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合流传于南美拉祜族民间的口承文化和相关史料,对其迁徙历史进行考辨,可以获知:如今临翔区政府所在地之"勐缅密缅"为其所开辟,其先民在此地曾处于以农耕为主的发展兴盛时期。在经历具体路线为:"今楚雄州——今大理州洱海地区——今临沧市临翔区即"牡缅密缅"——今临沧市双江县、思茅市澜沧县等地——部分迁徙至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由北至南的迁徙后,南美拉祜族先民方开始出现分支和衰退的情形。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吉尔伽美什史诗》的内容,并结合《吉尔伽美什史诗》的形成,探讨《吉尔伽美什史诗》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历史的关系.《吉尔伽美什史诗》并不是不反映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历史,只是它反映的不是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历史,而是美索不达米亚历史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3.
《霍小玉传》是唐传奇中的优秀代表作,一直以来都广受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而目前的研究重点多在其文本结构和人物形象等方面,对于其在不同时期的流传与接受情况以及文献著录情况等却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对于其文学经典的建构过程方面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欲全面充分地认识《霍小玉传》的文学价值,需要从文献稽索和文本解读的方法梳理出《霍小玉传》从唐代诞生之初到明清时期的经典化历程,从而还原《霍小玉传》在古代不同时期的流传和接受特色。  相似文献   

4.
以南美拉祜族自治乡为典型,追溯本土拉祜族社会发展历史,结合国家级贫困乡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剖析其发展滞后的原因,寻求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新途径,促进云南边疆、山区、贫困民族自治乡的扶贫开发。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云南边疆"直过区",佤族、布朗族、德昂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历史与自然等原因,"直过区"和边地少数民族发展经济的基础十分薄弱,贫困落后问题还很突出。要与发达地区同步奔小康谈何容易。但回顾上世纪50年代上述少数民族地区成功实现"直过"腾飞的经验来分析,国家继续实行特殊的民族优惠政策,可以再创第二次"跨越式"辉煌而缩小差距实现同步奔小康的。  相似文献   

6.
从民运会看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作为反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最高形式 ,对少数民族体育事业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通过对建国以来历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综合分析 ,籍以论证其所特有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7.
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许雪姬的《他乡的经验:日治时期台湾人的海外活动口述访谈》,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也是对历史的评价.其深层意涵在于透过反省历史的本质,揭示了日治时期特别是抗战阶段,台湾人如何通过逃离殖民地而建构抵抗的政治叙事文本.日治时期台湾人的他乡经验与整个民族的抗战史息息相关.考察许雪姬《他乡的经验》文本,既能让今人不忘历史并对现实产生诸多反思,又能让读者辨识口述访谈带来的另一种历史的景深.  相似文献   

8.
蒙古族史诗《江格尔》中有众多意象,诸如英雄意象、女性意象、魔鬼意象、智者意象、精灵意象等。运用荣格的原始意象理论,从接受者的心理角度去分析这些原始意象正好反映了蒙古族祖先的心理历程的碎片,它们再也不是个人的,而是民族的。这就是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如此吸引人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9.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讲述的是古希腊时期的一次重要的战争以及那次战争之后英雄返乡的故事,两个故事是紧密相连的时间关系。然而,细读文本之后,我们会发现两部史诗在历史时间上存在断裂感,但作者却通过文学艺术手法实现了二者的融合。本文旨在通过细读文本分析二者之间的断层,并探讨作者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使二者断裂的时间感得到整合。  相似文献   

10.
满族是我国56个兄弟民族之一,世居白山、松水地域。溯源可追踪上古肃慎,中古的勿吉、靺鞨,近祖为女真,它是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民族,满族的神话更是神话中的瑰宝。满族神话中尤为重要的就是萨满创世神话,其中《天宫大战》被誉为重中之重。本文将采用结构主义和原型批评的方法对其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1.
《赛德克·巴莱》是导演魏德圣反映日据时期台湾地区少数民族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一部电影。在影片中,导演通过描写赛德克人身份的自我意识构建、部分台湾地区少数民族身份认同危机,展示出导演自我矛盾的错误观点。对《赛德克·巴莱》这样的本土电影而言,若想要承担自己应有的历史使命,就不能停留在自身撕扯和矛盾的历史想象中,而是应该追本溯源重新回到历史场域中寻找与祖国大陆的血脉关系,将民族的命运与中华文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2.
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生涯紧密相伴的,就是“帕夫雷什中学”。帕夫雷什中学的教育管理目标、劳动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加强育人环境建设,注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是其教育管理与实践成功的保证。苏霍姆林斯基把这所普通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提升为全世界教育科学艺术的先进水平实践与经验,这对我国深化农村学校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耶律楚材诗歌研究的欠缺,从楚材的历史定位入手,进而全面考察其诗学观、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最终揭示其诗歌的特质所在。耶律楚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有着特殊经历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他的诗学观主要表现为:重视诗歌的社会功能,提倡形式与内容并重,不拘门限、多元继承。诗歌反映出三教融合的思想以及民族观和战争观。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自然灵活的诗歌语言,高洁素朴的意象群落和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耶律楚材生活在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作为汉化很深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他的思想呈现出一种糅合状态,反映在诗歌里,就表现出了多元并存、多元交融的独特性质。其诗歌的特点对元代文坛的多元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鄂温克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她保留了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宗教信仰和生态意识。这些在作家乌热尔图的小说中都得到了具体而生动的体现,他通过富有特色的文本建构,将鄂温克族的民族精神、萨满教信仰和生态意识等都加以深刻的诠释。透过文本又体现出作家作为森林民族之子对本民族强烈的热爱,对民族遭受现代化冲击的焦虑和对民族生存走向的深刻思考。这正是鄂温克民族文学的主题和“族性”所在。  相似文献   

15.
周大新的《第二十幕》从历史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上,反映出中国民族织业百年的发展史;作品通过对盛云纬、栗丽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反映了中国女性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受教育规律的影响,又受民族发展规律的影响。在多民族或多元文化的国家里,少数民族教育总是在少数民族与主体民族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中存在和发展。少数民族能保持或在多大程度上保持其民族教育的特色,主要取决于少数民族自身的各种因素及其文化教育的特点。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民族文化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谚语是存在于各种语言中的、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意味深长的艺术语句。它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富有极其长久而旺盛的生命力。谚语大都反映了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人民大众的社会生活实践经验,显示了其杰出的智慧和才华,蕴涵着各民族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西游记》通过各种英译作品在英美世界流传。文章阐述了《西游记》在英美世界的百年流传史,分析了《西游记》在英美世界的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和译介效果及传播,并从多模态视角探讨了《西游记》在英美世界的非文本变形和传播,如《西游记》在英美世界的影视加工、动漫接受、舞台效果以及网络传播,以期系统化地研究《西游记》在英美世界的流变以及传播动态,创新多模态传播路径,更好地推动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9.
《荷马史诗》是西方文学和文化的源头,反映了公元前20世纪希腊的社会生活;《格萨尔王》是藏族文学和文化的巅峰之作,反映了部落联盟时期藏族人民古老而丰富的社会生活。两部史诗均成功地塑造了诸多英雄人物,如阿基琉斯、奥德修斯、赫克托尔、格萨尔王等,这些不朽的形象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认识,本文将对《格萨尔王》和《荷马史诗》中英雄人物形象的刻画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初探东西方两个古老民族间的文化认知差异。  相似文献   

20.
颜炼军 《江汉学术》2022,41(2):81-90
1940年代末到1950年代,秉持新的民族观念、政治理想和国家设计思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广大少数民族地区持续展开了大量的、多层次的工作.这堪称共和国建设和改造工程的重要部分,其过程或结果,或隐或显地呈现在了当时产生广泛影响的文学作品里.玛拉沁夫的《科尔沁草原的人们》、白桦的《山间铃响马帮来》、高缨的《达吉和她的父亲》这三部短篇小说,堪称此中典型.三部小说密切配合时政,分别涉及南北方少数民族在共和国发生的重要历史转折,以"喜闻乐见"的故事产生了持续的社会反响.它们特殊的话语构成、审美结构,与国家意志、政治话语和社会主义文化之间,实现了有效互动,进而成为共和国形象建构的特殊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