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乡村教师队伍发展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朝阳地小学地处围场县最东端,与内蒙古赤峰市接壤,现有学生756人,教职工44人中,有32名青年教师分别来自内蒙古,河北唐山、承德、宽城、围场县等乡镇。如何让这些教师减少流动并且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学校办学质量,是学校面临的棘手难题。如何建设高质量的乡村教师队伍,为乡村优秀人才培养奠基,我们一直在思考和努力实践。  相似文献   

2.
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乡村教育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举措。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应遵循公平与效率、优质与均衡、育人与育能的价值逻辑,而且应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将智能技术作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为乡村教育教学赋智、资源赋值、治理赋能,最终打造融合式乡村教育群落、全域式乡村教学联盟、智慧型乡村教育场域。鉴于此,建设高质量的智能乡村教育体系,需要厘清乡村智能教育运行机制、形塑乡村教育数字治理模式、提升乡村师生多维数字素养、推进乡村智能教学体系建设,从而促进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创新发展,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建构智能乡村教育生态。  相似文献   

3.
何茜  顾静 《教育研究》2022,43(2):44-56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直接影响着乡村教育教学质量,影响着乡村振兴的人才根基。中国共产党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发展的百年历程,经历了萌芽、探索、发展和深化四个阶段,始终保持教育与国家、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文化等因素协调统一的逻辑机理,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教师政策体系,创造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中国经验。建党百年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历史演进和发展经验证明,只有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把教育政策贯穿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育人全过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念;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思想,立足乡村教育的现实国情,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乡村教育。展望新的起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要始终坚持党对乡村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目标,加快教育城乡协同发展,点燃乡村文化自信之光。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业已成为时代要求。由西北师范大学举办的“乡村振兴中的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高端论坛对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概念与内涵、条件与困境、路径与策略进行了探讨,集中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乡村学生发展”“乡村学校文化建设”“乡村学校教学质量提升”“乡村振兴与乡村教育互动”等五个议题展开讨论。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乡村教育研究者、实践者都应当关注并为乡村振兴贡献教育智慧。  相似文献   

5.
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必然需要,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是乡村教育从高速度到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问题流、乡村教育政策实践积累和变迁的政策流、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教育公平内涵深化的政治流三流耦合的结果。基于相关政策文本发现,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政策目标定位是发挥乡村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人才与智力支持作用,参与主体是以内部主体为主形成发展协同力,施策内容是聚焦在乡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等关键问题,施策方式上偏好运用能力建设工具。为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可从政策议程维度激活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内生发展动力,从政策要素维度挖掘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内生发展实力,从政策工具维度培育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内生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6.
乡村教师是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文章首先梳理教育信息化支持下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内涵、困境及国内外相关文献,接着基于西部X省的大规模调研,从信息化教学环境、教师研修与培训以及信息化教学能力三个方面分析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育信息化促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建议:筑牢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学校管理保障机制;开拓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优化教师考核与评价体系;提升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强化信息化教学反思。研究结果可为教育信息化促进乡村振兴和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7.
振兴乡村教育关键在于促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而小规模学校作为服务偏远地区儿童的不可替代的教育载体,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通过对陕西省渭南市H县19所小学的实证调查发现,当前小规模学校仍面临小规模学校数量骤减,乡村学校生源流失严重;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课堂教学形式单一;部分学校办学经费紧张,办学条件仍需改善;优质师资匮乏,乡村教育振兴缺乏人力资源保障,等等发展困境。究其生成机制,为城市化办学导向、教育财政管理体制、家庭教育选择行为、教职人员认知偏差等的综合结果。基于此,立足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构建高质量义务教育体系;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创建特色化乡村小规模学校;重振家庭教育,构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共同体;健全动力机制,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等可实现小规模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乡村教师及乡村学校教育将再次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新时期,乡村教师承担着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任,因此,我们要激发乡村教师专业成长内驱力,  相似文献   

9.
周晔  彭宇 《教育研究》2024,(3):100-110
教育强国具有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是教育系统结构优化与其功能强化的一体两面。在结构维度,教育强国体现为国家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立;在功能维度,教育强国表达为教育促进现代化强国建设。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主题下,乡村教育应实现适应、目标达成、整合、潜在模式维持四项关键功能。然而,乡村教育存在适应不足、目标不准、整合不力、维模不稳的现实困境,掣肘教育强国建设。依据结构—功能理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与必然要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乡村教育必须明确公平优质取向,促进人现代化发展,协调主、客体要素,发挥乡土文化功能,才能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只有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教育,才能适应教育强国的使命要求,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筑牢社会基础以及厚植文化根脉,从而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0.
沈茜 《人民教育》2022,(2):46-49
<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浙江省承担的重要历史使命,教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将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强劲和持久的动力。乡村小规模学校是乡村教育底部攻坚、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浙江省乡村教育振兴的必经之路。要实现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教研体系和教研工作的支撑作用。为此,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简称“省教研室”)开启了数十年如一日的乡村教研实践,致力于打通乡村小规模学校(本研究将其界定为乡村地区办学规模在200人以下的学校)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相似文献   

11.
对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举办的“乡村振兴中的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进行综述,形成如下基本认识。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乡村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与全面发展,其实现需要更新发展理念、秉持系统思维、解决供需矛盾。在学生发展层面,既要注重提升乡村学生学业能力,又要关照乡村学生精神世界,实现乡村学生生命整全发展;在教师队伍层面,要解决教师流动问题,培养教师乡土情怀,完善师资配置政策,建设高质量的乡村教师队伍;在课程层面,要秉持在地化教育理念,注重乡土文化传承,实现乡村学校课程创新;在教学层面,要注重技术赋能和学校治理改进,提升乡村学校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受到国家重视,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在此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目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教不好""招不满""留不住"的现实困境,不利于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此,需要通过有效措施强化乡村教师队伍、提升乡村教育质量,诸如提升乡村教师综合待遇,优化职称评审制度;加强乡村教师培训和培养,坚持"国培计划"和"特岗计划";培养教师乡土情怀,增强乡村认同感;利用"互联网+"平台,加强城乡教师队伍互联互通。  相似文献   

13.
进入新时代,乡村振兴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重要议题。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振兴的重要支撑作用,而本土人才大量流失、乡土文化认同危机的存在已然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呼吁着当代乡村教育的更高质量发展,如何助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问题的关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共同体发展理论为地方师范院校助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逻辑。聚焦乡村教育现实需求,明确新发展理念,促进乡村教育内涵式创新发展;提炼乡村师范教育特色,丰富新课程体系,挖掘乡村教育在地化课程资源;构建区域内与地区间两个循环,形成新发展格局,联动多元师资培育力量共发展,则是地方师范院校助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可能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4.
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乡村教育振兴、建设教育强国的应有之义。当前,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结构性缺员、身份界限模棱两可、素质能力有待提高、发展通道相对偏窄、职业吸引力式微等困境。城镇化进程的影响、教师管理制度失范、身份认同的多重困惑、职业信念中乡土文化缺失等外部因素和内生因素的交织影响,阻滞了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据此,可采取全面优化乡村教师师资配置、重塑乡村教师公共性身份、完善乡村教师培养模式、畅通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通道、科学制定乡村教师待遇体系等措施以促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服务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应加强自身建设,高质量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乡村振兴与教育强国建设都是我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发展战略,两者表征出时空共在性、存续共生性以及目标共通性的耦合关系。教育强国视域下职业教育应着眼于“建设教育强国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构建面向乡村的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通过高质量育人支撑乡村治理现代化。职业教育要深度嵌入乡村振兴这一系统性工程,以人才振兴促进产业的发展、文化的繁荣、生态的优化、组织的高效。  相似文献   

16.
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乡村教育振兴的新发展目标,相较于传统“单数质量”式乡村教育发展过程而言,高质量发展涉及的是“复数质量”式教育振兴所形成的“大质量观”。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在教育议题上从乡土建设走向高质量乡村振兴、在教育空间上从城乡分离走向城乡一体化发展、在教育文化上从“离农”走向“为农”的整合。高质量的乡村教育振兴更加注重“育人”“终身”“智能”“质量”等内容,其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助力乡村社会整体性发展、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促进乡村教育可持续发展。为此,应通过构建城镇村一体化教育体系、打造数字化乡村教育链、培植乡村师生文化自信和认同等路径,加速推进高质量的乡村教育振兴。  相似文献   

17.
乡村教育全面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的保障,而教师是最关键要素。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教师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经历了救济式、输血式、精准、巩固拓展等四个阶段,其逻辑理路是:始终聚焦社会公平,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始终关照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乡村教师培养模式;始终聚焦乡村振兴,凸显教师教育主体职能;始终聚焦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强化教师作为乡村公共服务人才的职能。新时代,教师教育政策的制定必须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始终把乡村教师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人才支撑;立足高质量教育发展要求,进一步增强乡村教师扎根乡村教育情怀;坚持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城乡教师资源配置优质均衡;坚持挖掘内生动力,增强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能力,为乡村振兴持续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8.
推进共同富裕需要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乡村教师的群体性成长。实践中,市域范围通过推进名师乡村工作驿站建设,建构了名师服务群体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助力了乡村教师循证实践能力的养成和乡土课程资源的建设。这种模式促进了名优教师专业资本对市域乡村学校的全覆盖,有效调动了多方资源支持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推进薄弱学校改进,建设乡村教育高质量体系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时代要义。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薄弱学校建设问题,并在不同时期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的建设方案。这一建设过程有着清晰的理性逻辑,主要体现为战略逻辑从教育均衡发展转向乡村教育强国;目标逻辑从优化办学条件转向激发办学活力;实践逻辑从政府帮扶补偿转向协同式内生发展。未来应继续做好相关政策的宏观设计与统筹规划,通过实施西部薄弱学校“扶智工程”系列政策提升薄弱学校师资队伍教育教学能力、办学管理能力、团队专业发展能力,强化教师乡村教育情怀,进而推动西部乡村教育高质量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20.
秦志军 《河北教育》2023,(10):46-47
<正>党的二十大作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战略部署。高质量教育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富强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搭建起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是建设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从全省来看,科教兴冀战略、人才强冀战略的深入实施,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