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探讨短视频如何运用共情传播策略来加强信息的情感传递和观众的情感共鸣,以期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研究选取《逃出大英博物馆》这一短视频作为案例,通过文本分析法对其进行共情传播策略解读,总结以下四个触发共情的策略:拟人化叙事、“文化自信”话语、二元叙事话语和价值观念话语。借助这些共情传播策略的应用,视频激发了观众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欲,增强了观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文物的“思乡之情”和“归家之愿”。  相似文献   

2.
短视频在当今国际新闻传播中的角色愈加重要,这与情感因素对其的深度介入密不可分。文章从情感性的线索出发关切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短视频新闻,解析作为技术形式的短视频何以塑造新闻产品的情感逻辑,在此基础上归纳短视频国际新闻产品响应用户情感需求的语态更新、语态转化、语态升维。语态变革带来形态调适,作为动力机制的“共情”在面向国际传播的短视频新闻生产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深度作用于选题把关、内容生产、文本呈现、产品分发、反馈互动等环节,探索建构基于“共情之环”的规律性的情感化策略,这对于启发国际新闻传播“讲好中国故事”的效能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贺思萱 《新闻前哨》2022,(14):14-16
弹幕作为观看网络视频的一种即时互动性评论方式走入大众视野。这一新兴的评论方式为观点输出、情绪表达提供渠道,引发受众的普遍共情。本文基于传播学共情理论的视角,以四大名著中的弹幕为例,分别从弹幕的表现风格、语言结构及表达方式、传播场景三个维度,研究弹幕共情现象体现出的独特传播特征。同时,对弹幕在未来新闻传播、市场传播、娱乐应用等行业的创意应用作出预测,探讨弹幕中共情传播的创新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4.
董鑫 《东南传播》2022,(1):127-130
电视剧《功勋》,通过平民化、生活化、故事化叙事,引发观众对英雄的共情.通过史诗性叙事模式与抒情性叙事风格,引发观众对时代的共情.通过民族形象视觉修辞、家国建设叙事主题与"感伤""对比"叙事策略,引发观众对中华民族的共情.以共情理论为基点,英雄共情来源于观众对英模形象的情感共情与认知共情;时代共情则由剧目所凝聚的群体情感...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权力的凸显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而技术与创意交相辉映而生的短视频正在成为一种世界语言,在全球文化对话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技术-传播-文化的内在逻辑为起点,短视频的出现使视觉融合文化得以可能,而创意短视频表现出的时空、品牌和情感向度,构成了其参与跨文化传播的共情特征.基于此,如何更好地利用创意短视频实...  相似文献   

6.
王军峰 《青年记者》2023,(23):63-65
作为“情”“理”和“行为”的统一体,“共情”理念蕴含着对话与沟通的可能,契合了中国文化的情本位传统,也是我们党百年舆论引导的重要经验。在“事实-情感”驱动舆论演变的当前,要凝心聚力、塑造共识,就要突破以往舆论引导存在的共情不足、对话意识偏弱的问题。这要以共情为基点促进舆论引导从“独白式单向引导”走向“共情式多元对话”,在对话中消解差异、寻求共识。  相似文献   

7.
陈建军 《青年记者》2022,(18):79-81
随着短视频时代的到来,“短视频”这一全新表现形式已成为新闻信息的主要承载方式之一,助力新闻内容的传播。但要实现新闻内容的“触动力”,就要找到内容和大众之间的“共情点”,并以“共情”为基础实现新闻短视频的“共情增益”。本文分析了主流媒体新闻短视频实现“共情增益”构建的具体路径和策略,认为应延展选题广度,以优质内容构建“共情”;变革表达结构,以新鲜话语催生“共情”;重视场景传播,以场景营造培养“共情”。  相似文献   

8.
Web4.0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形态创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发生变革。社交属性日益显露的短视频作为一种新生的媒介形态成为公众意见表达和沟通的工具,舆论场也从微博、微信逐渐向以快手、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延伸。近年来,由短视频引发的网络舆情事件比比皆是,互动性强、扩散速度快导致舆情工作变得严峻。新形势下网络舆情应如何适应新的变化,如何加强引导效能,如何把握舆情事件的传播方向,是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而加强并完善以短视频为主的新型传播媒介的应对措施则是提高舆论引导实际效能的良好出路。  相似文献   

9.
教育新闻如何更好地讲好教育故事、服务广大读者?本文以江苏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教育新闻实践为例,从教育新闻的高度和广度入手,谈一个深耕教育行业的记者,应当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较高的新闻站位,方能找到新闻最佳的切入角度,写出具有广泛共情的好新闻。  相似文献   

10.
师晓晖  张文东 《传媒》2021,(21):52-54
Vlog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形态,近年来受到官方与民间传播者的共同青睐,其以具有吸引力的视频内容和充满特色的个人标签,拓展了短视频的外延,吸引了大批互联网用户的注意力.本文从共情、赋权、互动这三个角度分析Vlog的传播特征,并通过对Vlog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解析,提出未来Vlog的传播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1.
大数据环境下,短视频不仅仅起到传递海量数据信息的作用,更间接展现了网民对于舆情事件的态度、看法和情绪,对舆情事件的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同时,短视频舆情预警也面临诸多问题,如数据量大、预测指标多、准确性低、预警不及时等问题,传统舆情治理方式难以为继。本文立足于大数据时代背景,以短视频舆情预警为出发点,分析短视频舆情预警重要性,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2.
《冰点周刊》作为中国青年报旗下的特色刊物,它寓共情叙事于人物报道中,创新引领了新时期的人物报道理念。在我国遭遇新冠疫情的时代背景下,它继续将焦点对准现实生活中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选取去典型化的叙事对象,采用多元化的叙事声音和立体视角,同时营造出贴合时代背景的新闻意象,在以小见大中使受众达成思考与理解。纵观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人物特稿,《冰点》主要从理解、沟通、关怀三条路径达成共情叙事的目的,从而形成成风化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禹亚宁 《青年记者》2022,(23):22-23
在新闻传播领域,短视频已成为主要的传播形态。时政类短视频凭借主流媒体严谨的专业素养与责任意识,在当代民众的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传播角色。在互联网传播逻辑下,时政类短视频文案呈现出不同于传统时政新闻的新特点。创作者需要积极拥抱互联网语言方式,改变创作思路,才能取得更好传播效果,让正能量实现大流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数智化背景下,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诠释城市精神,推动城市文化高质量发展。【方法】基于共情设计理论框架,结合文献查阅、城市微影像现状调查、个案研究结果,分析阐述城市微影像共情设计内涵价值、三维遵循原则及创新路径。【结果】具有超强参与性、传播性与互动性的城市微影像表达,赋予城市与受众无缝对接与深度对话的机会,日益成为表达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以短视频为代表的城市微影像社交媒体自身具备的情感属性以及数智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城市形象的共情传播提供了新路径。【结论】城市微影像创设者应充分认知微影像在城市形象的多元化塑造及城市新商业模式建构中的重要价值,着力从内容筛选、语用表达及平台融合等方面对城市微影像内容生产与传播进行创新设计。  相似文献   

15.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也给新闻媒体带来了极大挑战和机遇。在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媒体频频发力,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彰显出新闻媒介的责任与担当。基于媒介心理学的“共情”视域,选取央视新闻客户端《微视频》栏目,分析其在疫情防控期间发布的微视频内容,解读其微叙事的具体表现与共情传播效果。同时,对报道中所出现的相关问题做出反思,以探究主流媒体应采取怎样的共情传播,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6.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也给新闻媒体带来了极大挑战和机遇。在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媒体频频发力,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彰显出新闻媒介的责任与担当。基于媒介心理学的“共情”视域,选取央视新闻客户端《微视频》栏目,分析其在疫情防控期间发布的微视频内容,解读其微叙事的具体表现与共情传播效果。同时,对报道中所出现的相关问题做出反思,以探究主流媒体应采取怎样的共情传播,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7.
常立瑛 《东南传播》2023,(7):119-122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中非交流增多带动了人口流动。非洲媳妇成为一个特殊群体嫁到中国农村,作为个体的Rose在短视频展演中,以日常生活的具体性和真实性,呈现出亲社会性的积极融入形象,据此进行系列反表征建构,抵抗解构中介化的非洲印象,形塑着新的非洲表征。视频内容引起粉丝共情互动,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天下无外的跨文化对话心理路径。在短视频社交媒介平台上,个体影响力建构群体表征,与粉丝评论形成动态的影响与互动,共同形塑和影响着社会大众对非洲的认知。  相似文献   

18.
电视新闻在互联网新闻的冲击之下寻求着新的求生之路,其中共情传播成为业界关注焦点。共情传播是利用唤醒传播受众的情感体验而进行的一系列传播活动,能够在传播过程中激发受众内心的情感共鸣,达到在场的效果。共情传播的复杂性在于新闻与舆论的交织,其情感有利也有弊,合理利用情绪的显著特征能够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本研究采用深度访谈的方式,结合近年来重大社会事件的电视新闻报道内容,了解他们对于近年来在重大社会事件中电视新闻所展现出来的共情传播特征的看法和评价,通过对深度访谈获取的质性材料进行总结分析,审视在电视新闻传播中,共情传播带来的正面与负面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共情传播具有显著的传播效果,能够在认知层面深层到达。其积极影响在于能够使得情感迅速激发,提高受众的参与热情,使得舆论迅速聚焦。但共情的滥用也会导致情感偏离重点,甚至走向极端。未来共情传播也面临着整顿与规划,情感的适度与节点的把控显得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时代,技术的发展为文化的创新和传播提供了诸多便利.短视频作为当今时代人们使用最广泛的主导性媒介,其出现为技术与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新的可能.作为当下跨文化传播较为成功的案例,李子柒古风美食类短视频在海外的爆红为我国对外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相较于复杂的文字符号,视频符号生动性、可视性、临场性的特征使其在打造"共情"...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国际传播力亟待加强。在情感化和视频化的双重转向背景下,本文通过分析YouTube平台上李子柒、阿木爷爷和滇西小哥三位视频博主的非遗文化视频,发现这些视频通过为受众创造情感知觉的条件和融入共通共享的情感体验,在国际传播中形成了一定的共情模式。在借鉴上述模式传播非遗文化的同时,仍需从在地文化场景、共享情感类型和共情内在机理三方面进行反思,更好地讲述中国的非遗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