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习言时,老师经常要求同学把它译成现代汉语。你知道《〈论语〉十则》应怎样翻译吗?现在给你提供一个样板。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卖炭翁》的三个法文译本,探讨了其中的时态翻译问题。译文中对于现在时的大量使用,未能准确传达原文中的时间意义,对于法语读者也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重视翻译中的时态问题,理应成为翻译界的关切。  相似文献   

3.
探析翻译功能派翻译目的论的实质及其评析翻译的视角,试用翻译目的论观点讨论《闽文化》英译本,用译文实例来说明该书翻译过程中诸多翻译目的对该文本翻译活动的影响,由此形成对《闽文化》译文翻译得失的评议和修订《闽文化》译本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演讲词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它既具有书面文体文章的各种特点,又适合口头朗诵。演讲词有其独特待的文体特点,演讲词的解释应遵循相应的翻译原则。比较对林肯《葛底斯堡演说》的两个中译文,结合实际的译例,指出翻译在忠实传达原意的基础上,要做到辞义并举,形神兼备。  相似文献   

5.
翻译美学的研究视角可以触及诸多文本,英语教师用书也是其中之一,而后者往往被研究者忽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从翻译美学角度研究参考译文,发现其中的美与不足,能够更好地为语言教学服务,同时也为出版商提供来自教学一线的反馈意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初中语文第五册《〈孟子〉二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有一段这样的文字:“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子色,发于声,而后喻……”对此五省(区)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编委会编印的《教学参考书》中译为:“一个人错误常常发生,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扰,思虑阻塞,才能奋发有所作为;表现在面色上,吐发在言语中,才能被人了解。”其中主要有两处译文似觉不妥,查查别种译本亦是如此,又鉴于教材的注释上把“而后喻”诠释为“(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恐系译注者匆忙中的疏忽,现将我的意见谈出来,以求教于同仁们。  相似文献   

7.
《〈奔流)编校后记》是鲁迅众多各具特色的文本类型之一,在文体上,它糅合了鲁迅的杂文和抒情散文笔法,集记叙、议论、说明于一体;在风格上,体现为忧愤;从它与现实的关系来看,则呈现出犀利的论辩的、斗争的锋芒。《编校后记》突破了文体的限制,将作者的人格融入其中,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堪为“编后记”的楷模。  相似文献   

8.
《<呐喊>自序》提及鲁迅的回忆与梦.回忆即鲁迅的经历与体验,梦是鲁迅从未放弃的救国立人的希望.基于回忆的发酵和梦的驱动,鲁迅在十年沉潜之后再次拿起文学之笔,奔驰在新文学的最前线.  相似文献   

9.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散作品,长期被选到初中语课本中。但是,在学习这篇章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几处标点使用欠妥帖。  相似文献   

10.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法是彼得·纽马克对翻译理论所作出的突出的贡献,对指导翻译实践和翻译评析具有重要意义。两种翻译方法存在异同,对比《红楼梦》中“元眷省亲”一段杨宪益夫妇和大卫·霍克斯的两种译文,杨译大致体现语义翻译而霍译则基本遵循交际翻译。  相似文献   

11.
温柔也属于鲁迅.在他的许多文章中,这种鲁迅式温柔得到了近乎于完美的体现.研究这类文章的目的在于从情感和技巧方面,以及成长经历方面了解鲁迅的创作风格,对于我们研究鲁迅文学和思想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阿长与〈山海经〉》来进一步解读和剖析鲁迅式温柔,理解鲁迅式温柔的墨淡情浓,以及在平易通脱中蕴藉深沉的情思.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翻译规范的角度下,分别从翻译目的、翻译策略、翻译内容以及翻译效果四个方面探讨了鲁迅在童话翻译实践中两个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小约翰》和《表》的翻译规范,并做出比较分析,探析鲁迅在童话翻译的实践中其翻译规范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3.
张丽丽 《文教资料》2010,(19):26-28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号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它展示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红楼梦》的翻译也因其在我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翻译版本之多而受到译学界的重视。当今译界公认的两种最佳英文译本分别为我国学者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合译的A Dream of RedMansions和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的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这两个译本风格迥异,但各有特色。这是由于两个译本的作者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本着不同的翻译目的和翻译方法所造成的。本文通过对上述两个《红楼梦》的英文译本的实例进行对比,对两译本中的人名称谓、诗词、传统文化等的不同译法加以比较,对译者在翻译中采用的不同的翻译策略及其不同的翻译目的和文化取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薛锁英 《语文知识》2014,(12):81-82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回忆的是一位小人物,处在当时社会最底层没名没分甚至连姓名都不为人知的保姆——长妈妈。这篇散文满含感激,深情回忆了作者自己幼时与保姆阿长相处的几个片段,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真挚温馨的真情之美。  相似文献   

15.
《(春秋)(左传)谥号研究》是研究《春秋》、《左传》谥号的一部力作。论著显著特色是遵循“尊尊”原则,以“礼”统领全书;详细统计并细致分析了《春秋》、《左传》的谥号情况,体现了严谨的治学精神;论著对学术界关于春秋赐谥礼制中的多有分歧的相关问题也做了深入的探析,最大程度上还原了《春秋》《左传》谥号的原貌。  相似文献   

16.
《野草》展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也展示了其超凡的艺术创造力。通过对作品艺术形象的解读,挖掘《野草》的思想内涵,可以重新理解鲁迅先生写作时的心灵历程,进而感受《野草》中所蕴涵的生命的哲学,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形态之一的评点,起始于宋人刘辰翁评点《世说新语》。随着小说创作的昌盛,小说评点也大量出现,明、清两朝产生了不少著名的小说评点著作,如明人李卓吾、清人金圣叹都批评过《水浒》,《金瓶梅》有张竹坡评本,《三国演义》则有毛纶、毛宗岗父子的评本,《红楼梦》有脂砚斋评本,至于《儒林外史》的重要评本则有闲斋老人、黄小田、齐省堂、天目山樵四家。  相似文献   

18.
“接受美学”翻译理论认为译文意义的实现依赖于读者的阐释,其注重译作读者的反应。功能理论学派的“目的论”强调译者有权利按照翻译的目的和要求来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诗歌翻译应将两者相结合,实现译者与读者的共鸣,并实现译本多元化。  相似文献   

19.
黄新渠先生是四川翻译界的杰出代表,擅长于中英古典和现代文学作品的英汉互译,在全国翻译界颇具影响。通过研究分析黄新渠的诗歌翻译代表作《生命的礼赞》,从许渊冲先生的"三美原则"角度去欣赏翻译家黄新渠的诗歌翻译,将有助于从审美意识方面了解黄新渠,以期促进诗歌翻译教学。  相似文献   

20.
何霞 《文教资料》2011,(28):22-23
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以其艺术魅力倾倒了一代又一代读者,曾被翻译成25种文字。孙致礼先生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广博的知识深刻理解原文使其译作在中国广受欢迎。本文从孙先生所提"保持洋味"与"避免洋腔"的辩证角度来看孙的译文是如何匠心独运地再现了原文的技巧与神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