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姚昀菁  王瑾 《中国教师》2008,(21):60-61
<正>"衣裳"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很常用的词,但我们读到《诗·邶风·绿衣》中的"绿兮衣兮,绿衣黄裳"时,却发现古代可以把"衣裳"拆开来说,难道古时候"衣"和"裳"说的不是同一种东西吗?事实确实如此,古代的衣服主要包括上衣和下衣。上衣称"衣",下衣称"裳"。上衣下裳,是我国最早服饰制  相似文献   

2.
“裳”字在《汉语大字典》(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Z].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8.3095.)中的注音只有一种,那就是“cháng”,我们先看一下《汉语大字典》对“裳”的阐释。“裳”:《说文》“常,下裙也。从中,尚声。裳,常或从衣。”chág《广韵》市羊切,平阳禅。阳部。(1)古称下身的衣服。《诗·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裳。”毛传:“上日衣,下日裳。”……(2)衣服。《水经注·江水》:“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中,“衣裳”泛指衣服,“裳”读 shang,轻声。古汉语中情况则较复杂:“衣”指上衣兼作泛称,“裳”指下衣,读 cháng。衣,上衣的统称。如《诗经·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后一句即“绿上衣黄下衣”,上衣与下裳区别是很明显的。有时  相似文献   

4.
园有桃,其实之殽。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园有棘,其实之食。心之忧矣,聊以行国。不知我者,谓我士也罔极。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相似文献   

5.
<正>苕紫葳科凌霄属"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小雅·苕之华》古代称凌霄花为"苕",每年农历五月至秋末,一簇簇橙红色的小喇  相似文献   

6.
上次我们赏析了《诗经》里的作品《芣苢》,今天再跟大家一同赏析一篇《诗经》里的作品,那就是“王风”里的《君子于役》。诗分两章,每章八句,请阅读——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 不知其期。不日不月。曷至哉? 曷其有佸? 鸡棲于埘。鸡棲于桀, 日之夕矣, 日之夕矣, 羊牛下来。羊牛下栝。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 如之何勿思! 苟无饥渴。这是一首妇女思夫的民歌。她的丈夫在外服役  相似文献   

7.
一 诗歌中,落花无疑是一个起源极早意象.在<诗经>中,生命如花,"有女同车,颜如舜华";生命亦衰如花,"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  相似文献   

8.
原文阅读范增论苏轼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病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①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②。”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③时也。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④。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  相似文献   

9.
一部中国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经”的发展史。“经”奠定了中国人的文化基础,造就了中国人的民族气质与文化个性,承载并涵养着民族精神。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矣子罕》)“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得其心,斯得民”“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孟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庄子·秋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楚辞·离骚》)“风萧萧兮易水寒…  相似文献   

10.
七、分号应改为句号的:2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相似文献   

11.
关于《邶风.绿衣》的题旨几千年来争论不一。《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卫庄姜因"妾上僭"而伤己失位的作品;郑玄则改"绿"为"褖"以附会《毛诗序》。上博楚简《诗论》的出土证明了郑玄改字之误。结合上博楚简《诗论》的评论可知,《邶风.绿衣》应是一首丈夫思念亡妻的作品,它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诗经·唐风·鸨羽》,按《毛传》《郑笺》《诗集传》的传统解说,则属于怨战诗。近代研究《诗经》者,大都认为《鸨羽》是怨徭役之诗,或笼统称之为怨徭役、兵役之诗。考察《诗经》中有关战争的诗和晋国史实,《鸨羽》应为怨战诗。先看原诗: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鹽,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肃肃鸨翼,集于苞棘。王事靡鹽,不能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相似文献   

13.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丢失)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摇摇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者,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忧指忘心者诫》节选![战国]@孟子  相似文献   

14.
哲理诗的主要特征是形象地写景、抒情,且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优秀的哲理诗由于反映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真谛的探索,以及对社会理想的向往,因而赢得了人们的喜爱。中国古代哲理诗,源远流长。哲理诗的观念,近代以来开始产生,但以诗谈哲理的现象,先秦时代便已出现。《诗经》暂且不提,只要看一看屈原的作品,就会发现。如“何方园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离骚》)“心不同兮媒劳,思不甚兮轻绝?”(《湘若》)等便是借事阐理明志,深含哲理的诗句。文随业变。随着时代发展,人们思辨能力的不断增强,深富哲理的诗体,亦日趋繁盛…  相似文献   

15.
《论语》“绘事后素”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绘事后素”辨赵代根《论语·八佾》第八章: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何谓“绘事后素”?在今人的一些《论语》注译本中,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诗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生命意志的冲动。《诗大序》载:“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宋代大诗人陆游在《澹斋居士诗序》中说:“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不然,无诗矣”。前人的诸多论述都说明了诗与诗人情感心志密切相关,这为我们读者解读和欣赏古诗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启示:不妨先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其心,解其志,而后吟其诗,悟其情。即在欣赏之前,先了解和理解诗的作者——诗人。首先诗是人作为社会之人…  相似文献   

17.
诗家之幸     
正李白,诗中谪仙也。观其作品,则盛于游历天下与南游流放之时。中华大地,诗文璀璨也。观其佳作,自舜帝《卿云歌》及先秦《击壤歌》以来,则盛于国家大幸后之不幸,诗家不幸后之大幸。唯国家之幸,成诗家之气象。"卿云烂兮,纠缦缦兮。"生于三皇之大治。观夫魏晋,动荡流离,朝合夕散,士人几尽求隐逸于山水,颓矣颓矣。虽有渊明康乐之佳咏,终浸玄理,无大雅之怀。更无谓艳体宫词。至于大唐,世人鲜知初唐文坛第一花太宗皇帝,其亦赋帝京,亦望终南,亦  相似文献   

18.
“吴中四杰”之一的初唐诗人张若虚,仅存诗二首(收在《全唐诗》中),但他却因一首咏月诗《春江花月夜》而流芳千古。闻一多先生盛赞此诗“以孤篇压倒全唐”,是“诗中的诗,高峰上的高峰”。自古以来,中国诗人对“明月”之咏叹一直婉啭于神州大地,从《诗经》中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183;陈风&#183;月出》),  相似文献   

19.
我国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引起后人颇有争议的小诗——《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人运用概括化的手法。通过虚实、明暗、动静、层次的映衬抒写出广衰千里的江南春天的迷人景色。诗的章句、立意本不难理解,但后人却争执不休。先是对诗的前两句,明代杨升庵首先发难:“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干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相似文献   

20.
释“兮”及《九歌》句结构的分析廖序东一《文心雕龙·章句》:“又诗人以‘兮’字入于句限;楚辞用之,字出句外。寻‘兮’字成句,乃语助余声。舜咏南风,用之久矣,而魏武弗好,岂不以无益文义那?”这几句话概括出了“兮”字的性质、作用、使用方式以及使用的历史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