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无形性及活态传承性,是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跨文化语境下,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及对外传播十分必要,文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研究视角进行了阐述,以具体实例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难点问题,并提出科学运用新媒体平台,强化外宣翻译和对外传播;构建非遗外宣翻译标准,为对外传播提供有力遵循;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创新非遗外宣翻译策略等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湛江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悠久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湛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译研究有助于推动湛江文化的对外传播,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东海岛人龙舞是湛江九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地位和历史意义。该文主要分析湛江东海岛人龙舞外宣现状及英译难点,结合实例探讨人龙舞文本资料的英译策略,以期望对湛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英译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6,(25):17-18
本文通过调研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宣传翻译现状与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从微观上剖析存在的问题,针对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与特点,提出改善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有效措施与合理化建议,从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人才培养,重视外宣翻译的研究与实践,突破当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理论研究瓶颈,探求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非凡之路,力争为我省实现文化"走出去"战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邵延娜  王文彬 《海外英语》2022,(6):23-24+40
随着“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和倡议的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译介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在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译介与传播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须解决的问题。文章以辽宁省为例,从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三方面探究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译介模式的优化路径,旨在促进传统医药文化域外传播,推动传统医药不断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相似文献   

5.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是传播广西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文章以桂林彩调《五子图》为例,进行翻译案例分析,探讨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方法,包括直译、意译、直译加注、音译加注等方法,以期提高外宣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汪春秀 《考试周刊》2013,(35):25-26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品类繁多,几乎涵盖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涉及的各项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化进程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为了让世界更好地了解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河南更好地走向世界,对外宣传翻译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大力促进高校外宣翻译专业课程师资培养和教材改革的角度,探讨推进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化进程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通过加强地方优秀文化的外宣翻译研究,可以对宿州本土文化遗产进行推广,有助于本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文章立足于文化传承视角,根据《宿州民间文学》的文本特点,探讨民间文学文本翻译中采用的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宿州民间文学的对外宣传水平,加强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效果,从而增强宿州市优秀文化外宣软实力。  相似文献   

8.
邢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种类多样。本文在对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现状走访调查的基础上,对其发展缓慢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希望政府部门引导参与、当地高校重视培养翻译人才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语资源共享平台等建议,其目的在于呼吁邢台各界人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外宣途径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效果至关重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要想取得成功,真正“走出去”,除了保证翻译质量外,更重要的是应该为它们构建一条国内国外相结合的立体化外宣途径。尤其是结合时代潮流、关注传媒方式变革,注重运用新媒体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  相似文献   

10.
若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忽视外宣翻译,则会阻碍中华文化"走出去"。本文通过归纳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现状,分析其外宣翻译困境,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周莉 《英语广场》2020,(30):20-22
随着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文旅融合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在文旅融合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旅游产业升级的关键。张家界作为世界知名旅游城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进行外宣翻译,可以提升张家界国际化水平,也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世界。本文从文旅融合视角出发,分析张家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现状,并针对现状提出对策,探究如何实现张家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的有效的外宣翻译。  相似文献   

12.
王芳芳 《海外英语》2022,(21):46-47
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是宣传推广广西文化的重要途径,中国名茶六堡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该文通过作者自身翻译实践,研究六堡茶外宣英译,分析广西特色文化外宣英译策略,总结其翻译方法,以期促进六堡茶外宣英译质量,推动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促进广西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13.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可以对其起到积极有效的保护,也有助于对其进一步挖掘与完善,以及促进文化的对外输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具有独特性,在外宣中如何进行汉英翻译以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及其汉英翻译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合功能语境视角下专门用途英语翻译理论,探讨其汉英翻译,可以为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外宣翻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以大别山区为个案,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能够扩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推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促进传统文化发展;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助推文化产业发展。当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中数字弱势群体居多,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数字化传播技术融合度较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内在价值体现不足,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忽视受众群体差异等现实困境。应着力提升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数字化技术运用能力,切实提高数字化传播技术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程度,重点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内在价值提升,积极拓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精准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15.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作为地区一带一路经济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必须从细节方面对外宣英译加以完善,收集碎片化英译信息与资料,建立完善英译信息数据库,以期通过规范外宣英译使用,提高广西国际化文化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化语境下,东西方文化交流呈现出越来越不平衡的趋势。通过非遗翻译,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促进文化间的平等对话,从而维护民族文化身份与世界文化多样性。鉴于非遗外宣的紧迫性和非遗项目的复杂度,有必要对非遗英译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为此,结合福建泉州非遗英译现状,在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框架下,探讨如何通过改善非遗翻译生态环境与提升译者素质,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实效。  相似文献   

17.
商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商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研究有助于推动商洛文化的对外传播,实现世界不同文化的和谐共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缩影,它为读者起着广告与导视的作用,其英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商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称英译时,为了最大限度保持源语文化与地方特色,促进世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译者应采取以异化为主,以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应灵活使用音译、直译、意译等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8.
曾贞 《广西教育》2022,(3):19-21+46
本文从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外传播的问题及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外传播与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耦合关联出发,探讨促进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外传播与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可行路径:系统挖掘本地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非遗海外传播创设可能性和可行性;加快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外传播拓宽渠道;发挥“互联网+”技术应用优势,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外传播的覆盖面,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外传播的时效性;创新国际文化交流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外传播打造优质平台和品牌。  相似文献   

19.
钟璇 《现代英语》2023,(16):107-110
外译湘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为湘西文化“走出去”开启了一扇重要窗口。湘西苗画具有鲜明的民族与地域特征,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章以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为指导,初步探讨湘西苗画文本外宣英译方法与策略的选择,试图弘扬湘西非遗文化,促进湘西苗画的国际传播与湘西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成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秘》挖掘了部分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对于青岛和中国的非遗外宣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张德禄教授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为基础,从文化、语境、内容、表达四个层面对纪录片中的英文字幕翻译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探讨了不同模式下译者如何更好地表达青岛非遗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