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五育并举”是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的基本遵循,对提高职教地位意义重大,坚持“五育并举”也能够多方面促进学校提升。高职教育推行“五育并举”要体现高职特色,要突出针对性、基层性、高等性。在行动策略方面,要把“五育并举”融入高职院校文化体系、目标体系、行动体系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
基于新时代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党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全过程,提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此,“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的理念被再度强调,并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的新使命和实践要求。而“五育并举”从理论达成共识到向育人教学实践的“五育融合”转化都面临不小的挑战。受教育观念、地区经济、文化差异等要素影响,“五育并举”等先进教育理念的落实还有一定的阻滞;对此尝试从立德树人视域揭示“五育并举”的教育意义和价值,梳理分析“五育并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从解决问题和实质性推进“五育并举”的角度尝试提出一些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3.
“五育并举”“五育融合”作为新时代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政策概念,既是不同的,又是相互关联的。“五育并举”主要针对“全面发展教育体系问题”,强调全面性、完整性,而“五育融合”主要针对“全面发展教育机制与方法问题”,强调融通性、有机性。从政策逻辑、学术逻辑、实践逻辑三个方面来看,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和有关重大政策的需要,是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解决学校“教育拥挤”“课程拥挤”现实问题的紧迫需要。在实现“五育并举”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五育融合”,要采用系统性思维,转变教育观念,加强顶层设计;提升教师“五育融合”的意识与能力,强化“教育者”与“人生导师”的身份认同;构建引导和指向“五育融合”的学校评价体系;将人格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五育融合”的桥梁和纽带,提升“五育融合”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4.
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与最早提出“五育并举”的蔡元培及其时代相比,新时代所提出的“五育并举”,有独特的时代需要和时代问题;“五育融合”给新时代带来的是“教育新体系”;“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假设”“育人实践”“育人理念”“育人思维”和“育人能力”;“五育融合”难在“日常”“机制”“评价”“主体”和“生态”,它们同时构成了破解“五育难题”的基本维度和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5.
落实新时代“五育并举”教育要求、进一步完善德智体美劳培养体系,是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质量的核心任务和具体行动指南。推进“五育并举”,要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补齐教育的短板;要注意各学段衔接贯通、一脉相承;要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合力,协同育人;要做好评价导向和政策保障;要立足课程,着眼课堂。落实“五育并举”,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差别推进;要鼓励学校多元发展,彰显特色;要鼓励学生一专多能,发挥特长,彰显个性。“五育并举”并不排斥技术变革,可以借力人工智能,实现融合共进;“五育并举是南品质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指向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正>“五育融合”是在“五育并举”基础上提出的观点,也是对“五育并举”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相比“五育并举”,“五育融合”不仅强调“五育”之间的协调发展,而且更加注重“五育”之间的深度融合;在鼓励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完整的人”的培育。[1]鉴于当前教育领域存在明显的“五育”失衡现象,“五育融合”教育的提出既是对应试教育的反思,又是对回归教育初心的呼唤。近年来,5G、大数据、  相似文献   

7.
韩东 《中国教育学刊》2023,(S1):102-104
随着教育教学内容及形式的多元化创新发展,“五育并举”课程体系建设已逐步成为推动高质量教育发展的重要策略。中学美术学科建设及教育实践作为“五育并举”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教育教学语境下被赋予了新的特征及要求,基于中学美术学科教育实践对“五育并举”课程体系进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从中学美术学科建设及教育实践层面对“五育并举”课程体系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根据“五育并举”课程体系特征探讨出“五育并举”课程体系的多元化实施策略,助力“五育并举”课程体系全面推广使用的同时,奠定学生全面化、个性化发展的有效课程基础。  相似文献   

8.
“五育并举”教育理念引领课程迭代升级,课程则是落实“五育并举”教育目标任务的核心载体,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贯彻教育方针政策、优化既有课程体系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均印证了“五育并举”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和紧急性。一般而言,“五育并举”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对课程诸要素进行整体设计与系统规划的过程,学校要在澄清“五育并举”课程体系构建理念的基础上,阐释“五育并举”课程目标的应然之意、推进“五育并举”课程结构的整合融通、组织“五育并举”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制定“五育并举”课程的运行方略。为保证“五育并举”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适切性,应组建课程审议小组作为五育课程体系的组织保障,融通课程资源作为五育课程体系的条件保障,建立课程“评价—监控”机制作为五育课程体系的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9.
<正>劳动教育以劳动为载体,目的在于育人。作为全面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与其他育人方式紧密相连、相互作用。尤其在强调教学综合性、整体性的大背景下,劳动教育更是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五育并举”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全国教育大会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的重要一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自然能对德育、智育、体育、  相似文献   

10.
构建中小学“五育”并举课程体系成为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落实“五育”并举全面发展育人目标的重要策略。中小学在构建“五育”并举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需坚持遵循基础性,兼顾开放性;关涉整体性,重视融合性;强调同一性,突出多样性;恪守阶段性,遵守连贯性的基本原则。为确保课程体系构建的系统性,要形成以教育理念为基础、以课程规划为引领、以课程结构为支撑、以课程运行为抓手的中小学“五育”并举课程体系建构的基本框架。为贯彻落实中小学“五育”并举课程实施,学校需从畅通中小学“五育”并举课程的实施渠道、规范课程的管理与评价、健全课程的保障机制、打造课程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四个方面给予保障。  相似文献   

11.
基于大数据的学生“五育”并举评价旨在通过教育大数据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的可教育性及实际发展水平进行价值判断,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发展。本文基于大数据教育评价的背景与愿景,探索学生“五育”并举评价的指标体系、技术支持、操作框架等,从而创新评价体系与策略。建构大数据驱动下“五育”并举评价的具体实施路径:精准评价数据,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数字画像,推进因材施教;驱动课程优化,增援学生成长。  相似文献   

12.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和未来人才培养的长远需求出发,提出建立“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教育体系。当前,新时代“五育”并举的格局初步形成,“五育”融合的实践仍需探索。“五育”中的智育重、德育疏、体育弱、美育少、劳动教育缺的短板和弱项依然明显,融合推进实施尚需时日;认识的二元论、知识的箱格化、学科的分离化等问题依然出现在我们的学校和课堂中;“五唯”评价,特别是“唯分数”“唯升学”评价导向制约着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此,必须深化课程改革,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现全面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3.
“五育”融合育人理念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理念的更深理解和实践细化,一方面彰显了新时代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追寻,另一方面也是对教育活动整体育人功能这一教育本质的回归。然而,“五育”融合育人理念的提出对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挑战,“五育”融合教育面临并举之难、融合之难、评价之难。破解“五育”融合之难,就必须建立“五育”融合之序。作为对教育整体育人价值的遵循和追求,“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系统落实涉及多个方面:以课程融合为载体,实现对“五育”融合课程资源的开发;以教育改革为途径,培养“五育”融合思维,实现教育过程的“五育”融合;以评价优化为导向,实现对五育融合的价值引导;以课后服务为补充,实现“五育”融合教育影响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14.
<正>在科学教育背景下,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新时代具有科学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一、初中课堂实施“五育并举”的研究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不再单纯追求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在这种背景下,“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各级各类学校中。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如何在科学教育中贯彻“五育并举”,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当前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利用智慧校园或智慧课堂构建智慧评价系统是当前教育评价改革的一种新尝试。基于P&P智慧课堂,构建P&P智慧课堂平台评价系统,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五育”评价体系、创新“五育”评价方式、丰富“五育”活动内容,形成以德为先、能力为重的信息化、智能化、多元化和泛在化的学生评价体系,实现“五育”并举,协助教师减负提质,助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教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是党和国家积极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举措,是推动教育变革、创新协调发展的基本遵循。以2001—2021年间CNKI数据库所收录的“五育”并举等相关文献为对象,利用CiteSpace软件,通过对其发文机构等进行分析,掌握“五育”并举研究力量的分布现状,结合知识图谱理论,通过对关键词共现和关键词突现性检测的分析,从整体上把握我国“五育”并举研究的热点与前沿,为“五育”并举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李东丽  林勇  唐宁宁 《知识文库》2023,(21):191-194
<正>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新时期,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育人育德的根本使命。“五育并举”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机制与途径,也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此,本文聚焦精准资助育人的痛、难、堵点问题及在“五育”上资助功能发挥的困境,以五育并举为理论指导,以完善育人制度、机制、技术保障措施为支撑,探索构建以“德智体美劳”改革为导向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多元化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18.
“五育并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项重要教育方针,是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学校想要落实好“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是其核心要义。在我国,“五育并举”是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方式,其主要涉及的课程体系、培养方式、管理体制等内容,都与新时期教育方针相契合。从课程设置角度来看,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可以理解为五个方面: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文章从农村小学教育的角度对“五育并举”进行了研究,主要针对目前农村小学课程体系中,以德育为中心,体育和艺术为核心,劳动与创新能力培养等课程建设和未来农村小学课程的发展体系建设等问题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9.
“五育”并举教育理念立足于我国中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目标,逐步提升素质教育质量,是引领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在“五育”并举中,德育为核心,智育为重心,体育为保障,美育为提升,劳动教育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班级管理中的“五育”并举,是协助初中生度过青春期的关键教学手段。本文将着重分析“五育”并举理念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实践要点,旨在提升班级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20.
林芳锃 《新教师》2023,(3):25-26
<正>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着“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少于美、缺于劳”的现象和问题,“五育”并举在学校具体落实过程中常有不足。因此,“五育融合”是当前乃至未来基础教育改革中重要的发展方向和路径之一。笔者所在的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崇尚体育为基础,以美育为依托,以实践育人为动力,将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融于课堂教学和学生日常生活中,有效地让学生在“五育”并举中形成良好品质,发展思维才智,完善健全人格,锤炼坚强意志。在学科教育教学中,要做实落细“五育”并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