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金韶  刘蕊宁 《传媒》2021,(5):52-55
科幻创作的兴盛、新技术的应用和相关政策的出台,为中国科幻电影走向国际带来新机遇.中国科幻电影的"出海",理念上要探索民族文化的国际传播路径,寻求文化间性,突显文化特性;策略上要开创中国特色的科幻叙事模式和审美范式,促进类型创新和IP品牌打造;方法上要契合新媒体场景加强营销传播,拓展海外发行渠道,举办赛事设立奖项,提升中国科幻电影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2023年的国际传播研究延续了“世界之窗”的学术想象力,围绕全球与本土、历史与边界、方法与议题等三组关系深度聚焦七类热点议题:全球与本土意义上中国新闻传播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蓬勃涌现的“国际传播意识”和“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国际传播研究的“南方转向”;历史与边界层面,对国际传播史论的重访与再书写、跨学科边界拓展意义上数字化公共外交研究的多维度展开;方法与议题层面,多元方法在国际传播研究中的运用、对全球数字平台的审视与国际传播研究的视听取向,以及发展与技术视野中的国际传播研究。  相似文献   

3.
霍雪辉  刘雪莲 《传媒》2023,(12):58-60
中国话语是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的自我表达,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要超越物理距离、文化区隔和国家边界,更好地提升中国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为推进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缩短与受众的物理距离,克服国际传播中的空间距离衰减效应,提升信息到达率;利用定制化传播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消解国际传播的飞去来器效应,增强话语说服力;依托多元主体克服与受众的社会距离,破解国际传播的“回音室”效应,强化传播穿透力。平台、形式和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提高中国话语国际传播的广度、精度和能见度,形成多元立体高效的国际传播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李存娜 《科技与出版》2023,(11):117-126
新时代以来,中国英文人文社科期刊在跨文化、跨意识形态的对外学术传播中积极作为,表现出越来越强的主体意识和文化自信,整体影响显著上升。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我们不但要“走出去”传播自己的声音,从长远看,还要在本土打造出具有普遍性的社科评价标准、具有国际吸引力的出版传播平台,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术出版专业队伍。  相似文献   

5.
胡园园  毕蕾 《传媒》2023,(1):61-63
国际传播能力是衡量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新媒体时代,如何通过影像作品讲好中国故事是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纪录片《数字里的中国》把抽象的数字语言转换成观众可以感知、可以触摸、可以理解、可以联想的日常生活场景,向全球观众讲述中国发展故事。其选题内容注重“数字化”,聚焦社会发展;故事表达注重“趣味化”,调动观众兴趣;传播语态注重“国际化”,让全球观众更加容易地了解中国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6.
杜斌 《出版广角》2023,(2):47-52
数字出版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Z世代”规模的巨大增长,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已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主战场、主阵地、最前沿。数字出版在出版领域的分量越来越重,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外宣企业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理解加强“Z世代”数字出版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大意义。五洲传播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作为一家国际知名文化企业,高度重视外宣工作基础建设: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拓展“Z世代”数字出版国际传播的多种平台和载体;加强统筹兼顾,推出“Z世代”数字出版国际传播更多精品力作;实施倾斜政策,努力建设适应“Z世代”数字出版国际传播需求的国际化现代型特色文化企业。  相似文献   

7.
胡康  郑一卉 《青年记者》2023,(23):72-74
全媒体时代为国际主持传播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全新机遇与挑战。本文立足于“声浪传播理论”,以CGTN为观察对象,从“原点区”“发声区”“回声区”“无声区”“无声崇拜”等方面进行思考,探赜我国国际主持传播在助推中国声音成为“中国声浪”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为今后国际传播的媒介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李勇 《中国编辑》2023,(10):85-90
在国际传播政策引领下,县级融媒体积极嵌入国际传播体系,通过建立县域本土文化传播中心,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激发本土文化活力、传播优秀本土文化内容。县级融媒体对本土文化的生产与再现、连接与服务,让更广泛、更多样的中国故事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优秀本土文化内容的挖掘、生产与传播已经成为县级融媒体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新途径。当然,要进一步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作为基层媒体的县级融媒体还需做到树立全球传播观念、调整媒体功能定位、学习使用新的媒体语言。  相似文献   

9.
在大国博弈的背景下,经济信息因其公共性与客观性更易成为对外传播的突破口,中国经济形象也由之成为国际交往中的重要考量。对70个中国主要贸易国的涉华经济报道进行分析,发现国际媒体塑造了不断扩张且充满风险的中国经济形象;从本质主义和建构主义双重视角考察其塑造机制,发现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中国与他国的文化距离和地理距离是影响国际媒体塑造中国经济形象的显著因素;进一步探索中国经济形象的现实影响,发现媒体对中国经济的关注度有效提升了该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但其影响受到报道褒贬度的负向调节。国际媒体建构了对中国经济封闭而同质的想象空间,从而造成了在中国经济形象的传播链条中存在“发展悖论”“物理和心理距离悖论”及“声誉内部替代悖论”等多重张力,以此引发对国家形象可供性的多维反思。  相似文献   

10.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这是在党的全会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国际传播的“效能”的概念。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推进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进程,本文提出本土英文科技期刊的“两栖”特征及其肩负的“双循环”特殊使命。中国科技期刊的共同使命是服务科学共同体、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和保护自主知识产权;本土英文科技期刊具有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两栖”特征,肩负的“双循环”特殊使命的核心是“洋为中用”,强调要兼顾发表国内原创学术成果和全球的世界前沿科技成果,要对标国际出版伦理规范并严格遵守中国的期刊管理制度以及面向国内外双向传播世界前沿科技成果;针对目前本土英文科技期刊存在的问题,如“杯水车薪”的出版能力、“唯洋是从”的出版理念以及“借船出海”的出版模式等,探索中国方案,提出大幅提升出版能力、精心塑造中国特色以及着力提高国内显示度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童桐 《新闻与写作》2024,(2):99-107
在全球治理“小院高墙”的治理模式下,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气候治理等领域被排除在现有的知识话语体系外。基于此,本研究关注以国家为主体的专业全球治理实践,将全球治理视为一种以“知识”为核心的治理话语体系,理解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国际传播起点。结合战略传播的信息/行动框架和知识社会学视角,本文将全球治理中的知识类型分为可编码的显著知识和以人员、物品流动为代表的默会知识,通过初步探索“一带一路”倡议中的知识类型和实践次序,重新理解被遮蔽的默会传播实践。研究认为,国际传播实践应当理解中国的知识类型比较优势与偏向,以此进一步“接合”全球治理。  相似文献   

13.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9):U001-U004
今年的十月一日,是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CCTV-4)开播十周年。十年来,国际频道及时、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和介绍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教等各方面的情况,为树立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做出了重要贡献;十年来,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从只有几个栏目发展成为目前拥有新闻、专题和娱乐等几十个栏目、覆盖全世界98%的国家和地区的对外传播频道,节目制作能力、传播效率和国际影响力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2年9月2日,国际频道全面改版,推出24档整点新闻和“走遍中国”、“名将之约”、“周乐五洲”等一批新栏目。为纪念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开播十周年,特缟发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十年大事记,以示志庆。  相似文献   

14.
在本土国际传播研究中,主流研究较多聚焦于文本、受众、效果,甚少关注国际传播的物质基底,这实则内藏着一种“非物质性迷思”。事实上,国际传播长期以来都与海底电缆、人造卫星、数据中心等媒介基础设施密切关联。尽管这些媒介基础设施甚少在日常生活得到关注,但若运行失常,人们惯常的网络交流都难以实现。有鉴于此,在近年来的“物质性转向”思潮影响下,海底电缆、人造卫星等媒介基础设施逐渐见诸于本土国际传播研究,但此类研究目前仍较为“碎片化”,在研究方法、理论概念等方面仍存在一系列迷思。对此,本文邀请媒介基础设施与全球传播相关研究的国际知名学者尼克尔·斯塔罗塞尔斯基,探讨媒介基础设施与国际传播研究的关联、相关研究方法、理论概念、分析路径,借此为在物质层面寻觅国际传播的“另类想象”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2019年的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呼应着新时代的召唤,朝着兼具全球视野和本土特色的方向迈进。传播史研究不仅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更审时度势地考察新近国际、国内因素带来的各种变化,尝试为中国的国际传播走向把脉。理论研究一方面扎根中国田野,阐释和发展中国本土的国际传播思想;另一方面继续积极引介国外及其他学科相关理论,并与本土国际传播实践相结合。2019年,业界在两大方面有所突破:一是回应世界范围内技术革新的变局,朝向深度融合的新型对外传播媒体的建设初见成效;二是自说自话的"演讲式"传播方式出现根本性改变,建立在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互联互通基础上的"对话式"传播效果凸显。  相似文献   

16.
颜纯钧 《现代传播》2019,(10):85-90
进入21世纪,中国电影迎来产业发展的新高潮,但国际传播却不尽如人意.一味陶醉于票房狂收的自我满足,却忽视了在整个国家参与的全球化进程中,有一份不可推卸的文化使命.“资讯赤字”、信息不对称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大量存在,并在西方被描述为一种“文化折扣”.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不仅要表现民族文化的独特个性,更要把全球性问题、全人类命运纳入思考的范围,超越本土的文化视野和精神境界,在交流中实现“文化对冲”.  相似文献   

17.
王晓晖 《新闻战线》2023,(21):54-57
更加深刻地链接“我”与世界的关系,更加精准地定义中国国际传播的“世界身份”,对于全面提升中国话语国际传播效能至关重要。我们应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人类共同价值及技术进步为引领,拓展国际传播新疆域,对中国实践进行意义再阐释,找到共同话语空间,汇聚多元主体表达的国际传播力量,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8.
项国雄  胡莹 《新闻界》2005,(3):73-74
2004年中国的传播学研究在很多方面更是有了很大的变化,体现出中国传播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更加专业和深入的阶段,对于一些热点问题的研究也更加具有理论深度和实践意义。2004年传播学的学术会议很多,如“传播与社会秩序”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首届网络传播学年会、中国传播论坛、媒体产业中德研讨会、第八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东方智慧与广告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四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亚太地区的知识产权权利、传播及公共领域”国际论坛等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国关于“世界”的论述,体现出一种新世界主义视野.特别是“一带一路”作为当前国家主导叙事,不仅激活了新的媒介地理想象,并且正演变为颇具代表性的世界主义话语,预示中国国际传播顶层决策正在不断调试、探索新的路径和面向.因此,传媒在呈现“一带一路”的角色表达时,必须关注其中涵盖的多重机理以适应国家抉择:“一带一路”既牵涉历史性的共同体叙事,又是本土性框架过滤的产物;其以现代化观念作为全球共识策略,亦透过地缘化布局展开治理机制.“一带一路”自身作为复杂的世界主义想象的被接受过程,也将内在驯化中国传媒产制,使之丰富本土的世界认知,推动制度优化与经验对话,重新反思全球化、区域化中的信息资源分配网络以及文化地理认同路径,从而进一步考量中国国际传播的未来空间.  相似文献   

20.
段然  温雅 《新闻世界》2012,(5):179-180
国际公关公司角逐中国市场,一方面,国际公关公司为中国公关行业带来了先进的经营模式和业务理念;另一方面,国际公关公司冲击了本土公关公司,引起颇为激烈的市场竞争。研究显示,本土公关公司的业务竞争力在于“小而精”,应该积极进行业务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