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近年来,新高考背景下的作文题越来越重视考查考生的思辨意识和能力,多元思辨材料作文在高考中频频出现。如2020年新高考I卷“距离与联系”、2021年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和2021年新高考I卷“至弱与至强”是二元思辨;2022年新高考I卷“本手、妙手、俗手”、2022年新高考II卷“选择·创造·未来”和2022年全国甲卷“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情境独创”是三元思辨;2021年全国乙卷“追求理想的基础、方法、路径、目标”是四元思辨。2023年全国甲卷作文沿袭近年多元思辨材料作文命题趋势,是“技术、时间与人”三元思辨材料作文。  相似文献   

2.
<正>202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的“好故事”作文题让考生感到意外又轻松。意外是因为前两年的新课标Ⅰ卷作文“强弱之变”与“本手·妙手·俗手”都是多元关系型作文题,所以2023年备考期,考生们训练了大量同类型作文。但是今年新课标Ⅰ卷却是一元型作文题,文题审题难度不大,上手容易。然而,看着“好写”的作文题,要“写好”并不容易,仍需要仔细审题,深入思考,巧妙构思。我们就以这道题来举例分析——  相似文献   

3.
陈百惠 《教学考试》2024,(19):47-51
<正>所谓关系型作文,就是以材料中的概念为基础提出二元或三元关系,要求考生辩证、立体地分析多元关系,以此考查考生面对多元关系时所体现的思辨性思维。无论是2021年高考语文卷的“强与弱”的新材料作文,或是“可为与有为”的主题作文,还是2022年高考语文卷的“本手、妙手与俗手”“选择·创造·未来”“移用、化用与独创”等,都鲜明地凸显了这一考向。下面,笔者重点分析二元关系作文的写作。按照思辨思维,二元关系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所谓“关系”型材料作文,就是题目材料中有一组或多组概念,这些概念处在一定的关系之中。例如2014年上海卷“穿越沙漠”这道考题中,有“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必须穿越这片沙漠”,以及“自由”“不自由”两组关系;浙江卷作文题的关系是“门与路”,辽宁卷作文题的关系是“霓虹灯与繁星”,福建卷作文题的关系是“空谷·悬崖峭壁·栈道桥梁”。  相似文献   

5.
<正>2022年高考命题,深化基础考查,创新试题形式,体现了高考综合改革的理念,充分发挥了高考在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中的正向“指挥棒”作用。其中,高考语文作文题是高考所有科目中分值最大的试题,备受各界关注。2022年全国卷语文试卷(包括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I卷、新高考II卷)共有四道作文题,总体上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6.
<正>在2022年全国高考作文中,全国甲卷、新课标Ⅰ卷、新课标Ⅱ卷的关键核心词分别是“移用·化用·独创”“本手·妙手·俗手”“选择·创造·未来”。从命题特点来看,以上三则材料在审题上主要是明确各关键词之间的辩证思维关系,属于三元思辨关系型作文。众所周知,高考作文思辨性写作很重要,但事实是,在具体的阐述过程中,相当部分的考生更多停留在对事例论据的概述上,语言看似洋洋洒洒,但从思辨的角度来看,其力度不足。  相似文献   

7.
在2004年12份高考作文试题中.福建卷的作文被专家及评论家誉为“这是一道别出心裁的作文题.很符合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宗旨。这就是把作文与读书紧紧结合起来,通过考作文来反映学生读书的情况”.“这是一个导向.很好的导向。我为这道题目叫好”。福建卷作文题以形式上十分简洁,打破了五年来全国卷“话题作文”结构的基本模式,既没有“材料(或故事、寓言)”也没有“提示语”,而是直接列出10位人物(文学形象),让考生作文,而且增加了一“自”——“自选角度”.成了“四自”。  相似文献   

8.
今年全国语文卷仍然考了“话题作文”,给出的材料是尽人皆知的“智子疑邻”的故事。作文要求跟去年一样,也是连续提了两个问题.然后引出“话题”;“注意”也同往年一样.仍为“一限三自”。但仔细审辨题目形式及内涵,我们发现今年的作文题较往年有较大变化,不失为一道成功的作文题。  相似文献   

9.
一、漫画作文复习案例 【考测重点】 2010年高考全国卷I的作文题,与2007年一样,采用的是以漫画为供料。考查“新材料作文”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0.
2006年高考涌现出17道作文题,其中话题作文7道,命题作文6道,材料作文3道,题意作文1道。从整体上看,今年高考作文的命题特别重体验(比如上海卷的“我想握住你的手”、重庆卷的“走与停”),特别重恩辨(比如浙江卷的“生有所息/生无所息”、江苏卷的“人与路”,等等)。但是阅卷中发现,不少考生落笔后出现了种种问题。概括起来,各卷考场作文的主要弊病有:  相似文献   

11.
都说今年高考的作文题“务实”了,跟现实贴得更近了,我在网上查找了一下,发现还果真如此。比如,广东卷作文要求考生谈“对常识的认识”;辽宁卷的作文问“明星代言你怎么看?”;上海卷题目是“金融风暴中的我”;江西卷作文由“兽首拍卖”引出;天津作文题是“我说九零后”;江苏卷让考生“品味时尚”……  相似文献   

12.
在2004年12份高考作文试题中,福建卷的作文被专家及评论家誉为“这是一道别出心裁的作文题,很符合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宗旨。这就是把作文与读书紧紧结合起来,通过考作文来反映学生读书的情况”,“这是一个导向,很好的导向。我为这道题目叫好”。福建卷作文题以形式上十分简洁,打破了五年来全国卷“话题作文”结构的基本模式,既没有“材料(或故事、寓言)”也没有“提示语”,而是直接列出10位人物(文学形象),让考生作文,而且增加了一“自”——“自选角度”,成了“四自”。这样更加简洁明了,给考生以更大的自由度,还考生更自由发挥的空间。200…  相似文献   

13.
2006年高考涌现出18道作文题,其中话题作文7道,命题作文6道,材料作文4道,题意作文1道。从整体上看,今年高考作文的命题特别重体验(比如上海卷的“我想握住你的手”、重庆卷的“走与停”),特别重思辩(比如浙江卷的“生有所息/生无所息”、江苏卷的“人与路”,等等)。但是阅卷中发现,不少考生落笔后出现  相似文献   

14.
2004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是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作文,可以只写某一方面,也可以兼写两方面。稍加思考,觉得今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虽然继承1999年以来的传统,仍然考话题作文,但它跳出了以往思想类的圈子,打破了以前哲学类的框子,开辟了一条语文味的新路,代表着今后新高考的方向。可以  相似文献   

15.
很多新材料作文都关注社会现实,用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接地气”。例如广州2014年“一模”作文题——对涂鸦校服的看法。广州调研考试作文题——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看法。还有2013年全国卷作文题的同学关系和江西卷的“中学生有三怕”,都有这种“接地气”的特点。但是有意思的是,这些题目往往被“吐槽”,被认为题目立意于“贴近学生”却“不好写”,难出优秀作文等等。  相似文献   

16.
对于三元关系型作文题的思辨性写作,从“梳理‘现有关系’”的写作前提到“建构‘自理关系’”的深入,廓清了三元关系型作文思辨性写作的基本认知并提出具体写作策略,而“辨识‘强加关系’”是要求写作教学力避套路化、模式化。教师应以三元复杂关系的梳理为载体,提高学生思辨性写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正>2022年中考河南省卷作文题之一——以“留在心底的声音”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有考生的选材是爸爸给“我”讲故事;2022年中考北京市卷作文题之一——以“那个星期天”为题作文,有考生的选材是给过生日的爸爸煎鸡蛋;2022年中考上海市卷作文题——以“这不过是个开场”为题写一篇文章,有考生直接写“中考只不过是人生的一个开场”……以上作文的选材并无多少新鲜、独特之处,说司空见惯、平淡无奇似乎也不为过,但这些考生独具慧眼,将生活中常见的素材写进作文,且都得了高分。  相似文献   

18.
2004年全国各地高考有11个省市自主命题。其余省市使用的全国高考试卷也有4个版本。15套试卷的作文题中有14道是话题作文,北京卷考的是标题作文“包容”,要求考生在宽容和兼容的范围内作文,实际上只是不让考生自拟标题而已,与话题作文并无区别。因此,可以说高考作文命题仍然是话题作文的一统天下。而14道话题作文中有10道题以“某某与某某”为话题,属二元关系型话题作文。  相似文献   

19.
考出素质考出能力-1996年高考作文述评山西/蔡智敏去年全国卷的小作文要求对两幅漫画的内容进行说明,要求写得非常明白:“内容完整准确,条理清楚。语言简明。”“说明画面时,不要编故事。”“这就已经很明确地告诉考生,这道小作文题考的是观察和说明能力。那么...  相似文献   

20.
三、新材料作文复习案例 【考测重点】 2010年高考全国卷的作文题,与前些年全国卷一样,采用的是"新材料作文"的设计思路。作为全国卷的考题,无疑对其他自主命题的省市起着引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