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上夺冠,激起了国人爱国“荷尔蒙”的井喷.活在媒介时代的国人,无不沉浸在中国女排夺冠的狂欢中,曾目睹、见证过上世纪80年代女排鼎重荣光的人们,又一次被带入久违的理想主义共振情境中.知情人都明白,没有郎平,不可能有中国女排的今天,因此狂欢中“拥挤”着对这位力挽狂澜的中国女排主教练的礼赞.  相似文献   

2.
邵锦梅 《青年记者》2017,(20):46-47
女排夺冠:《人民日报》头版“女排梦”报道 2016年8月21日,中国女排夺得里约奥运会女排冠军,重新登上了世界排球的巅峰,这对于中国竞技体育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次日,《人民日报》在头版用大篇幅报道了中国女排夺冠的历史性时刻,本文将《人民日报》头版对中国女排夺冠的报道简称为“女排梦”报道.① “女排梦”报道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适合表现竞技体育特有的图片报道形式,因为竞技体育是展示运动员身体美的比赛形式,视频、图片等报道形式更具有视觉的冲击力,也更能够深化报道的主题.《人民日报》头版以“中国女排王者归来超越金牌不忘初心”为题,对中国女排夺冠的瞬间进行了图片报道,配以简单的消息报道:“当地时间8月20日,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子排球决赛中,中国队以3∶1战胜塞尔维亚队,夺得冠军.”图文点透了报道主题.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21,(8):28-37
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实况转播是一次具有节点意义的中国新闻宣传实践,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媒介仪式。以戴扬与卡茨的"媒介事件"理论关照"开国大典",可以发现"开国大典"尽管呈现出戴扬与卡茨式"媒介事件"的若干特征,但作为承载着深厚中共传统和典型本土要素的症候式传播实践,其独特面向需要放置在中国/中共新闻实践中予以考察。研究认为,中国/中共新闻宣传史脉络中的"开国大典"溢出了"媒介事件"理论的视野,塑造了中国式的媒介仪式典范,并为"媒介事件"这一西方概念提供了中国语境的实践检验与更为丰富的解释空间。  相似文献   

4.
黄华  黄启龙 《新闻窗》2007,(6):63-65
何谓英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答案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人生能有几次搏,壮丽青春为祖国”的豪言壮语激励着整整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富强而奋斗;90年代王军霞夺冠后身披五星红旗,绕场奔跑;  相似文献   

5.
曹仁义 《中国广播》2004,(10):29-32
中国女排在相隔17年后,2003年11月在日本大阪举行的世界杯女排赛中再次夺得世界冠军。国人为之振奋。正当人们很想了解这新闻背后的新闻,很想了解女排队员、教练员及有关人士夺冠后的心情、感受的时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一档直播节目《中国女排再创辉煌》(简称《再创辉煌》)。此时,中国女排刚从日本大阪赛场回到驻地,  相似文献   

6.
李弋 《现代视听》2011,(10):41-45
姚明退役,是一次重大的媒体集会,它被央视体育频道建构成一次媒介事件。本文以丹尼尔·戴扬和伊莱尔·卡茨的"媒介事件理论"为基本框架,采用个案分析法,阐释了"姚明退役"直播这一媒介事件的建构语境、路径和展演,揭示出电视对"退役"这一个人行为进行媒介事件建构的方法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女排夺冠于中国体育只不过是单一的价值,则其全方位的使用价值在于——“精神”。就此而言,中国女排此次收获的不单单是久违了的世界冠军  相似文献   

8.
杨晓霞 《新闻知识》2001,(10):17-19
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22:10,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莫斯科世界贸易中心会议大厅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北京赢了”“2008属于北京”“神州大地竟夜无眠”。当晚,电视实况转播了这一盛事,屏幕上不断闪出的四个字“我们赢了”最直接地表达出中国人获胜后的狂喜:北京赢了,中国赢了。按照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在《媒介事件》中的界定“北京申奥”这一事件已经成为了“媒介事件”。所谓媒介事件,“是对电视的节日性收看”,“是关于那些令国人乃至世界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22,(4)
当前的媒介事件研究大多聚焦于事件边界概念和社会功能属性的考察,忽视了戴杨、卡茨的理论创建是立足于大众传媒以讲述故事的独特叙事方式对事件的探索。本文以媒介事件研究的“叙事”为核心,围绕这一概念的应有之意、价值意涵等方面展开讨论。研究发现,叙事作为一种符号资源的结构系统,既是媒介事件的建构语境,也是实现社会中心神话权力的关键来源,系统内的诸要素在数字技术驱动下被再度分配,导致事件语义功能的割裂与语用关系的转型。将叙事的概念与媒介事件理论相勾连,不同于当下学者们对事件研究的细分领域,而是基于戴杨、卡茨“媒介事件”研究衍生而来的,重新考察媒介事件这一经典理论的分析视角,在方法论和理论创新层面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戴佳 《新闻记者》2003,(3):57-59
在过去不久的2002年,媒介道德无疑经受了巨大的考验。五胞胎事件、歌手高枫病逝事件、《东周刊》事件,一件接一件,就像一个个放大镜,将媒介的行为一次次地放大。媒介似乎还从来没有在这样集中的时间段里经历如此多的道德拷问。岁末,随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结婚”事件的出现,媒介的表现再一次遭来质疑。而这一次,部分媒介似乎已经意欲走到道德的边轨之外,这不能不令每一位传媒人反思和警醒。众“媒”鼓噪由于新闻资源有限,由于事件本身的敏感性,由于“世界艾滋病日”的即将来临,媒介在这次事件中一如既往地蜂拥而至,这本来不…  相似文献   

11.
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广告理论与实践的十大话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海军 《新闻界》2007,(6):146-148
媒介融合是中国广告业面临的最大实际问题,媒介融合打破了中国广告业的生态,使中国广告在理论和实践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也带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广告理论创新,这是中国广告业个性化、品牌化和独立化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王贞 《北京档案》2020,(2):57-58
201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在阅兵式后的花车巡游环节中出现了令全体中国人惊喜的一幕,刚刚在世界杯女子排球大赛中夺得冠军的中国女排,在郎平指导的带领下登上最后一辆“祖国万岁”的花车,手持鲜花向观众致意。他们展现了新一代中国女排朝气蓬勃、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看到这一幕,人们很快会想起几天前女排姑娘们以十一连胜完美夺冠的精彩瞬间,以及郎平指导赛后说的一段令人动容的话:“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靠着集体的力量相互支撑,实现了年初的既定目标。我们做到了不忘初心,有始有终,但是我们的目标还在前面,眼下只是阶段性胜利”。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22,(3)
开国大典广播实况转播超越了电视现场直播作为媒介事件的预设前提,但具有媒介事件的其他典型特征和社会功能,主要属于庆贺新政府成立的“加冕”脚本。西方学界对媒介事件理论的突破和超越主要体现在从“仪式性”向“破坏性”的转变,但破坏性事件并没有完全取代仪式性事件,二者为并存关系。鉴于事件与新媒体之间呈现的新的互构关系,国内学界赋予媒介事件理论以媒介抗争等新内涵。媒介事件理论是电视媒介文化的产物,在全球数字媒介文化环境下,具有一定程度的适用性,因为社会生活离不开仪式,仪式性媒介事件和传统意义的国家级媒介事件依然存在,同时,媒介事件部分特性和功能发生了相应改变。  相似文献   

14.
奥运会开幕前,不断有朋友问洪钢:中国女排能否蝉联金牌?回答是:夺冠基本没戏,打进四强属于正常发挥。事实证明,作为中央电视台奥运频道主持人、有着排球项目7年报道经验的洪钢没有看走眼。  相似文献   

15.
灵君 《新闻天地》2004,(4):37-39
日前,颇具影响的《新周刊》公布2005年度中国电视节目榜。湖南卫视《背后的故事》当选2005年度中国电视最佳谈话节目。《新周刊》列出《背后的故事》当选理由时指出:“《背后的故事》的出现代表了电视品质的一种提升方向:人性化的新闻内幕、故事化的情感内幕、围炉夜话式的记录片;它总能在纷繁表象的背后,找到合适的时代主角,诉说不一样的版本,拨响意外的心灵弦歌。”20多年来,在中国女排起起落落,风风雨雨的背后,有一个人始终见证着这一切,他就是现任中国女排主教练——陈忠和。  相似文献   

16.
大众媒介处于社会、媒介和人之间复杂互动的网状体系中,经受着全球化与本地化的双重困境和文化与经济的双重挤压,如果仍然延用传统方法来研究已显得捉襟见肘。媒介身份研究既可以融合传统方法,又有自己的视野、标杆和特点,具有成为一种有效媒介研究方法的可能性、正当性和科学性。媒介身份理论以功能一角色理论、拟剧理论、传者理论(控制分析)和整体互动理论为支撑,具有进行整体互动、多维多层、系统全面地研究优势和兼容并包、消解差异的特点,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很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报纸如何设置优先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薇薇 《传媒观察》2005,(11):36-37
传播学中,议程设置理论最早是由美国传播学者麦康和肖两人在1972年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的,他们首次提出了一种理论假设:媒介引导公众形成舆论或转变已有的舆论。这里的“议程”是指媒介选择报道的事件并对其进行排序,具体也可指称对某一事件或议题的报道。这一理论假设在日后的许多实证研究中被屡次证实.使得人们对议程设置理论有了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詹绪武 《今传媒》2008,(5):18-20
"华南虎照"事件成为当下一个重要的媒介事件,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也解读出不同的意义.这与当前出现的"政府新闻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呼应,显示着政府与新闻传媒的关系发生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相似文献   

19.
恐怖主义与西方媒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志择 《新闻记者》2006,14(5):54-56
大众媒介具有放大事件效果的功能,这一点是恐怖组织所熟知的。他们所实施的恐怖袭击主要目的是制造出媒介事件,然后借助西方媒介的报道引起世界的关注。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他们的政治目的。西方的大众媒介是被利用的工具,是恐怖主义媒介逻辑的真正执行者。  相似文献   

20.
陈娟 《传媒观察》2014,(8):33-34
"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强调了媒介在影响大众"想什么"的层面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媒介议程设置必然包含着"议题"选择的过程,而媒介机构的"议题"并非凭空产生,它必然来源于世界中的生活万象,比如突发事件、节庆活动、名人秘事等等。本文就以2014年世界杯足球赛为例,试图探讨出重大体育事件这一"议题"对媒介的议程设置如何产生影响,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