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022年突然爆发的俄乌冲突,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冲突双方将各自掌握的主流媒体作为此轮“混合战争”中的武器。俄罗斯及欧美大国开辟了以舆论操纵、话语斗争和网络攻防为主体的第五维战场,系统性地展现了如何运用媒介在全球舆论场进行信息操控与认知塑造的战略行动。美西方大国利用媒介施加依附性权力、生产性权力和资源性权力,将媒介武器化并进行精准打击。其重点围绕控制信息流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扩大媒介话语优势、操纵平台规则、炮制虚假信息、阻止黑客侵入、直接发动网络攻击等。在经济和政治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俄乌冲突的媒介武器化趋势为如何应对西方舆论压制、进行舆论反制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2.
舆论战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然而其残酷程度并不亚于真实战场。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双方除了在军事战场争夺之外,在舆论方面也展开了激烈的博弈和争夺。两国在舆论上交锋的内容、呈现形式和程度的变化与军事领域成果密切相关。社交媒体时代,俄乌冲突的舆论之争沉浸于当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传播环境之中。围绕两国政治领袖的媒介形象、最新战况、平民伤亡、国际舆论、战争对他国经济影响等各种事实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交织呈现、真假难辨。俄乌冲突中的舆论战呈现为两国在文本、议题、共情等方面的争夺,两国在这些不同维度开展动员、博弈与说服。在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两国对话语权的争夺,试图以舆论的力量威慑并压制对方。  相似文献   

3.
“有组织政治战”是冷战“遏制战略之父”乔治·凯南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概念。2022年2月开始的俄乌冲突,可以看作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场数字时代的有组织政治战。信息技术革命对国家实力和战略行为的深刻影响,在俄乌冲突中得到了全面体现。非对称的力量结构,作为广义背景存在的复合相互依存,聚焦“言语-行动”的全球舆论场域,是观察和理解这一数字化的有组织政治战的三个主要维度。整体上看,信息技术革命的发生和深度发展,促使俄乌冲突呈现出诸多全新特点。现实与数字两个交战场域交相呼应,但现实场域继续发挥决定性作用;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与非国家之间,非国家与非国家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互动博弈;传统意义上的实力政治如今必须将“观念”和“认知”要素纳入其中,但整体意义上的国家能力建设成为决定有组织政治战最终结果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4.
俄乌冲突是第一场全面的数字技术战争,数字基础设施第一次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关键。数字技术成为这场战争的关键力量,尤其是美西方借助数字技术全面赋能乌克兰的军事对抗能力;同时,数字技术也成为地面军事行动之外的舆论战、认知战和制裁手段的核心。数字基础设施的政治化和武器化显示出强大的威力,也让自身置身于前所未有的危险之中。通过系统梳理总结美西方针对俄罗斯的网络信息层面的手段方法和影响效果,我们应围绕国家级“断网”的极端情况,重新审视国内网络信息领域的潜在危险与薄弱点,从发展和安全角度加快强化网络信息领域的主导权,从网络基础设施底层、基础软件、产业生态、全球科技重要的公共物品以及机制和制度层面,形成短中长期不同阶段、不同层面、多管齐下的理性、务实、可操作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5.
俄乌冲突爆发后,社交媒体成为推动对双方有利叙事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Twitter平台上俄乌冲突的相关讨论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社交机器人干预舆论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首先,标签成为社交机器人行动中的重要工具,一方面通过推动标签活动来制造舆论影响力,另一方面会通过标签劫持来扭转舆论局势;其次,通过大量部署意见领袖型社交机器人来引导舆论,并通过打造新账号来建立意见领袖优势;第三,分属于不同阵营的社交机器人存在明显的叙事差异。本文认为在社交机器人的干预下,网络舆论并不能完全反映真实舆论,应反思民众如何从社交媒体获取真实信息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评估作战双方的军事实力时,除了关注武器装备、兵员数量、后勤保障、指挥能力等因素之外,还需要关注人的意志,尤其是个体和国家的战斗意志。具体到当前的俄乌冲突,我们发现双方均将社交媒体作为战时宣传的重要平台,但表现出不一样的结果——俄罗斯的战斗意志在内外话语博弈中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削弱,而乌克兰则通过一系列凝聚共识的媒体策略使其战斗意志得到明显提升。这也是近两个月以来,具有明显军事优势的俄罗斯没有像许多人所预料的那样迅速横扫乌克兰全境,反而深陷泥潭、损失惨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俄乌冲突是第一场全面的数字技术战争,数字基础设施第一次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关键。数字技术成为这场战争的关键力量,尤其是美西方借助数字技术全面赋能乌克兰的军事对抗能力;同时,数字技术也成为地面军事行动之外的舆论战、认知战和制裁手段的核心。数字基础设施的政治化和武器化显示出强大的威力,也让自身置身于前所未有的危险之中。通过系统梳理总结美西方针对俄罗斯的网络信息层面的手段方法和影响效果,我们应围绕国家级“断网”的极端情况,重新审视国内网络信息领域的潜在危险与薄弱点,从发展和安全角度加快强化网络信息领域的主导权,从网络基础设施底层、基础软件、产业生态、全球科技重要的公共物品以及机制和制度层面,形成短中长期不同阶段、不同层面、多管齐下的理性、务实、可操作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8.
俄乌冲突是当下重大的国际热点事件,也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全民参与、全程直播的新型社交网络事件。通过考察,我们发现社交网络关于该事件的传播存在明显的伦理失范现象,主要表现为新媒体技术引发的信息深度造假,媒介话语权争夺引发的信息传播偏向,媒介伦理缺失引发的虚假信息泛滥。由此,我们呼吁重视新媒体技术伦理,建立技术善治规范;关注媒介话语权平等,建立包容开放的国际话语体系;加强社交平台媒介伦理教育,建立平台主体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9.
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爆发的历次大规模战争,宣传都在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参战各方都会借助各种手段进行战争宣传。媒介技术的演进既推动了宣传技巧和内容的革新,也改写了战争自身呈现和被感知的方式。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越南战争、海湾战争等通过电视报道展现实时画面来影响公众。2022年的俄乌冲突则再一次刷新图像和叙事的构造,将互联网用户深层次地卷入战争,书写了社交媒体时代战争宣传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0.
俄乌冲突是深度伪造首次被全面运用于战争场景中,两条对俄乌双方最高领导人的深度伪造视频是标志性案例。分析发现,两条视频制造认知的罗生门效应特征显著,在发布时间点和主题上具有明显针对性,内容上相互博弈;在Twitter平台上,两条深度伪造引发了网民“真与假”的认知困惑并带来不同情绪,进而影响了网民对后续相关内容的判断;两条深度伪造视频得到较大范围的海外机构媒体关注,并表达了对深度伪造的忧虑与警惕。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数字罗生门的含义,并提出了从信任角度予以探讨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俄乌冲突是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时代的战争,是现实空间局部战争与网络空间全球一体化舆论战第一次高度融合的战争,标志着人类战争形态与方式的转变,也标志着舆论战范式发生了根本转变。社会信息传播范式的转变是舆论战范式转变的前提和基础。基于网络的全球信息联动、全球民众的动员、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使用等,舆论战超越了传统宣传和民众动员,而转为更加复杂的认知战和混合战。本文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演进和信息传播机制的变革,梳理了大众传播与数字传播两种范式的舆论战演进历程,分析了这场混合战的特点与规律,并为我们未来更好应对相应挑战和威胁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环境传播,是一种基于多元主体的符号制造、意义建构与话语实践的社会文化现象。一直以来,环境传播话语冲突受到传播学界普遍关注,而如何由话语冲突达成话语融通,成为中国特色传播学研究必须解决的新的问题。从传播符号学视野剖析环境话语冲突及其生成机制,探索不同环境话语间的有效融通,既利于环境传播的有效实现与环境传播研究的深入,又利于转型期中国社会多元主体对于环境议题达成多元共识,推动社会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22,(4)
本次俄乌战争中,出现了很多旨在针对互联网上传播的纷繁复杂的消息进行事实核查的自媒体或机构媒体,信息开源导致“打明牌”的时代已经到来。与此同时,这种事实核查平台开源信息社群的存在,正在重新定义舆论战的行为边界。此次舆论战呈现出是一场“事先张扬的攻防战”,在各方机构势力混杂、信息来源复杂、社交水军搅局、一手信息缺乏的情况下,权威媒体应该保持冷静中立,严格遵循二手信息报道的专业主义原则,做好信息交叉验证和事实核查,维护自身的公信力和声誉。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社会冲突事件报道呈现出一种明显的身份叙事倾向,报道重点从冲突事件本身转向了当事人社会身份,进而把普通的新闻事件演变成社会公共舆论事件.这种报道倾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群际隔阂和社会关系的断裂,不利于发挥媒体的社会协调功能,反而容易引发新的社会矛盾,给建构和谐社会关系带来明显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内容为王'是我国近20年媒介实践的一个重要意指概念。在文本梳理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内容为王'言说的四种话语模式:媒介经营话语、媒介竞争话语、媒介经验话语、媒介政治话语,并进而分析话语模式的交织与冲突;解释在政治、商业、技术多重张力下'内容为王'话语变迁的演进逻辑。认为'内容为王'的意指实践既随着媒介商业化转型和技术发展的语境变化而具有多义性和历时性,又嵌入社会权力和文化传统的深层结构中而具有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技术宰制成为当今社会的背景性特征,在这种环境下人的主体性受到极大的制压。媒介技术作为一种“双重技术”,对主体的影响尤为深远。基特勒指出,主体从属于媒介且本就由媒介产生,其话语网络理论揭示了媒介通过制造话语的价值基点而影响人的认知方式,进而塑造人的存在方式。从对话语网络理论的审视,可以得到对主体更深刻的理解与技术何以宰制背后的根本机制。理解主体只是媒介的倒影,进而加深对媒介本体层面的认知与技术宰制对人的本质意味。  相似文献   

17.
元宇宙游戏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可能。研究发现,元宇宙游戏加速了政治参与中个人主义的兴起,扩大了青少年群体政治参与的范围,消解了政治接触行为的严肃性,对既有政治主体的利益产生影响。在实现政治参与过程中,元宇宙游戏先是通过身份识别开展“征兵仪式”,再利用“货币贿赂”集结政治参与行动,最后借助“位置倍增”形成新的政治扩张主义。在代码的遮蔽下,元宇宙游戏的运行逻辑削弱了游戏规则之外的个人意志,使得玩家的一切行为都可能向元宇宙所预设的政治路径和目的靠拢。与此同时,不合理的规则被游戏的娱乐性掩盖,元宇宙规则产生了结构性特权和结构性压迫。玩家看似变为“无身份的世界公民”,却在事实上成为被“代码权力”形塑的“液态化的公民”。  相似文献   

18.
媒介融合在整合与重组媒体资源的同时,形成了当下的"自媒体"背景,"我们即媒体"日益成为一种宣言。公民话语空间正在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入逐渐拓展,建立一个真实、平等、开放、互动、健康的"绿色"传播平台对于公民社会话语"场域"的萌发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继2012年1月10日张绍刚和"海龟"选手刘俐俐在"职场真人秀"栏目《非你莫属》起争执之后,同年5月21日从法国留学回来的郭杰和张绍刚在节目中再起异议,张直面称郭"你是在演戏吗?"此期节目播出以后,立即在网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包括主持人张绍刚也自称是用语言暴力伤害了选手。5月30日,在法国留学生请求创新工厂总裁李开复帮助后,李开复在微博中发起投票抵制《非你莫属》栏目,近30万网友参与投票抵制《非你莫属》,要求栏目道歉。为什么此档节目屡次被推向风口浪尖?在其中,李开复的参与对栏目最终道歉起到什么作用?本文对刘俐俐和郭杰两个求职者栏目中的求职视频做相关的文本分析,结合文化研究的观点,从权力博弈的角度分析传统电视真人秀节目与网络上的讨论之间几方话语的博弈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2010年10月我爸是李刚事件,做出知情权和隐私权博弈的分析——二权之争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上的表现相去甚远。并试图提出一种草根对于权力阶层声讨,知情权与隐私权博弈中,信息获取与传播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