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教育理念需要不断探索发展,是人类和“人”的教育被“自己的”社会所异化的过程中,反观人类自身发展的前景所提出的共同呼声。在不断地迷失和不断地探索实践中,“以人为本”已在语文教育的各流派中渐露端倪。回复语文学科的特异性以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必将成为语文教育思想所追求的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2.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倡导“以人发展为本”的新世纪,怎样才称得上是“好教师”,这是广大教育管理工作者和教师都在思索的一个问题。而黄蓓芬就是一位既注重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现着人文关怀,又能在业余生活方面不断充实自己,提升人生品位的教师。黄老师最大的特点是总能微笑着面对学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习。这种景象,可以称之为浓浓的人文关怀。归纳起来讲,就是“更新教育理念,改革师生关系”。首先,坚持和谐原则,构建新型师生关系。黄老师与学  相似文献   

3.
基于生存论意义的教育关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作为生存者是自我生成、自我敞开的存在,是不断地实现着某种可能和不断地发生着某种意义的整个生命和生活。“教育”从词源意义上看是作为儿童的一种生存方式出现的,因此,教育是人的重要的生存方式,是人类自身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使人“学会生存”、追求生命意义的重要实践活动。而关怀和被关怀是人类生存中的基本需要,教育活动应围绕着关怀来组织并且助人学会关怀。  相似文献   

4.
现代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科学与技术理性的冲击,执着于追求价值无涉的自然主义科学模式而失去了其本真的价值追求——对生活意义的探寻。虽然教育改革以摧枯拉朽之势轰轰烈烈进行了数十年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教育之科学模式的根深蒂固并没有实现教育对生活世界的良好回应,而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为教育的回归开辟了理想的路径。教育回归生活不仅在于教育场域中客体的“物”回归,更重要的在于主体的“人”的复归。  相似文献   

5.
对话与心声:师生关系的应然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对话的世界,人的个性、主体性在对话中得以存在与维护;人的未完成性、平等性和差异性在对话中得以尊重、承认与彰显。在当前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对话型师生关系与独白型师生关系分别是应然的与实然的师生关系。真正的师生对话是显现、传达师生的“心声”,并融合师生间“心声”的过程。独白型师生关系有必要也必然向对话型师生关系转化。  相似文献   

6.
杨海霞 《现代语文》2006,(11):115-115
一、我国目前的师生关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师生关系已从陈旧的“师道尊严”的堡垒中解放出来,正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教育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的问题。健康的师生关系是发展教育的基础。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造就人。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师生关系和谐健康,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育,才有可能被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但我国目前的师生关系仍然是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主从型师生关系,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刘静  吴立保 《文教资料》2006,(16):77-78
经验论构成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根基。他以经验统摄心与物,把经验引向本体化,导出人化的实在和生活世界。人在生活世界中就是不断的生长,因而,生长和经验相通,生长就成为杜威教育哲学的本体。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它对教学改革的启示就是要消除师生关系“中心——边缘”的理解模式,实现“主体”关系范式到“主体间”关系范式的转变,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的教育,与学生达成主体间性的理解与沟通。  相似文献   

8.
在“依法治校”旗帜下,我们追求着管理的规范。建章立制。从具体的岗位职责到各项制度,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在“规范合法”的前提下,我们又寻求着管理的特色。追求着“人文关怀”,追求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东西。[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教师在课堂上对人称代词的选择蕴含着自身对其教师身份的体验,当教师完成对其教师身份的认同和内化时,其在课堂中作为第一人称单数的“我”却常常被第三人称“老师”所取代。通过本原性分析发现,根本原因是教师的主体性被忽视,教师不断内化的是他们代表的科学的、道德的伦理身份,致使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个体话语被淹没,教师工具性作用凸显,并在师生关系中体现着虚假的权力和权威。要想寻回教师“本我”身份,需要确立教师自我关怀的审美形象,追求主体问性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0.
“人与人”的关系或者“我与你”的关系应是师生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但是,不管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人与人”或“我与你”的师生关系,在学校教育中却被扭曲了。为此,“我们应该从根本上重新评价师生关系这个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特别当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的时候。这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由于一方在年龄、知识和无上权威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另一方的低下与顺从的地位而变得根深蒂固了。”在我们通常的教育里,对学生而言,教师是满腹经纶的知识富翁,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仅仅是装纳知识的容器;教师是专家,学生只能拿着本子等待金科玉律的输入,而这种“输入”的主要途径是教师不停顿的讲授。  相似文献   

11.
价值关怀:一种课堂教学改革的路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教学到底缺什么?从课堂片段中失真的声音、褪色的故事、变味的“奖励”可以看到课堂教学的缺失归根结底在于忽视人的存在。由于缺乏对人的关注,生命意义和生活价值被忽略,人的生存与发展价值也因此被漠视。人是价值的存在,课堂教学改革要以价值关怀为路向,通过对人的终极关怀和现实关怀,实现教育的“成人”与“成事”。  相似文献   

12.
美源于感性,美本于人生,美是人类对理想生活的一种希望、一种憧憬,是人类不断追求的历程,也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结果,是人类在追求中发展起来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传统美学偏执于“形上”与“形下”两端,或为追索虚空的所谓美的本体,而忽略了人的生存、人的存在;或执着于对主体与客体作孤立的、静止的、精细的分析,以偏概全,以致翻覆不定,陷入迷惘。正本清源,返朴归真,关注人的生存,致力于感性的完善,还人以美的感觉,发挥美的启“真”导“善”功能,在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社会中,给感性的个体以审美的关怀和美学的指导,引导人们走出个体独立后的孤独和精神世界的空虚,这是时代对美学的呼唤。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高校教育从象牙塔走出,教育培养对象从社会的少部分精英人群变成了大部分普遍人群,其中师生关系从过去的被尊敬与尊敬、关怀入微与被关怀入微变成了今天的浅层次、疏离、冷漠的关系,尤其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不同,更加注重为国家培养具有项目实际操作能力的技巧型人才,而学生本身的其他素质相对来说薄弱;加上社会媒体技术的发展,社会文化氛围的变化,都是导致高职院校师生关系变质的原因。本文从探讨高职院校师生关系,到如何在高等教育法规的指导下改进高职院校师生关系,并为日后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的研究提供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主体教育论确立了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将师生关系上升到新的思考高度。我国师生关系研究经历了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从主体间性到他者性、再从他者性到公共性的三次理念转向,然而现实中的大学师生关系却仍停留在主体性阶段,呈现出“唯我性”的无情感疏离、“为我性”的功利化交往以及“丧我性”的无底线越界的失落之态。关于理想师生关系的探讨理应摆脱哲学主体性思维的窠臼,在教育实践中探寻师生关系失落的真正原因,以弥合师生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罅隙,实现对现有师生关系的超越与重塑。  相似文献   

15.
反思当今教育现状,回顾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教育需要在人本关怀的前提下对学生实施全面的造就。语言教学应该从语言学习的特点出发,协同教育“以人为本”和“科学主义”,在不断挖掘人的潜能中推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6.
师生关系的重建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最为活跃和最具动力性的“人”的因素,而人们对师生关系的不同认识和处理,又往往会导致教育者教育教学思想和行为上的差异,进而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因而,师生关系向来被视为教育过程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巨大发展,教育本身也在不断改革。在师生关系领域,人们开始对传统的做法进行反思,特别是受到西方主体性教育思潮的影响,我国教育界围绕师生关系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形成了几种颇具代表性的观点,如“双主体论”、“主导主体论”等,均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些讨论对于深…  相似文献   

17.
欧玉玲 《今日教育》2007,(5S):25-26
教育是最具有生命活力的事业.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不断提升与超越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最能体现人性关怀以及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教育对生命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指出了传统教育的两个弱点:“第一个弱点是它忽视了个人所具有的微妙而复杂的作用,忽视了个人所具有的各式各样的表达形式和手段。第二个弱点是它不考虑各种不同的个性、气质、期望和才能。”在强大的现代性语境下,人的个性体验被压抑,人的自由价值被忽视.教育因此遮蔽了对生命本原性的探寻。  相似文献   

18.
儒家的教育思想传统与未来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儒家的教育思想资源十分丰厚 ,其显著特点是善于启发人的内心自觉 ,强调的是对自身的肯定 ,人不仅与天地相参而且顶天立地 ,追求“同天人”、“合内外”,在这种“天人合一”之中得到一种最高的理智的幸福。儒家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民族精神 ,淳化代代人风 ,提高人的心灵素质 ,帮助人们修养身心 ,达到一种真善美统一和谐的人格境界。从长远的观点来看 ,未来的教育应当把人的心性建设放到一定的高度 ,对人类心性的关怀 ,才是最根本的关怀。我们应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 ,吸取各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中有价值的观念 ,把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统合起来 ,共同创建现代世界文明 ,维护世界和平和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9.
教育以人为对象并通过人来完成其使命,而“人是存在与非存在的奇怪混合物,他的位置是在这对立的两极之间”^[1]。人的非存在性促使他要求生命不断地超越现有目标,提高自身的存在价值。人的这种超越意识投射到教育中,便使教育预设出种种应然状况,表现为对人的终极价值的关怀。对教育的应然追求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20.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要求学生在对历史的学习和探究中,具备一定的人文追求和社会担当。在当前世界近现代史本科教学改革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对世界近现代史本科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家国情怀”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应具有价值关怀,还要关注现实生活问题,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