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咕咕,咕咕,山上的花儿一朵朵,谁在花中唱着歌。一声一声飘天上,一声一声绕山坡。快去花旁找一找,谁唱的歌儿这么快乐。哈,找到了,找到了,唱歌儿的是只小八哥。  相似文献   

2.
孙慧明 《现代语文》2006,(4):127-128
声训就是因声求义。中国古代的声训,兴起于先秦,如《易经》。到汉代,声训大行于世,如董仲书的《春秋繁露》、班固的《白虎通义》中都大量运用了声训。汉代杰出训诂学家郑玄也多用声训。东汉刘熙的《释名》,更是自觉地运用了声训系统探求词语的语源义。宋代又出现“右文说”,为后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却没有形成较系统的理论。清代训诂学家将声训推向更高发展阶段,并出现一批集大成者。王念孙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的《广雅疏证》立足声训考释词义,多有创见,较少有主观臆测,代表了清代声训的高水平。他使声训成为语言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并将其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3.
本文假定在温度情况下,量子点中声子态(不同的声子具有不同的能量)处于热相干态,利用热场动力学方法求出了量子点中电一声子系统的状态和能量。讨论了在现实情况中,电一声子系统的能量表达式,并得出了电一声子系统在T=0时最稳定。  相似文献   

4.
“张掖方言无上声”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关于张掖地区方言的调类数量问题,有多种论著持同一说法:张掖方言无上声,上声并入阳平声。本文通过广泛调查认为:张掖方言有上声,上声与阳平各是一个声调,因此张掖方言有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过去关于“张掖方言无上声”的说法应予纠正。澄清这一问题,有助于正确认识张掖方言乃至河西方言的声调特点,理清其声调系统,促进相关地区的普通话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5.
“从声”是湖北省境内江汉平原和汉水流域普遍使用的一种重叠结构,流行面积广阔,使用人口众多。已经有不少学者对“从声”进行过研究,但有些观点值得商榷。本文围绕词缀“声”的来源、“AA声”的语法功能、“AA声”形成的社会背景以及它的前途等问题对有些学者的观点进行了批驳,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赵娜 《辅导员》2010,(4):10-10
教育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事务繁多,忙忙碌碌。于是,在其单调重复的岁月轮回中,不少教师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心灵的倦怠。于是,牢骚声、埋怨声、谴责声,不绝于耳;更有甚者,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简直沦为了职业的“奴隶”。究其原因,  相似文献   

7.
本文综合分析声表面波器件在电子技术中的实际应用,指出设计声表面波器件的依据,特别介绍了新型声表面波器在近代电子技术中的一些新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建立并逐步完善汉语的声义系统,通过声训联系一组或一批同源词,从而获得共同的概念。声中求义亦即寻找汉语词根。  相似文献   

9.
高影 《林区教学》2010,(9):23-25
以非洲留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初级阶段声、韵母听力障碍为研究论题,主要采取课堂测试和课后访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找出其初级阶段声、韵母听力障碍。在此基础上提出非洲留学生初级阶段听力声、韵母教学的教学建议,期望能够帮助教师们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初级阶段非洲留学生的声、韵母听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0.
歌唱吐字要以日常吐字为基础,字头、字腹、字尾没有什么区别。歌唱时要把这些字放在“声”上,并融为一体,做到“字”与“声”的高度统一,体现出比日常口语更优美、幅度更大、更具有穿透力,即夸张。“字”和“声”是不可割裂的,“字”要靠“声”来表达,而“声”又不可能无“字”,在设计“声”的同时,“字”也要予以同样的重视,二者要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11.
阅读·悦读     
《学语文》2009,(3):F0002-F0002
喜欢读书,是从喜爱识字开始的。一声、二声、三声、四声——起起伏伏的声调,那不就是音乐吗?前鼻音、后鼻音——琅琅上口的韵律,那不就是音乐吗?认文字,便是在欣赏音乐。读词语,便是在享受音乐。  相似文献   

12.
在歌唱艺术中,换声与声区统一出现的“换声点”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的声带与共鸣腔体的相对运动产生的。要克服“换声点”达到声区统一,首先要建立稳定良好的中声区,然后扩展音域,统一声区,在换声点上进行“关闭”。在换声区的演唱中要避免肌肉加力,以自信的心理,熟练的运用“关闭”和“换声”的技巧,达到各个声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声乐教学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发音技巧,更重要的是通过发声的训练表达丰富的歌曲内涵。发声只是一种技巧和手段,达情才是歌唱的目的。正确处理好发声与达情的关系,使演唱者能够自由地表达歌曲的情感,达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是歌唱者追求的一种境界,也是声乐教学所要实现的目标。在情与声的关系上,我国古代学者就有着比较明确的认识。《乐记》中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初步阐述了情与声的关系;声既发于情,而声则必有表现情感的功能与义务,前人的论述对今天的声乐教学…  相似文献   

14.
<正>湛蓝天空,舒闲游鱼,荡漾碧溪;鸟语嘤嘤,悠然自乐,和谐有韵。忽闻一声曰:“此乃国之乐也!”复其声,亦云:“国之兴也!”于吾而言,此属美妙之声矣!(首段由自然界和谐之声联系到国之兴盛之势,句式整齐,文白夹杂,情理兼具,点明中心,立意深远。)  相似文献   

15.
女声歌唱并不完全是运用假声,形成假声“误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走出假声“误区”,应从调整呼吸做起,逐步恢复真声机能,产生正确 的混声音注,使自己的声音更完善。  相似文献   

16.
新年好     
华灯照,新年好,新年的钟声吉祥调。一声声,送祈祷,祝福大家新年好。跳舞蹈,新年好,新年的歌谣多美妙。老人乐,孩子笑,祝福大家新年好。  相似文献   

17.
段玉裁对《说文》声训的巨大贡献有三:一是以音韵学理论为工具作音义关联的外证,使《说文》的声训形式明朗化;二是合理分析形声结构,发挥《说文》的“亦声”说,推求声符的普遍意义;三是深入探索音义渊源,运用声训补证许说、校正误说。  相似文献   

18.
呼吸是人体发声的动力,也是歌唱艺术的基础。古代声乐理论中就有“善歌者必先涮其气”的说法,在民族传统唱法中,也认为气息足歌唱的基础,认为“气为声之本.气乃声之帅”,并强调“气催声发,声靠气传,无气不发声,发声必用气”。因此,呼吸在歌唱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学习歌唱中,正确理解“情”和“声”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所说的“情”,是指歌唱者在演唱时用情感来揭示歌曲的思想内容;“声”是指怎样用气、发声、咬字和行腔,也就是歌唱技术,在歌唱表演中,“情”和“声”是辩证的统一。在“情”和“声”这一对矛盾中,“情”是首要的,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声”是传情的手段,是为“情”服务的,歌唱时要“以情带声”,使用气、发声、咬字行腔,服从于“情”。因此,作为歌唱技术中的基础部分:“怎样学唱和教唱一首新歌”,是我们中学学生及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在实践教学的摸索中,笔者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20.
王敏 《函授教育》2001,(3):39-40
对形声字“形”的表义特点学者们已经达成共识,而往往忽视了其“声”的辨义作用。本文引证了古代学者对“声”的辨义作用的论述及“声”的辨义作用的实例,论述了形声字的“声”有表义的作用。掌握了形声字的这一特点,才能正确理解原文,不至于望文生义,曲解文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