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是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研究项目:“知识传播与知识经济互动关系研究”[项目号M3-019]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二。(编者注:其成果之一,即论文《论知识传播》,发表于本刊2000年第4期。)本文以“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探索创新),分配(传播交流)和消费(应用转化)基础上的经济”为思维立足点,从社会系统分析的角度,着重探讨论述了“知识传播事业”的五大构成要素,为深入研究知识传播与知识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甘肃省兰州市和榆中地区(农村)中学生的抽样调查,从他们的媒介接触、媒介理解与领会、媒介传播三方面来揭示当前中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并对比他们对新媒介的接触和使用等来看“信息沟——知沟”是否存在于城市与农村中学生的媒介素养之中,以及有什么样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传播政策是“为了指导传播制度而设立的一系列社会规范”(1)20世纪70年代时,联合国曾对几十个国家的新闻传播政策进行了考察和研究,有三十多个国家的政策体系被集结成书,当时联合国呼吁要“推动国际新闻事业的民主进程”。从世界新闻传播领域来看,近年来新闻传播政策总的取向是由管制到疏导、由限制到扶持。以美国为“领头羊”的部分西方国家,以经济全球化为契机,积极推动巨型、复合型媒介产业的形成与扩张。在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也在努力与国际潮流保持同步,一些传播业比较…  相似文献   

4.
信息网络传播权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设定,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草案)》出发,探讨公共图书馆的“豁免权”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著作使用的付费方案,公共图书馆在消除信息鸿沟方面不能寄望于“豁免权”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华元典“朋”字从贝币之意发展至友谊之“朋”,具有跨越时间与地域的文化意蕴,既体现于“朋”在文化交流中的符号意义,又拓展至个体、群体、国家之间在人文传播实践活动中的“友谊之交”。“朋”是中国国际传播的一种符号理念,也是传播实践活动中的一种行为方式。从“朋”之溯源及文化意蕴来看,“朋”之“友谊之交”源远流长,呈现出从连接到交融再到维系的历时性传播特征。同时,“朋”文化主要关涉传播主体、传播渠道、传播效果的意义结构,各环节关联紧密,共同形成“朋”文化国际传播实践活动,该过程亦即文化的认知、对话与接纳的认同过程,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周星  张萌 《传媒》2023,(9):15-18
<正>作为地理概念上的东北亚包含中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韩国、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蒙古国东部;但在国际比照的视野下,东北亚地域的影像构建与传播将比对焦点划定在中国东北地区与相邻的日本及韩国,在相近的社会特征与民族文化下形成地域影像的比照关系更为精准和凸显。中国东北地区是新中国电影发展的策源地,从东北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东影”)到长春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长影”),从电影制作到动画制作,东北电影为新中国电影艺术发展贡献了丰富的地域文化、人文意象、技术支持和生活景观。然而近年来的东北影像传播相比于国内其他区域影像的风起云涌,略显星星点点而缺乏整体建树;  相似文献   

7.
(续上期 )(三 )电视传播艺术的界定电视本身融“非虚构”与“虚构”、“真”与“假”于一体 ,或融“新闻”与“艺术”、“信息”与“娱乐”为一体的独特性质 ,使得我们在对“电视传播艺术”进行界定之时 ,首先要同时考察电视所依托的两个系统———大众传媒系统与艺术系统。从大众传媒系统来看 ,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等媒体各自都有其不同的传播方式、手段 ,也都各有其不同的传媒优势、局限 ,因而也都各自有其独特的传播艺术特征。从大众传媒系统各种传媒“传播艺术”的共性来看 ,都有传媒主体按照既定目标 ,对特定传播内容作“艺术…  相似文献   

8.
试论网络新闻传播的“把关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之交,人类社会正发生一场空前的巨变:踏上信息高速公路,迈向网络时代新纪元。 于是,新闻传播者面临着角色的转换。 于是,“把关人”问题凸现于传播学者和实务人士的视野。 一、网络新闻传播:“真实为王” “媒介即信息。”这是加拿大传播学教授M·麦克卢汉的一个著名论断。尽管三十多年来传播学者们对此争议不断,莫衷一是,但近些年来网络传播的出现与发展,已经并正在为麦克卢汉的论断提供明证。 这个新时代的媒体在其肩负的新闻传播功能方面向我们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呢? (一)网络新闻媒体的先天优势 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等的蓬勃发展,世界进入了以“传播工具的革命”为特征的网络传播媒体时期。网络新闻传播日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职业网络新闻传播者应运而生,对网络及其与之相关的一系列传播技术掌握程度,成为衡量新闻工作者是否合格的标志。而且,从新闻实务的发展史来看,每一个新媒体的出现,都会因新的传播技术的影响带来新闻传播实务的工作手段和工作方法的变革,网络新闻传播具有的这种变革的表现尤为显著。在网络这一巨大得让人无法想像的虚拟空间中,新闻传播的数字化、超文本性、多媒体性(聚成性)、交互性、…  相似文献   

10.
话语分析属于文化研究的范畴。媒介的话语分析拥有较为完整的线索。英国学者威廉姆斯(RaymondWilliams)认为,传播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营造社区的过程。人们在这个社区里分享意义,共同开展活动,更新意义,获得成就与成长。美国学者柯瑞(JamesCarey)干脆将这个分享过程从传播的概念中剥离开来,称之为“传播的仪式论”,而将剩下的信息内容板块归类于“传播的传输论”。  相似文献   

11.
曾焱 《新闻与写作》2023,(12):103-105
<正>先从“现场”的概念谈起。在日常生活、新闻报道和传播研究中,这个词的使用频率都很高。那么,什么是“现场”?从2021年开始,《三联生活周刊》(以下简称周刊)每年会将记者们的季度好稿(包含好稿提名)结集成书,书名每年也都保持不变——《现场与在场》,英文译名则为The Sites and The Presences。这实则包含了对于“现场”的两层理解:1.(事件发生的)场所或地点。这是符合日常和大众的认知的解读,和《现代汉语词典》对“现场”的释义也相似,  相似文献   

12.
第二媒介时代下的危机传播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珺 《新闻知识》2007,(2):80-81
美国学马克·波斯特(Mark Poster)在《第二媒介时代》一书中,将“播放型传播模式(broadcast model of communications)”盛行的时期定义为“第一媒介时代”,他认为在电影、广播和电视中,“为数不多的制作将信息传送给为数甚众的消费”。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介入以及卫星技术与电视、电脑和电话的结合,一种集制作、销售、消费于一体的“双向的去中心化的交流”模式产生,即进入“第二媒介时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王学敏 《传媒观察》2022,(11):51-57
作为一本历史取向的传播学本土化研究专著,《华夏传播理论》建构了华夏传播研究的解释范式,力图从元理论视角回应华夏传播理论是否可能、如何可能和如何建构等知识论和方法论问题。面向华夏文明,作者提出了中国文化语境下“传播的接受观”、“传播的交往观”和“传播的辩证观”三大“中国传播观”,这是华夏传播理论建构的重要尝试和重要成果。从学者生命史视角来看,该书是邵培仁教授30年传播学本土化关怀的结晶;从时代命题来看,作者旨在回应传播学被引介后的“本土化焦虑”,为推进传播学本土化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4.
陈栋  何岚 《中国记者》2023,(1):123-125
<正>过去传统媒体担任的主要是“公益的传播”,从“希望小学”“免费午餐”等,到如今的“光盘行动”“低碳生活”等,对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关爱困难群体,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角色延伸,已开始成为公益传播的主体。杭州日报从2018年开始,发起成立大型公益项目“绿马甲文明公益行动”(以下简称绿马甲),找到了一条新型的媒体融合发展道路。一、找准时代热点,搭好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15.
张玲 《新闻记者》2006,(12):45-47
一、Web2.0时代“把关”理论的发展 从1950年怀特将“把关”的概念正式引入新闻传播的研究领域,到上世纪90年代初.休梅克(Shoemaker)和里茨(Reese)提出了著名的五层面“把关”模式(个人层面、行业规则层面、组织层面、媒介制度层面和社会体制层面),“把关”理论已经从个人层面发展到了体制层面。当然,五层面模式是一个普遍性的新闻传播学理论,并非针对网络(更非Web2.0)传播提出.缺乏对它的个性化思考,而这种思考便是五层面“把关”模式之于Web2.0的运用及指导。  相似文献   

16.
新论点击     
新闻波现象“新闻波”现象是由重大新闻事件引发的新闻报道密集、各种媒体密切关注、能引起广大受众高度兴趣与激烈反应(评价)的链锁式系列热点新闻报道,每个系列热点新闻报道都与前一波新闻事件有着具体关联而又独立形成一轮又一轮新闻报道高潮的新闻现象。这种新闻现象符合事物发展和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就具体事件来看是相对独立的,但从整体来看,又是相互关联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群体。新闻波现象是现代新闻传播中的主流现象,并有逐步成为现在新闻报道中普遍现象的趋势。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1、大事件冲击产生的新闻事件新闻…  相似文献   

17.
<正>尼科·卡彭铁尔博士(Dr. Nico Carpentier)目前系捷克查理大学杰出教授,兼任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教授,曾任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讲席教授。他于2020年7月当选为新一届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IAMCR)主席(2020-2024)。他也是欧洲传播研究及教育学会(ECREA)创始人之一,曾担任该学会副主席(2008-2012),还曾担任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受众研究分会和参与传播研究分会主席等职务。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传播环境下,舆论相比于以往生成能力更强,具有更多的主体和开放性,不仅意义更为复杂、多元,其表达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网民参与网络舆论事件既有言语层面的,也有行为层面的,数字技术将这种舆论参与的“元传播”实践推向前台。正如“元传播”的第一公理所说,“人不能不传播”,在这种情况下,“不表达也成为一种表达”,并影响着后续的舆论走向。基于此,本文试图从“元(语言)理论”的角度对数字媒体时代下网民参与舆论表达的“元传播”实践进行阐释,同时分析了网络舆论表意的衍义性和层控性,指出了网络舆论治理应当关注的重点,总体上为理解当前的舆论本体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刘江 《新闻传播》2007,(10):64-64
电影具有与生俱来的传播属性,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传播功能。电影传播的立场、价值观和目的是间接的,是依托于故事(故事片)或所谓客观事实(纪录片)的,它影响受众的方式是非对称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在长期的实践中往往会变成一种更为强大的影响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解决央企国际化传播环节存在的模式单一、方法陈旧问题,规避由此引发的国际化传播受限困境,保障央企国际化传播效能的提升。【方法】文章综合应用文献法、案例法展开阐述,提出了构建“四通八达”国际化传播体系、增强传播精准度和感染力、创新“通情达理”国际话语体系等系列建议。【结果】从中国石油实践应用案例来看,该种方法论体系是切实可行的,能够促进中央企业形象的树立和传播,壮大与“央企体量”相匹配的“央企声量”。【结论】各中央企业在践行国际化传播战略时,可以借鉴该种经验,充分利用全球网络优势和资源优势,构建起全媒体、多维度、多层级的媒体融合宣传架构,为中国声音的传播、大国形象的塑造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