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赫 《传媒》2023,(20):35-37
作为电影修辞学的声音符号在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中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贾樟柯之所以选择运用这些电影音乐既是因为其具有流行音乐史意义,又是因为这些声音符号是贾樟柯电影美学的补充,在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强化纪录风格、营造怀旧氛围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故乡三部曲”中,音乐和电影实现了美学和思想的视听互洽,并具有文化认同和文化批判双重媒介意义。  相似文献   

2.
贾樟柯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以他独特的叙事风格,敏锐的社会视角,为我们展现了社会变迁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本文从贾樟柯的故乡情结以及贾樟柯的电影纪实美学这两个方面论述,浅析贾樟柯电影中的叙事美学。  相似文献   

3.
陈敏菁 《新闻世界》2014,(7):298-299
尼克·库尔德里的新著《媒介·社会·世界: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体实践》对当今数字媒介背景下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解析。该书通过分析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学术理论,深刻解析了"数字化民主"的发展前景,同时也丰富了"媒介力量"的学术理论。本文从数字媒体和社会理论、网络社会与政治、媒介文化以及媒介道德等方面予以重点解读。  相似文献   

4.
尼克·库尔德里的新著《媒介·社会·世界: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体实践》对当今数字媒介背景下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解析。该书通过分析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学术理论,深刻解析了数字化民主的发展前景,同时也丰富了媒介力量的学术理论。本文从数字媒体和社会理论、网络社会与政治、媒介文化以及媒介道德等方面予以重点解读。  相似文献   

5.
廖磊 《传媒》2017,(12)
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媒体不断发展,其媒介形态也不断更新.从微博到微信,再到新闻客户端等都成为推动传媒业发展,实现传媒转型的重要工具.但是,在当前的新媒体研究中,学者们大多数以应用型研究为导向,关注新媒体的形态变迁、新媒体的传播特征和规律,以及新媒体对人与社会的影响等现实性问题,这导致对新媒体本身的研究不足.如何认识新媒体,如何定义新媒体至今众说纷纭.如一些学者认为新媒体是一个历史性概念,对其认识无论在内涵上还是外延上都需要不断扩展,加入新的媒体形态,如微博是新媒体,微信、新闻客户端也是新媒体,而今的VR也是新媒体.另一些学者则从新媒体的本质特征如交互性、数字化等方面来理解新媒体,认为新媒体之所以"新"是因为具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一些特征.还有学者从程度上理解新媒体,如新媒体使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面大大扩宽等类似的认识.当然,还有人从新媒体自身的逻辑出发,认为新媒体之所以"新"是因为以互联网为开端的新媒体具有传统媒体发展不具备的新逻辑.由此可见,当前对新媒体的认识多种多样,但是缺少理论建构,更缺少基于新媒体自身而形成的一系列运营模式.理论上难以理顺新媒体,就难以建构新媒体的理论框架和逻辑结构,也就更容易进入误区,影响新媒体实践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具有丰富业界经验和理论素养的暨南大学谭天教授从传媒经济学的角度切入,针对新媒体本身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媒介平台论:新兴媒体的组织形态研究》一书.  相似文献   

6.
贾樟柯电影《江湖儿女》将叙事的焦点聚焦于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遭遇的道德危机与伦理失序,影片借助主人公巧巧与郭斌的爱情故事糅合了多段相对独立的叙事内容,这种叙事形式一方面突出了女性角色巧巧的成长,另一方面也隐隐传达了作者对中国发展状况与时代的思考。本文借助对贾樟柯电影《江湖儿女》的人物形象分析,思考了"新女性"形象在影视传播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人们创造了传媒 ,驾驭着传媒 ;同时 ,传媒正在重新改造世界 ,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明和使用传媒的人 ,正在被传媒所左右。随着大众传播媒介朝着全球化、数字化、商业化迈进 ,生活在媒介世界和信息海洋的人们 ,如何乘风破浪 ,到达彼岸 ,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8.
杨季钢 《新闻世界》2013,(5):281-282
本文以电影《楚门的世界》为例,探讨媒介构建的拟态环境以及在此环境下人们扮演的媒介角色,指出在当今社会正确发挥媒介功能以及受众媒介素养提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马昊莹 《新闻世界》2010,(9):149-150
我国目前处在阶层分化的转型时期,弱势群体的话语权受到广泛的关注。贾樟柯运用电影这个特殊的传播媒介,赋予影片中的角色一定的话语权。作为掌握媒介资源的精英群体,更应怀有人文主义情怀,来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表达空间和表达途径。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80年代初国人对电影艺术表现出的热烈与兴奋是出于久旱逢雨的心理,对电影事业的复苏的满足,那么,今天中国电影遭到的冷漠,已经是较高层次的电影美学与民族审美心理契合问题上发生的现象了。新时期以来,经历了十多年的探索与发展,中国电影虽在美学思想、艺术观念、编、导、摄、演以及作品的主题、题材的拓展等诸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些作品也得到了国际间的认可,但还是陷入了不景气的窘境。这其中当然有诸如电视艺术的冲击,管理体制的束缚等种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而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电影还没有形成适合于本民族审美要求,带有鲜明特性的美学品质。电影艺术创作的实践提出了许多亟待回答的理论问题。如:中国电影应有什么样走向?如何确立自己的美学品质?如何处理民族化与国际化的关系,现代意识与民族传统的关系,普及与提高的关系,艺术水平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以及电影与电视等其他姊妹艺术的关系等等问题。今天的中国电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地需要理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11.
辗转九年,贾樟柯的电影重返内陆荧屏,与前一部上映的影片《三峡好人》相比,《山河故人》在时间、空间以及人物的处理上有着明显的不同,但对故乡情的追忆以及人物环境的记录上,却延续了导演一贯的美学风格。《山河故人》将个体生命经验悄无声息地融入时代长河,历经岁月洗礼后,又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  相似文献   

12.
电影地理学是在媒介地理学的基础上细化讨论人、电影与地理的关系,从电影中提供的世界景观认识国家、民族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地理环境对电影的制作、内容、发行、观众等方面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从电影地理学的角度,以电影《无间道》为例,就地理环境对中国电影传播的影响进行一些初浅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孙韵 《东南传播》2010,(7):117-118
《世界》是贾樟柯电影历程中的转折之作。一方面,《世界》的公映和叙事空间的转变,使贾樟柯的电影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世界》中一如既往地探讨小城镇青年的精神迷失,又使其继承了贾樟柯此前的精神资源,从而以承上启下的姿态联系着贾樟柯的电影创作。  相似文献   

14.
张利 《东南传播》2011,(10):100-101
本文摘取电影《三峡好人》中的几个较具典型的空间进行分析,揭示贾樟柯电影空间意象后现代深刻涵义,指出贾樟柯电影《三峡好人》中空间呈现是时代的影像纪录和现实生活的真实摹写,表达了导演对社会民生的深刻洞察和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15.
张晶 《新闻世界》2012,(4):216-217
当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建立一个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和谐社会已成为共识。本文基于媒介环境学平衡观的视角来观照我国新闻媒介平衡传播的相关研究。媒介环境学充满人文关怀,其研究目的在于创造平衡和谐的媒介环境,帮助人们实现心理的平衡,促进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平衡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美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它与哲学有着很深的渊源,从古希腊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提出“美本身”这一要领到鲍姆嘉登对美学内涵的界定,再到康德的“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形式”及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等命题的提出,美学始终处于认识论的范畴,具有较浓厚的理论色彩与纯思辨色彩。直到20世纪初期,存在论才开始被引入美学研究领域,并于大半个世纪以后再度勃兴,逐步进入主流美学思潮。西方现代美学由此实现了由哲学美学到人生美学的转向。著名美学家曾繁仁先生的美学探索也经历了一个由认识论到存在论的过程。他新近结集出版的《…  相似文献   

17.
美学的存在与发展是以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为基础的,而从传统艺术理论到中国当代美学,其转换过程中必然打上中国改革开放20年的历史烙印。这一历史烙印使中国文化精神的发展正面临着传统与现代、个体与整体的基本矛盾,这“两大基本矛盾”也正是当代美学研究的  相似文献   

18.
张宁 《新闻界》2020,(4):94-94
我国对于外国新闻史的研究,历来习惯于重点关注置于盎格鲁-萨克逊文化传统的英、美等国,对于西班牙这个曾经在欧洲乃至世界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国家的新闻传播史,相关研究却非常缺乏。北京外国语大学学者何晓静所著的《西班牙新闻传播史》(人民日报出版社2019年11月)一书,将西班牙历史与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紧紧勾连,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西班牙新闻业发展的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19.
贾婉婧 《新闻与写作》2021,(1):F0003-F0003
与其他传播手段相比,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与直观表达手法往往更加引人入胜。通俗的"电影"是指以特定的拍摄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和音响为外在传播媒介,在固定的时空里创造荧屏角色,从而再现或者反映当代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而当代对广泛的"文化"的界定是一个社会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有关物质、精神、情感等方面的显著特点所构成的综合性整体.  相似文献   

20.
贾樟柯电影的纪实风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樟柯作为我国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主要作品有<小山回家>、<小武>、<站台>、<任逍遥>、<世界>、<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等.他的电影保持着纪实风格,关注社会最普通的人群,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叙述生活,以浪漫主义的情怀升华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