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悦淼 《出版广角》2021,(13):89-91
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博弈的张力已经逐渐拓展到语言与文化传播领域.语言强弱不仅是国家强弱盛衰的象征,而且是文化的基础、民族的象征,是国家软实力之一.文章阐述了语言与文化传播的内涵,剖析了国际汉语教材出版的现状与问题,并从做好出版单位内部制度建设,研发融媒体立体化国际汉语教材,构建外部联盟协作模式和打造全产品用户服务链三方面探讨了国际汉语教材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中文研究在英国处于比较高的战略地位,且日趋依赖中文数字资源。作为重要的机构需求者,英国大学图书馆往往受到经费不足与中文数字资源高价格的困扰,公共图书馆则为追求到馆人次而排斥数字资源。同时,中国数字出版内容的国际传播需要统一格式及系统,且标注数据不需要翻译。  相似文献   

3.
4.
要让世界读懂今天的中国,必须读懂中国的历史文化.本文立足国际传播学,以历史文化的国际传播为研究对象,采用量化统计,对比分析的方法,从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力度等方面进行观察与讨论,探求中国历史文化的国际传播策略,为把握好基调,更好地推动中华历史文化走出去、走进去,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单梁 《新闻世界》2014,(8):412-414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是衡量这个国家在当今国际世界中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化输出和文化传播比重的增大是当今时代全球传播的一大特色。我国应当抓住机遇,大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带动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升。在世界文化大融合的环境下,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面临着众多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要借助大众传媒及其他多种途径,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要抓住"文化大发展、文化大繁荣"的机遇,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媒体素养,科学合理地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6.
崔志康 《新闻传播》2023,(18):23-25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内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在新时代建设过程中将文化走出去作为主要目标。电影属于文化艺术中的一种,主要依靠视觉内容吸引观众目光。中国电影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通过电影传播有助于此类文化发扬和传承,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但因为不同国家在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使得中国电影在国际传播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基于此,本文将文化走出去现状及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现状作为出发点,分析当前中国电影在国际传播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对策,为中国电影国际化发展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7.
张雅利 《青年记者》2008,(10):29-30
随着中法文化年和中俄文化年的相继成功举办,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跃出了国门,中国文化的魅力日渐引起全球的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真的就从此开始了繁荣之路么?这纷繁的现象背后到底还蕴涵着怎样的思想镜像?  相似文献   

8.
袁梓潆 《传媒》2023,(10):54-56
三星堆“考古热”走出国门,是国际传播领域近年来发生的现象级事件。三星堆遗址作为古蜀文明的灿烂明珠,是传播中华文化、展现中国精神的重要价值符号和文化样本,其国际传播实践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成功样本。本文基于转文化传播理论的核心理念,从传播符号、传播语境、传播主体三个维度,探讨三星堆国际传播路径的创新。  相似文献   

9.
敦煌文化是多元文明长期交融荟萃的结晶,至少自汉代以来,敦煌始终以中华传统文明为根基,汲取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明精华,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敦煌文化是继往开来的典范,更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先声。新形势下,亟须着力实现敦煌文化艺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共享,使敦煌文化生活化、具体化、生动化,不断扩大中国文化传播的国际影响力,由此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效能再上新台阶,唱响新时代国际传播大合唱。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西方理论的中国问题为切入点,结合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时代背景,在共时性与历时性两个维度的交汇点上解码国际传播的中国问题,并将之拓展至“中国之世界”的理论视野,在此基础上聚焦于实践分析,以数字丝绸之路建设为案例,借由决定生物多样性的基因组碱基(ACGT)模式,从接合、“共同善”、全球影响力和技术等四个要素尝试解析这一中国方案,为后疫情时代国际传播的转型升级探索理论方向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慈善文化源远流长,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中国式现代化”也赋予了中国式慈善文化现代化内涵:中国式慈善文化的现代化是在人口规模巨大的背景下的现代化慈善文化、是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现代化慈善文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慈善文化、是走人类命运共同体道路的现代化慈善文化。中国式慈善文化必须走出国门,才能向世界展现中国式慈善文化中的以人为本、公平公正及共享理念。目前,中国式慈善文化国际传播面临着传播主体、传播途径单一等缺陷,所以应从扩宽传播主体、创新传播路径等方式做好中国式慈善文化国际传播的优化。  相似文献   

12.
跨文化能力是国际传播人才的核心素质,跨文化传播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途径,跨文化能力培养对提高国际传播人才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全媒体时代传媒业界产生的巨大变革,对国际传播人才的跨文化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基于浙江传媒学院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总结国际传播人才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路径:以培养高素质国际传播人才为目标,明确国际传播人才的跨文化能力培养要求,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实行多元文化的国际化教育与国际合作培养,不断提升国际传播人才的跨文化能力和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3.
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最具话题性的运动员之一,谷爱凌在中外社交平台上同时收获了巨大的流量和关注度,成为当下国际传播和数字公共外交的典型案例。本研究基于跨文化传播的个体视角审视“谷爱凌现象”及其背后的国际传播理念转型和实践创新。基于“第三文化人”身份,谷爱凌借助社交媒体建立了一种具有“平台世界主义”色彩的身份认同,并且充分发挥“微名人”和“自品牌”的优势,为国际传播的实践创新开辟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姬德强 《编辑之友》2021,(11):16-21,33
全球传播的平台化正在引发广泛的"超文化回声室"效应.传统的跨文化传播理论由于明显的技术盲区,无法有效解读这一技术与资本共同驱动的数字断连现象.因此,文章借助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深入分析了数字平台给跨文化传播带来的生产性、部落化等结构性影响.以"超文化回声室"为语境,文章讨论了中国的国际传播如何超越文化本质主义、民族中心主义和技术中立主义,关注数字平台的商业基因与不做保证的公共性、渠道功能与生产本质、文化的脱域和超域,以及如何实现国际传播的降维与跨文化传播的增维、从大众传播到共创传播、从技术的中立性到技术的生产性等一系列理念转型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历史沿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上个世纪20年代起,伴随着中国国际传播事业的发展,中国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主要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在中国核心的自我认知观念以及对于世界的认识判断背景下,展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随着党和国家对文化领域的愈发重视,国际社会对于医疗健康文化的重视,在国际竞争中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力也更加地突出。为了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出发,分析当前中药文化译介的现状,根据对药都亳州的中药种植、加工、销售产业的实地走访,发现目前中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就中药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国际化推广做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焦若薇 《当代传播》2012,(2):79-80,86
在对外传播综合系统中,由于技术的进步,中国大众传媒已具备一定影响力,逐渐构筑起国际传播现代构架。然而,在非大众传播领域,中国却相对有些滞后。新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中国对外传播中承担了重要职责,但由于我国传统传播机制、传播策略存在偏差,致使新疆地区对外传播活动存在渠道单一、缺乏体系、传播内容碎片化等现象,影响了对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8.
跨文化传播是近年来传播学的热门议题,也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共创的必然结果。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五千年的社会变革中蕴育了丰厚的精神文明成果。如何将优秀璀璨的中华文化输送到世界各地,减少因文化差异带来的偏见误解,提升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将是未来阶段我国跨文化传播的主要任务。本文以中英合拍纪录片《中国的宝藏》为研究对象,归纳跨文化传播视角下文化输出的成功经验,以期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社会信息化、网络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以新媒体和数字技术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促进乡风文明进步,已成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有力抓手和必要任务.新媒体数字传播能够丰富乡村文化传播的内容和渠道、改善乡村文化的边缘化现状,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推动力.文章梳理了数字乡村文化发展的现状和困境,分析新媒体数字传播对于乡村振兴的助...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国际广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体化"的问题上,较少有涉及国际品牌在目标市场国实施本土化广告传播的论题.本文以中国市场为研究对象,剖析了近年来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传播案例,对跨文化传播背景下国际广告本土化传播策略做了解析,提出了国际广告实施本土化传播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