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建忠 《考试周刊》2016,(5):126-127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生物功能材料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材料化学、应用化学等专业的选修课。本文针对本校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在生物功能材料专业教学中体现的学时少、教学内容广等特点,探讨如何提高该学科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等问题,提出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网络教学方法的运用、开展互动式教学等具体措施,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2.
王春 《现代企业教育》2014,(22):334-334
<正>聚合物材料表征与测试是南京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安排在大学第七学期,是在学生学习了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等专业基础课后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主要是利用近现代发展的仪器来研究聚合物分子链的结构、分子链聚集体的结构、链长的分布等内容,理论性较强。课程中介绍的仪器众多,各种仪器的原理复杂,涉及物理理论、数学处理等内容,难度较大。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让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掌握  相似文献   

3.
材料物理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015年新增的专业。原有的认知实习基地主要是面向材料化学与材料工程两个专业的。实践发现,原有认知实习基地对于培养材料物理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感以及加深对本专业的深入了解效果不显著。文章结合学院材料物理专业的培养方案,提出了选择适宜的认知实习基地的重要性。通过该项措施显著提升了材料物理专业本科生对专业的了解,并积极选择未来继续在本专业深造。该项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电子信息材料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它不仅涉及物理、材料、化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等相关领域的专业理论和技术性的问题,还涉及到环境保护、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从目前的人才需求来看,电子信息材料方面的学生具有学科交叉的优势,毕业生将掌握物理、材料、化学、电子等学科的专业理论和应用技能,这种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最符合社会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电子信息材料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它不仅涉及物理、材料、化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等相关领域的专业理论和技术性的问题,还涉及到环境保护、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从目前的人才需求来看,电子信息材料方面的学生具有学科交叉的优势,毕业生将掌握物理、材料、化学、电子等学科的专业理论和应用技能,这种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最符合社会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专业建设是普通高校建设的重中之重,其出发点与归宿点是人才培养。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本文以"预期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重新审视材料物理专业建设,深入分析了材料物理专业现状,明确指出了现存问题,重点探讨从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与课程体系等方面提升材料物理专业建设水平的措施与途径,旨在进一步提高材料物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7.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综合性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特点,依托学科特色,围绕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显个性的人才培养理念并结合本专业现有的教学科研条件,对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综合实验教学课程进行了改革。实践证明,通过改革,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明显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质教育》2005,14(2):119-120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始建于1993年,承办“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材料化学”两个本科专业,承担这两个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任务以及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指导与管理;同时,还负责材料学、矿物岩石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矿物岩石矿床学、分析化学、应用化学6个硕士学位点,材料工程、化学  相似文献   

9.
结合材料物理专业的专业特色及材料物理化学课程的特点与定位,以及社会发展及高等工程教育对材料物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对材料物理化学课程进行了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98年修订研究生专业目录时,特别设立了材料物理和化学专业。材料物理和材料化学是材料科学的重要基础。现代材料科学的发展已经由过去的宏观研究和发展进入到微观分析和研究,用电子、原子、分子的尺度来研究改变物质的性质,发展新兴的材料。特别是当今以服务于高科技,现代工业和国防为主的现代材料或新材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1.
李历历 《教师》2008,(6):62-63
材料化学课程是材料化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该课程既是材料化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又是材料学、材料物理、材料压力加工等专业的较为重要的选修课程。作者在教学实践中针对课程中各章的不同内容,对该课程中每章的理论部分进行归类和总结,使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论框架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时注意自身学科教学知识的提高和累积,在课堂上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师生互动和启发式教学,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有机功能材料与器件是化学、材料化学、材料物理等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它对培养研究型人才和激发学生创造力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为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作者根据当前课程教学模式发展的特点,将新的教学方法(如参与式教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引入课程教学中,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虚实互促”融合的实验教学模式。通过新教学模式的实践,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3.
以卓越工程师为人才培养目标,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化学专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优化材料化学专业课程结构,确定"大平台,小模块"的两级教学模式;调整课程内容,确立"经典+前沿+应用"的原则;改革实验实践体系,建立综合性、研究性和设计性三个依次递进层次的新实验体系,开展一系列多样的创新实践活动;此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改革和完善实训环节,让企业变成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基地。这些改革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本专业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可为高校材料化学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是闽江学院化学化工系新建工科专业。通过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分析,探索课程结构、实践教学内容及方法等建设项目,找到适合地方院校的教学特色,从而为高分子材料工程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正>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创办于1978年年,历经安徽师范大学滁州分校理化科学滁州分校理化科,滁州师范专科学校化学系,滁州学院化学生物系学生物系、化学与生命科学系、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等办学阶段阶段。学院坚持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信息化”的办学定位办学定位,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科研并重,形成了“校企政协同同、产学研融合”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现由应用化学系学院现由应用化学系、化学工程系、材料工程系、制药工程系和化学化工实验实训中心等机构组成工程系和化学化工实验实训中心等机构组成。设有应用化学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制药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五个本科专业。“应用化学”为省级重点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C类),化学工程与工艺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级特色专业、省级教学团队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当前材料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对人才的急需,研究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从传统的培养方案出发,提出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采取CDIO培养模式并与导师制结合。该模式从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两方面出发,结合基础化学、材料合成以及材料结构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体系改革,该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7.
材料化学专业建设的研究与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材料化学是一门交叉性新兴学科,材料化学专业的建设需要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本文通过对材料化学专业建设的研究与探索,提出了材料化学建设方案,并阐述了具体的实施过程,这将有利于材料化学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环境功能材料"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内容涉及材料、化学、物理、环境、生物等领域,是一门既重理论知识又重实际应用的课程。结合"环境功能材料"的课程特点和笔者近年来从事本课程的教学实践,笔者就如何提高环境功能材料教学效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做好专业实验教学是搞好材料科学及工程系教学的重要环节王大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材料科学及工程系创建于1987年,是由物理系的晶体专业和化学系的无机化学专业,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专业衍生组成,是适应近十几年材料科学的飞跃发展和社会生产对材料工程人才的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大气压下低温等离子体射流对材料表面进行处理,可以极大地提高材料表面的亲水性。该方法有别于传统的共混、表面接枝和界面聚合等方法对膜材料亲水性改性,利用悬浮电极射流源产生的等离子体化学活性强、气体温度低,而且操作简单、成本低廉。通过水接触角测量仪测量射流处理前后材料表面的水接触角,从而表征材料表面亲水性改性。该实验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加深了解材料及物理等交叉学科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材料物理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材料研究开发的基本能力,可为中国大学材料及物理相关专业的本科实验教学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