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女子铅球优秀运动员投掷技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国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3名女子铅球优秀运动员的整个滑步和最后用力技术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巩立姣滑步距离过小、用时过多,但整个加速节奏较好;李玲过渡时间过短,超越器械的效果不好,最后用力的幅度小、距离短,整个用力节奏不好;李梅菊滑步阶段身体重心上下起伏的程度小,加速节奏比较好,不足的是最后用力的时间偏长.  相似文献   

2.
采用两台JVC3000高速摄像机对中国女子链球优秀运动员张文秀的技术动作进行三维摄影测量,获得较为全面的人体运动学数据;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筛选和相关分析,发现该运动员在旋转时间、轨迹和速度等技术参数方面存在着一些制约成绩提高的问题,诸如双支撑时间短于单支撑时间、各圈(尤其第1圈)的轨迹倾角偏大、加速过程太短、单支撑阶段过于强调加速及双支撑阶段旋转过快、持续加速能力不强等.建议采取诸如提高双支撑阶段的加速用力、合理降低各圈的轨迹倾角、注意摆动脚的"晚提早落"、第1圈的加速不宜过急及注意调整该圈的单支撑动作等技术改进措施,以提高持续加速能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追踪分析了我国四名优秀链球运动员的技术特点,认为我国链球运动员要提高成绩,应做到:①合理分配每圈双、单支撑阶段链球运行角度,逐圈在双支撑阶段递减,单支撑阶段递增;②在每圈的旋转中尽力加大双支撑阶段,使球获得较大的加速过程,提高整个转速;③加大后阶段用力幅度。  相似文献   

4.
在旋转掷铁饼技术中,两个双支撑动作阶段,是给“器械──人体”加速的最有利阶段,这就是“起转”和“最后用力”的两个阶段。起转阶段(躯干),在双腿支撑的基础上,通过腰部的拧转发力给器械以必要的预先速度,使“人体──器械”体系通过这一技术环节获得足够的旋转动量。平衡、快速和上下协同的动作,是这一环节技术质量的完美体现。后一个双支撑,是在“人体──器械”系统已有预先速度的基础上,最后快速用力的过程,也是决定器械出手速度的关键阶段。超越器械的幅度、左侧支撑的牢固及迅速充分地爆发用力,是这一环节技术质量的衡…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5名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使用近景动态三维录像分析系统分析运动员的投掷技术,结果表明,第四圈双支撑阶段加速能力较强,但在第四圈单支撑阶段速度损失过大;链球旋转速度增量与各圈轨迹中双支撑与单支撑的比值有关,增大链球各圈轨迹中双支撑与单支撑的比值有助于链球旋转速度增量的提高;加大投掷动作的动作幅度,增大各圈旋转中运动员的各运动环节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对链球旋转速度增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全国田径锦标赛女子链球比赛前8名运动员进行动态立体拍摄,并运用爱捷运动录像测量分析系统对录像进行分析和数字化处理。研究结果表明:掷链球最后用力技术由单支撑最后用力阶段和双支撑最后用力阶段两部分构成;单支撑最后用力阶段开始时机应在链球摆过最后一圈高点处于方位角200°~230°范围内;我国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单支撑最后用力阶段肩髋轴间夹角较小,链球与肩轴的夹角较大,链球加速距离缩短,导致链球速度降低。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通过对黄东祎技术动作最后用力环节的运动学分析,得出其动作的优化途径,为今后训练突破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研究方法:使用三维红外运动捕捉系统,对采集成功(无犯规)的3次技术动作进行解析,并使用Visual3D软件计算出受试者的运动学相关参数。研究结果:黄东祎与国内外男子优秀铁饼运动员相比,其投掷铁饼最后用力阶段铁饼的运动距离均显示较短;在单支撑阶段及双支撑阶段,黄东祎投掷动作的铁饼运行距离都小于国内外优秀运动员。研究结论:黄东祎投掷铁饼第二圈旋转动作中,下肢用力顺序基本符合训练要求,手臂与躯干的扭紧程度尚可;存在整体动作幅度较小,躯干扭紧程度不够,右髋关节活动度较左髋关节小。建议在今后的训练中应加强黄东祎在第二圈旋转动作中髋横轴旋转能力;同时注重加强右髋关节用力的积极性,从而优化双支撑阶段的身体扭转,增加动作的幅度。  相似文献   

8.
从总体上看,我国运动员的旋转时间和加速节奏符合现代链球技术要求。三圈组总时间1.84秒,其中第一圈0.76秒,以后各圈按33.33%和11.63%的比率减少时间。这个节奏与奥运会选手相同,但总时间较长,基数大。四圈总时间2.29秒,其中第一圈0.772秒,以后各圈按35%、18.2%、6.02%的比率减少时间。最后一圈0.458秒。除个别人接近国外优秀选手水平,总体上有差距。  相似文献   

9.
采用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对现阶段我国4名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进行研究.发现:刘×滑步过程中重心抬起幅度较大,上体过早上抬,减小超越器械的效果,过渡阶段刘×右侧下肢伸展幅度大,上体抬起过高,减小用力的距离,姚××过渡阶段上体抬起幅度大,增量大,右膝关节处压紧效果差,最后用力阶段王××右侧下肢髋、膝关节用力时机一致,协调性好,姚××踝关节伸展幅度小,蹬伸不积极,刘×膝关节处伸展幅度大,冯×右髋关节伸展速度慢,用力阶段主要以蹬伸下肢为主,协调用力差.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优秀女子铁饼选手最后用力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英波  佟海青 《体育科学》2000,20(6):84-85,49
掷铁饼技术的最后用力是整个技术过程的关键环节。采用高速同步摄影与影片三妥析的方法,对我国部分优秀女子铁饼选手的投掷技术进行测试,取得所需技术参数原始数据,运用解析的最后用力技术单腿支撑和双腿支撑阶段时间、人体与器械质心速度变化,以及器械质心高、低点出现时机等多种技术参数,揭示掷铁饼最后用力技术中人体-器械系统的运动学特征,并提出相关结论和建议,为教学、训练和科学提供定量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近年世界优秀铁饼运动员的投掷技术过程,笔者试将他们的技术动作特征简要归纳为"平衡旋转、持续位移和横向的弹性用力"。旋转掷铁饼技术过程,是"人体一器械"体系通过双脚与投掷圈地面的交替作用,围绕一个动态的垂直旋转轴向前旋转位移,并使器械最后沿旋转面的切线最大速度抛射出去的过程。旋转体系的平衡稳定及加速向前、上下超越扭紧的程度,对旋转技术效果至关重要。在此体系中,人体的双上肢和投掷器械在旋转过程中形成的旋转面与旋转轴之间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爆发用力阶段相关运动环节及铅球的速度节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左踝与其他环节动作协调匹配形成的左侧支撑制动轴,不仅关系到下肢的动量有效地向上传递和形成稳固的双腿支撑,还可使铅球在出手瞬间的最高点合成适宜的出手初速度;铅球加速阶段,肩轴加速赶超髋轴,左肩制动与右肩前顶动作成为影响铅球出手初速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对推铅球滑步双支撑阶段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推铅球的滑步双支撑阶段是完整动作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这一阶段起着承上(滑步)启下(最后用力)的作用。通过对背向滑步推铅球滑步双支撑阶段的分析得出,铅球的滑步双支撑阶段是一个衔接连贯的过程,这一阶段的动作节奏过慢或过快都将影响铅球最后用力动作,影响滑步阶段所获得的初速度。正确的动作节奏应是在保证形成最佳用力的条件下越快越好。  相似文献   

14.
以全国田径大奖赛男子标枪比赛前10名中的9名右手投枪选手的18人次投掷技术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三维录像解析法对我国优秀男子标枪运动员交叉步结束右脚着地前后身体右侧动作进行了运动学分析。结果表明,扒地式交叉步技术能有效的减少右脚单支撑的时间。促进左腿尽快着地,使最后用力进入双支撑用力阶段的效果更加突出,更有利于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5.
再论推铅球的最后用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对推铅球最后用力概念界定的基础上 ,重新划分推铅球最后用力的阶段。查阅了国内外有关的文献资料 ,在此基础上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提出了划分推铅球最后用力阶段的新理论 :推铅球最后用力阶段是从支撑脚着地后积极蹬伸产生向前水平支撑反力开始到铅球离手的过程。整个最后用力阶段分为单支撑和双支撑 ,单支撑最后用力阶段对左趾向前水平位移、身体重心速度水平向前增量有积极的作用 ,促进左脚积极着地进入双支撑最后用力阶段。在训练中选择提高下肢离心 -向心收缩能力的练习 ,提高力量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优秀男子铁饼运动员投掷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佟贵锋 《体育科学》2000,20(1):47-50,54
通过对我国优秀男子铁饼运动员旋转掷铁饼技术的速度结构特征和动作结构特征的初步分析,发现我国男子铁饼运动员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的主要差距是双支撑起转阶段和旋转阶段铁饼的速度损失较大。腾空和过渡时间长、肩髋柔韧性差、最后用力时机晚等是影响我国运动员铁饼速度发挥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速滑运动员男子500m出弯道技术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运动生物力学方法,对男子速滑500m运动员出弯道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目前我国男子速滑500m运动员在出弯道阶段左右腿蹬冰有较大的差异;当前我国优秀运动员出弯道阶段身体重心偏高,膝关节角度偏大;在双支撑转向单支撑阶段髋膝关节主动用力不够,爆发式蹬冰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使用两台松下M9000摄像机,对2001年第9届全国运动会的女子链球决赛进行现场三维立体拍摄。选取前6名运动员最好成绩的录像进行解析,获得了一些较全面的人体运动学数据。从运动学角度,对目前我国部分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旋转技术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综合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对象旋转阶段的链球速度增量较低,旋转阶段链球速度增量达到最大值后,随着旋转的继续链球速度增量逐圈降低;旋转中右脚离地落地的时机存在“早抬早落”、“晚抬晚落”、“晚抬早落”三种现象;在旋转过程中,右脚落地形成双支撑瞬间肩髋轴间夹角大于足髋轴间夹角的现象,并随旋转的继续逐圈减小,这是导致运动员持续加速能力逐圈减弱及链球速度增量逐圈降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对掷标枪最后用力下肢技术特征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问法及计算机解释法,对全国田径大奖上海站男子标枪比赛成绩前12名选手最后用力阶段下肢技术进行分析,表明双支撑用力的理论效果在实际投掷中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李梅菊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动作的速度节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生物力学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李梅菊推铅球技术的速度节奏进行分析研究。结论:在滑步阶段,李梅菊左腿摆动最高速度基本上出现在右腿积极蹬伸的瞬间,但摆动腿垂直分速较大,重心腾起角度大,降低了人体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在过渡步阶段,由于右腿的迅速退让能力和由退让迅速转为克制的能力较弱,单支撑时间过长,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均呈下降趋势;在最后用力阶段,主要用力点较为突出,加速效果较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