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基于人工智能形式的现象化传播应用,深度伪造的社会伤害潜能凸显,表现为攻击性损害、真相衰败、治理失范、信任风险加剧等问题。但对于深度伪造也不能陷入简单而机械的二元论,完整地把握深度伪造之“作假”的传播自由及其限度,系统地检视基本的治理路径及其引发的争议,探讨面向未来的社会建构命题,是深度伪造传播向善实践的重要现实命题。  相似文献   

2.
张多 《青年记者》2023,(23):41-45
深度伪造作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兴合成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已得到广泛运用。基于对深度伪造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成因以及对新闻业真实性影响的全面考察,本研究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提出了中国语境下深度伪造的治理路径。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加强“自媒体”深度伪造内容的创作和发布的管理、增强人机协同下的事实核查机制、促进网民的事实核查参与,以及开展公民媒介素养教育。本文旨在警醒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异化可能带来的风险,为化解和应对技术风险与挑战、引导技术向善提供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3.
罗昕  周源 《青年记者》2023,(23):84-87
社交媒体的流行与网络数字图像的大幅增长推动了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基于生成式对抗网络(GAN)的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在文本生成、面部交互、语音模拟和身体操控方面有着强大功能。然而,深度伪造技术也隐囿着个人权益侵犯、社会生态污染和国家安全威胁等传播风险。在推动深度伪造技术向善的命题中,需要个人、平台、社会与国家等多主体展开不同层次的价值引导实践,通过多方协同参与治理,努力破解“技术利维坦”难题。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21,(1):64-74
"深度伪造"违法信息的法律风险在于人工智能算法的深度学习和信息伪造双层次技术结合导致违法信息的算法传播。基于282份网络违法信息传播的裁判文书反映的结果和相关司法解释的分析,可知司法实践中已普遍将传播数量作为入罪标准。随着算法推荐、算法歧视、网络爬虫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深度伪造"违法信息算法传播入罪存在诸多司法适用困境。具体而言:单纯"深度伪造"违法信息传播数量并不具有刑法法益侵害性;"深度伪造"传播数量易达至入罪标准,降低入罪门槛;现有技术无法剔除异常传播的数量,计量认定过于宽泛化。为解决"深度伪造"违法信息事实认定方面的司法困扰,本文在规范体系下提出算法传播入罪风险的破解路径。主要包括:"深度伪造"违法信息算法传播行为应具有刑法法益侵害的现实性;"深度伪造"违法信息算法传播数量关联结果与现实危害后果应具有等价性;"深度伪造"违法信息算法传播计量事实的认定应符合相对确凿性,适用优势证据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5.
俄乌冲突是深度伪造首次被全面运用于战争场景中,两条对俄乌双方最高领导人的深度伪造视频是标志性案例。分析发现,两条视频制造认知的罗生门效应特征显著,在发布时间点和主题上具有明显针对性,内容上相互博弈;在Twitter平台上,两条深度伪造引发了网民“真与假”的认知困惑并带来不同情绪,进而影响了网民对后续相关内容的判断;两条深度伪造视频得到较大范围的海外机构媒体关注,并表达了对深度伪造的忧虑与警惕。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数字罗生门的含义,并提出了从信任角度予以探讨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吴静 《传媒》2023,(3):51-54
作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兴合成媒体技术,“深度伪造”在传媒领域的发展势如破竹。通过对国内外近年来传媒业界一线的实践梳理,可以发现该技术的合理运用可助力影视业超越时空限制,拓宽无限想象,助推新闻业增效内容生产,激发报道创新,激活广告业匠心创意,升级用户体验。但其滥用也带来诸多异化风险,导致新闻真实的消解、传播秩序的失范和舆论引导的失灵。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要始终坚持科技以人为本的思想,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网络治理体系以规避技术异化带来的重大风险,推进“深度伪造”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研发及合法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7.
“深度伪造”概念及起源“深度伪造”一词由英文单词“deepfake”翻译而来,该词起源于2017年12月,一个匿名用户在Reddit上自称“deepfake”,借助深度学习算法将色情内容中的演员用斯嘉丽·约翰逊、盖尔·加朵等名人进行了替换。随后在其他网络平台上快速涌现了一大批模仿者,目前有数以万计的deepfake视频在网络世界流传。“深度伪造”是一种人工合成逼真图像的技术。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这开启了新型媒介制度实践的进程。论文认为,新型主流媒体应把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和媒介深度融合落实到“人”的要素上,这是由中国传媒生态的三重逻辑决定的。新型媒介制度实践作为一种“体系”实践,首先是包含了受众和用户主体的实践;作为制度性公共产品,与执政理念相互契合,互为表里,“人民至上”是其核心;媒介深度融合之“深”与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之“全”正是新型媒介制度实践的两个维度,其交叉点正是社会行动者的传播公共性建构。全民主体、全民参与、全民分享、全民认同,这些构成新型媒介制度实践的“质的规定性”内涵。将“人”放在传播的首位,是向真正的传播本体的回归,这是新型主流媒体发挥社会治理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杨礼婧 《兰台世界》2023,(5):104-106
深度学习是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之一。文章调查音视频档案的智能化归档现状与深度学习技术在档案归档中的应用现状,总结人工智能背景下音视频档案数据信息的识别、筛选、有用信息提取、内容摘要自动生成告示方面面临的挑战,为深度学习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拜读贵刊2005年第9期夏雨禾先生的《透过“疫苗事件”看新闻报道的风险性》一文后,笔者觉得该文有夸大“疫苗事件”报道风险性之嫌。所谓“报道的风险性”,属于报道真实性的范畴。就“疫苗”报道个案而言,报道的风险性就是整个事件报道过程中,把疫苗作为“假疫苗”、“问题疫苗”、“夺命疫苗”报道而可能产生的不良传播效果。考察整个“疫苗事件”的报道过程,把新闻报道的风险性归结为新闻时效性俘虏客观性;媒介公正立场的缺失;(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急功近利、妄加猜测、不负责任报道行为;解决问题缺乏科学.对新闻事实过早的“盖棺定论”而使新闻报道缺乏深度等原因,都有失公允和简单,值得深入探讨。从新闻采访写作规律和认知规律看,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不仅涉及新闻事实与新闻真实的关系,还关系到如何把握新闻报道的过程和新闻的社会传播效果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1.
曹洵  张瑶 《新闻知识》2023,(7):25-35+94
不同社会群体基于各自利益围绕风险进行的争论行为,影响了公众的风险诉求偏向,对风险受害者的利益保护产生长远效应。本研究基于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探究“996”舆情事件中相关风险主体的多元互动机制如何作用于风险的社会放大,并关注劳工为规避风险所做的努力。研究发现,身心健康受损、失业、风险与收益分配不公构成了“996”风险的主要内涵。基于企业的资本增值逻辑与劳工权利意识的觉醒,企业合理化加班与劳工和普通网民对“996”风险的揭露与解蔽,构成了“996”风险放大的基础互动机制,持续博弈并逐渐放大公众的风险感知;风险传播中介平台凭借技术优势纠偏模糊信息,造成了舆论的激化及公众风险感知的进一步放大;而风险管理机构作为企业、劳工与公众间的调停者,其主导的劳资矛盾调解机制使得“996”风险的社会放大呈现动态波动的态势,并引发了污名化等次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AI技术的高速发展正带给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业巨大影响,自2022年年底以来,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高效强大的模仿创作能力刷新了人们对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和参与深度的认识。文章旨在分析AI绘图技术为新闻业带来的机遇、风险与应对策略。【方法】通过梳理AI绘图技术的运行原理和特征,从“虚拟在场”和“深度伪造”两个不同视角考察AI绘图技术对新闻业的影响,并从技术革命、媒介伦理、传媒政治经济学等理论角度分析其中的风险和问题。【结果】根据AI绘图技术的逻辑特点,提出AI绘图技术在新闻业中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并对其中的风险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方案。【结论】应当加强政策引导推动AIGC技术的生产力转化,同时通过完善法律制度和治理手段规范AIGC技术的开发使用行为,从而规避和解决其可能引发的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13.
种筱娜  赵茹 《新闻战线》2023,(23):81-83
作为举办地主流媒体,珠海传媒集团发挥东道主优势,将媒体深度融合的最新成果应用到航展报道中,创新叙事方式,建立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连接;创新呈现方式,灵活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创新沉浸体验,实现场景传播中的多维交互,以更快、更新、更深的融合报道,实现主流价值的“破圈”传播。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21,(6):65-76
人工智能"深度合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带来的新科技浪潮,引发了学者们对技术介入下传播生态变革的深刻讨论。但其负面形象"深度伪造"的广泛传播,不利于公众对"深度合成"技术的正确认知,以及该技术的未来发展。本文在分析其纯数学技术特征,从科技哲学角度梳理其超真实仿真技术逻辑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阐释了"深度合成"技术给传播生态带来的巨大变革。"深度合成"技术将人们带进虚拟化生存时代。它加深了算法对新闻生产与传播的参与程度,进一步解放了新闻业者的繁重体力劳动,让更加深刻的新闻选题和更加生动的新闻传播成为可能。在更广泛的传播领域,"深度合成"技术促进了不在场传播细节的进一步还原,虚拟传播场景更具真实感的构建,实现了传播主体由实在个体向非实在个体的拓展。而面对"深度合成"技术潜在的风险,超真实仿真对真与假边界的模糊,以及人们对以往判别真伪方式失灵的恐慌等负面影响,本文从技术内部和社会外部视角提出了几个可能的风险的应对之策。本文认为,通过多方合作共同应对的治理方式,以及通过技术应用场景的合理安排,"深度合成"技术将发挥最大程度的善用。  相似文献   

15.
“赛博文化”与人类的孤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文化是“器用”与“道统”的结合,传播手段一定会“内置”为文化要素;网络文化所建立起来的虚拟世界使人类距离“物本”越来越远,因此产生了两种“主体间性”感性孤独将带来感受能力的蜕化,破坏主体的完整存在,影响人的自然质量;网络也会影响人的社会质量,信息崇拜破坏有意义的相对封闭状态,使人类文化失去理性孤独,“速度”将高于“深度”,成为社会智慧主流,包装的文化快餐将更进一步地排挤精致的文化大餐。“文化轴心时代”的学术大师与艺术大师在未来社会很难产生。  相似文献   

16.
旭雅 《出版参考》2010,(15):17-17
7月21日,人民出版社举办了“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特色服务功能推荐会”分论坛。“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以人民出版社网站为传播平台,于今年7月1日党的生日前夕正式上线运行。整个项目计划用三至五年时间,将建党近90年来主要的思想理论类图书、报刊文章、音视频、图片等进行数字化并上网传播。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媒科技》2006,(4):54-54
2006年4月16日上午,“第六届全国因特网与音视频广播发展研讨会”(National Webcast Conference 2006)在厦门开幕。“第六届全国因特网与音视频广播发展研讨会”(NWC2006)以“整合资源,共谋发展”为主题,围绕业内人士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18.
丁娜 《传媒》2023,(16):78-80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节令智慧,也是中国人的心灵密码。茅台酒的酿造以“道法自然”哲学为领,深度契合中华传统文化的“时间美学”。茅台充分运用二十四节气的物候框架、文化叙事,从产品打造、市场营销等全链条运营将其内涵与茅台品牌传播深度契合,创新了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高度凝炼了品牌的文化力,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独特美学高度与文化厚度的品牌传播之路。  相似文献   

19.
巩晗  林渊 《新闻战线》2023,(4):71-73
直播连麦是一种多方连线、实时音视频互动的网络直播技术应用。人民日报新媒体在北京冬奥会连麦报道中,通过“直播连麦+新闻”模式构建了去中心化的语境,在脚本预设、话题流动、全程报道、重点突出等环节,让新闻生产与传播进入沉浸式的社交场景之中。直播连麦在未来热点事件、重大报道中有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李晓鹏  范静涵 《中国记者》2023,(10):101-107
<正>本文认为,当下媒介深度融合、技术形态迭代升级的同时也发生传播范式的融合:新闻传播从原有传统媒体时代偏重理性传播朝着情感传播方向深度融合发展。情感作为新闻传播中的重要因素,旨在创新报道,与受众“重建连接”,形成情感共鸣的互信亲密关系。“用户意识”成为一条主线,以期建立人际联系。媒体与用户之间的连接,是媒体与人之间的“连接”,情感传播发挥关键性作用,这是融媒体深度发展道路中极为重要的问题,也是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指引。本文提出,融媒体传播注重情感传播,但并非与理性传播相对立,而是在媒介技术进步的支持下,形成共存互补的共融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