成为各专业领域的优秀人才,成为有社会良知的栋梁,就必须加强个性品格、人文素质的修养。要让大学生成为一个纯粹的、高尚的人,必然要通过素质教育来实现,素质教育离不开文学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大学语文教育的内涵和大学语文教师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大学语文被赋予了太多的教育功能,要使大学语文教育受到学生的欢迎,单从语文教师自身来讲,语文教师必须是最优秀的教师。  相似文献   

8.
大学语文要重视审美教育,是由这门课本身的性质、内容决定的。“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它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文学是诉诸人的情感的一种意识形态,其任务“是使人变得高尚”(高尔基语),其最本质的社会作用是美感作用。大学语文荟萃了诗、词、曲、  相似文献   

9.
"大学语文"课开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已成为共识,但如何开设,怎样建设,却始终未得到充分研究和重视。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检索,发现有关"大学语文"的研究没有引起充分重视。提倡开设,但不研究,或不充分研究,或不进行有深度、有高度的研究,这都是影响课程建设的大问题。为调动专家、教师积极性,提出将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进行课堂教学—教材编写—教学研究"三位一体"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思路,对"大学语文"能够长期、持久地开设并取得良好效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学语文作为我国各大高校必不可少的公共必修课之一,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但是,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严重影响了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环境为大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扩宽了大学语文教学的时空界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将起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本文针对网络环境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策略的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教育意义与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大学语文是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中一个最为特殊的领域,承担着极为重要的功能却呈现出一种明显的错位和滞后状态:历史悠久而发展缓慢,需求广泛而重视不够,专业相近而不被认同,标准很高而队伍不齐。因此,应该从学科归属、功能确认和课程体系三个方面做进一步的定位。大学语文的学科归属应该从教育学科转为文学学科,从"教学与课程论"专业转为中国语言文学的"大学语文教育"专业。大学语文要成为完整性、自主性的学科,必须具有自己学科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大学语文教育与一般的中文专业教育的差别在于其知识结构、教学过程的普及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学科的成熟的重要标志是一套比较系统的课程体系的建立。大学语文教育是一种培养"现代人"的完整教育过程,要加强对人类人文精神的阐释。  相似文献   

12.
当前,大学语文教育受到越来越多关注高等教育的有识之士的重视,而独立学院的大学语文教育研究却相当较少。独立学院大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既有大学语文教育定位与独立学院办学理念的冲突矛盾,又有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课程设置的矛盾,与大学语文师资的极度匮乏关系密切。从课程定位到教材选用、编写,从师资力量到教学模式的转变,大学语文的开展在独立学院面临着全新的挑战。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高校大学语文教育饱受争议,但由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却频繁发生。大学语文教育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继承发扬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自觉意识,帮助国人重寻心灵的宁静,构建精神家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期待高校大学语文教育得到足够的重视,使其可以担当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14.
所谓大学语文教学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就是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确定上体现专业特色,本文将对大学语文教学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5.
社会性别意识是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应有的内容,社会性别意识应成为大学语文教育中的必备知识。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从多个角度对社会性别意识进行教育。本文旨在消除性别意识之间的偏见,培养科学的社会性别意识,运用大学语文的文学作品和女性主义来说明社会性别意识和大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非智力因素中的需要和兴趣对大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分析需要与兴趣的内在关系,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探究、开拓大学语文教学的思路,对提升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五年制小学艺术教育专业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为基础,用系统的视角,就教学对象的培养定位、语文素质要求及课程体系展开分析,并着重探讨了大学语文课程的若干教学策略。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教育应当切合专业学习,以提升言语能力为旨归。  相似文献   

18.
大学语文是我国高等学校的一门具有相当重要性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学科专业当中相对特殊的一个专业领域,大学语文本身承担着较为重要的功能,但是目前大学语文却呈现出了一种较为明显的滞后以及错位,虽然语文在我国已经发展了几千年的时间,历史相当悠久但是其发展却极为缓慢,其市场的需求也相对比较广泛但是人们对其重视程度却远远不够,语文教育的教师队伍之间的标准也相对较高但是却仍然参差不齐。即需要从学科的归属性、功能的确认性以及课程体系的建设等方面来进行更加准确的定位。文章正是基于此,来对大学语文学科定位情况以及大学语文的功能性进行相关分析,希望对更好地进行大学语文的教学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受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和社会中功利主义等影响,大学语文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直广受争论。目前,很多大学已认识到大学语文教育的性质主要被定位在知识教育和技能培养上,而没有充分认识并重视人文教育中爱的教育、真的教育、善的教育、美的教育等价值内涵对于个人成长的影响。如何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上走出一条创新之路,以传递人文精神为目的,获取社会的认同,最终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这是值得大学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是高师大学生语文素养培育和提高的重要手段,其发展和变化是与现代中国精神文明的发展和变化相伴随的,应将师范生的职业素质养成与"大学语文"课程相结合,重视审美教育功能在社会转型期对大学语文的渗透作用,探讨"大学语文"课程在建构一个当代师范本科学生的人文情怀中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