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统计分析近十年来我国数字出版相关理论研究文献,揭示该领域文献的理论视角、研究主题以及学科领域等分布特征,指出未来数字出版领域的研究将逐渐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变,为该领域学者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从达拉斯·斯迈思的"受众商品论"到互联网产业中的"数字劳工",传播政治经济学派为我们批判地理解受众劳动问题提供了理论框架。但是剥削语境下的受众劳动研究忽视了对劳动者主观体验的考察,本文通过对字幕组、哔哩哔哩UP主和豆瓣小组等网络群体的劳动过程进行分析,关注数字劳工的主体性构建过程,从文化研究学派的视角对数字劳动议题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3.
奥丽雅 《中国传媒科技》2023,(1):136-139+144
【目的】为厘清数字出版研究领域学术发展脉络,掌握数字出版研究动态,发掘研究热点,文章对数字出版相关文献作出综合梳理,展示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方法】利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借助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工具。【结果】构建了数字出版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将关注度较高的研究主题归纳为四个类群,并对研究热点和重要研究内容进行综述。【结论】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计量分析,发现数字出版研究视角多元、研究内容不断丰富,紧跟国家宏观发展主题,但仍存在规律性探索不够、研究的知识增量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数字空间中的权力关系在如今技术加持下逐渐被隐藏,资本对于数字劳动的剥削也由此变得更加隐秘。新媒体时代下,技术与资本、媒介“合谋”形成了数字空间,该空间内以技术为底座具有高稳定性,媒介平台逐渐演变成权力的导管,不断输送着对个体的绝对指令。在这里存在的劳动交换活动,也进一步推动着资本不断进化成数字资本形态。企微平台便是该时代背景下的媒介产物,它将权力触及每位数字劳工。在这种状态下,“自由”成了例外,剥削成为常态。全液态化的监视将劳动剥削渗透至数字劳工私下的时间与空间中,甚至改变了其对于自身劳动价值的判断。但资本逐利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所在,辩证地看待当下资本与劳工之间的关系,以促进资本在市场良性运转中发挥正向作用也是看待当下数字劳动发展不可缺少的社会视角。  相似文献   

5.
丁妍 《东南传播》2023,(7):145-148
数字信息时代,数字劳动作为一种新劳动形态已成为国内学界关注的焦点。运用Cite 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2004-2022年间以数字劳动为主题的CSSCI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出了不同类型的知识图谱。研究表明:1.数字劳动相关的文献成果逐年递增,但发文作者及机构间合作强度较低;2.不同学科视角下数字劳动的研究热点各不相同,传播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科的热点议题分别是社交媒体与受众劳动、数字资本主义与劳动异化、平台经济与价值创造;3.未来可结合时代背景去探讨新业态下数字劳动者的社会保障、算法控制下数字劳工的自我剥削等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对数字经济理解加深,数字劳工(digital labor)议题不断受到国内外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广泛关注。然而,数字劳工本身又是一个内涵与外延皆牵涉广泛的复杂包裹。当前许多相关研究的视野受限,存在对概念本身无节制地滥用。因此需要对数字劳工的理论渊源与现实应用进行梳理以厘清个中关系。此外,当前数字劳动存在概念的模糊与边界的矛盾性,其揭示了传统没有被纳入价值生产领域的受众劳动,但在解蔽的同时又遮蔽了“非物质”“免费”之外更为重要的雇佣劳动形式,故提倡以数字时代的劳动来作为总体性的概念。  相似文献   

7.
刘国强  粟晖钦 《当代传播》2022,(1):56-61,66
全球不稳定劳工的涌现与资本主义新危机的起伏,使得“重返马克思”成为当下西方学界思考社会问题的新路径。此种研究视角下,社交媒体被描述为充满剥削的“无墙工厂”,而粉丝则被视为被资本压榨的“数字劳工”。本文以微博“控评”为案例,从受众劳动、商品化、情感异化三个维度管窥和反思西方“数字劳动”等术语在理论旅行与本土实践之间的契合度与合理性问题。研究认为,尽管数字劳动等理论在一定意义上拓宽了粉丝研究视野,并有效避免权力结构与不公问题滑落到文化研究的核心议题之外,但由于缺乏对本土化情境适用问题的考量,忽视作为具体个体的粉丝主体性意识、情感的复杂结构以及社会性互动的深层意义,对新媒体时代作为亚文化社群的粉都与资本、偶像、国家之间的张力关系也缺乏深入考察,因此,将粉丝简单地定性为数字劳工并不十分令人信服。本文跳脱剥削范式与结构主义的窠臼,探讨马克思主义与数字化时代粉丝平台及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多元路径。  相似文献   

8.
信息文化视角是将文化要素纳入信息化研究的重要视角,在国际各领域信息化实践中产生了广泛影响.文章基于对信息文化研究视角的阐释和对其在文件管理领域的应用分析,反思了我国文件管理信息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缺乏对信息文化要素的洞察、对文件管理的价值认知不足、文件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养有待提升、信息治理思维有限和数字信任不足.进而探索性地提出了优化策略:运用整体性方法开展文件管理信息化实践,优化信息文化环境;提升信息化素养和能力,塑造数字信任;采取循序渐进的信息化实施策略,促进信息技术的成功实施.  相似文献   

9.
数字转型是21世纪最深刻、最基本的变化。智能手机、社交网络等数字技术的更替交织催生新的文化方式与图景。本文以“媒介技术”为经,以“平台迭代”“日常生活”“数字青年”为纬,通过爬梳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概述2012年末至2022年末的10年数字文化研究。研究发现:在技术可供性的影响下,一系列超级数字平台的出现和更迭构建了融合互嵌的新场景,并带来了新的文化政治意涵;数字技术高度渗透于“休闲”与“劳动”的日常生活中,技术与文化的动态博弈形成独特的“圈子”与“仪式”、“亲密”与“鸿沟”、“情感”与“劳动”;中国语境下青年群体的“数字生活”,以网络流行语、粉丝文化等文化景观连接了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研究认为:数字文化研究发轫于数字技术与当代社会的深度融合,以技术为主线的研究视角更新了传统文化研究的范畴,数字文化研究更多地整合了政治经济学视角。数字文化在走向融合的整体性路径中仍生动地体现了在地及个人的“过往和活生生的经验”。作为一个天然的跨学科接合领域,数字文化研究应更鲜活、有力、深入地介入当代社会研究。  相似文献   

10.
国内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评价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林芳 《图书情报工作》2017,61(15):146-152
[目的/意义]探讨当前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评价研究的具体内容和研究特点,基于研究现状提出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评价研究的建议。[方法/过程]从整个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视角出发,采用文献内容分析法,从评价主客体、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与工具及实证研究等方面,分析当前国内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评价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果/结论]当前国内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评价研究内容存在多样化又相对集中的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指标责任主体不甚明晰,缺乏顶层指标体系设计,评价客体不全面,评价客体的研究成果未整合,缺乏与其他文化领域的比较研究,以及轻效能评价。从评价机制、评价视角、评价框架设计及以效能为导向设计评价指标等方面提出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11.
赵姝杰 《视听》2022,(3):49-51
智能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后人类"时代的隐喻从科幻电影走向现实生活.技术作为"义肢"不断延伸人的各种能力,在媒介领域成果显著.但是,数字技术在广泛延伸人的各种感官时,也使人发生了"新异化".技术背后潜藏的风险逐渐让个体卷入数字档案、数字劳工、数字同温层的漩涡,还加剧了社会的数字鸿沟问题.在新型人机关系下,风险博弈仍是一场严...  相似文献   

12.
信息法学的研究视角与重点研究领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信息法学的研究层次,重点探讨信息法学的研究视角,包括科学研究原理视角、不同学科研究视角、法学理论视角、信息法律体系结构视角、信息活动相关领域视角和研究方法视角,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信息法学新的重点研究领域,包括信息立法动力研究、信息法律体系研究、信息法学学科建设研究。  相似文献   

13.
贾瑞宇 《东南传播》2022,(4):110-112
基于对《创造营2021》新浪微博粉丝群体的考察,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进行分析,探讨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粉丝文化中共识的形成,揭示“资本——偶像——粉丝”框架下粉丝免费劳动的文化生产逻辑和双重剥削的本质。在这一过程中,粉丝们甘愿付出,也曾进行反抗,但最终仍淹没于资本所打造的商业文化逻辑和甘愿劳动中,成为社会资本积累的数字劳工。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由技术驱动的数字传播正逐渐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中,也在近年来成为中外传播学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中西方传播学研究还存在多少差距,中国又该如何在数字传播领域逐渐凸显研究优势,成为本文意在探究的重点。本文采用全样本内容分析法并辅以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以CSSCI与SSCI为数据源,对1981年1月至2019年6月在10本传播学顶尖期刊上发表的178篇涉及数字传播主题的学术论文进行了逐一文本分析,通过对比两者的发展轨迹、研究视角、方法、理论及来源等,尝试探究CSSCI与SSCI的研究偏好特征及异同点,并从中西方文化差异视角分析数字传播研究的未来趋势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图情档领域与数字人文相关的591篇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从数字人文与图书馆和档案馆、数字人文的主要应用领域、数字人文研究的主要技术方法、数字人文教育、数字人文学科建设等五个方面分析了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6.
徐绮雯 《青年记者》2021,(4):119-120
本文指出文化生产平台化现象的成因可分为两部分:平台定位、平台机制、平台经验及平台赋权等因素构成内因,平台外的成因则是平台用户的传播与引导;并指出该现象存在加剧“数字劳工”及“信息茧房”问题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张婉莹 《档案管理》2023,(4):76-77+85
数字人文学在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也对学术研究带来了重大影响。数字人文研究的本质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化手段对人文领域的文本、图像、音视频等信息进行挖掘、分析和呈现,并通过多重视角展开深入研究。而如何促进数字人文研究发展,则成为当前学术界和图书馆、档案馆工作者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中,图书馆、档案馆在数字人文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合作方式,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主题。本文旨在分析图书馆和档案馆在数字人文研究合作中的优势和合作方式,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合作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李敏 《青年记者》2022,(18):98-100
社交媒体的兴盛,使广大用户在享受信息时代带来的便利时不知不觉成为其免费的数字劳工。伴随着商业竞争的愈发激烈,用户的注意力被持续不断分割,为争取用户,非雇佣条件下的用户数字生产行为逐渐由免费向有偿转变。本文以抖音极速版为例,从批判理论的视角来探讨用户生产行为的变迁及背后隐藏的权力关系,并提出优化数字劳动、保障用户权益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9.
作为国内主流视频网站之一,"双V"制营销是腾讯视频首创的一套VIP专项升级业务,即开通会员付费的双向赋值通道使用户享受超前点播特权。本文以腾讯视频作为主要观测对象,以"媒介景观"理论作为宏观切入视角,通过结合"媒介营销""媒介生态""媒介数字劳工"等理论旁支并辅以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进行微观视角透析,从而阐述以腾讯视频为首的新媒介营销模式在媒介景观文化的传播语境下所布展出的景观消费图景。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借助文献计量软件探析我国数字版权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并结合相关文献预测其发展趋势.结果发现,我国数字版权领域的研究具有跨学科特性,文献数量呈波动性变化,目前该领域已有多个研究团队,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研究的中坚力量;数字版权、数字版权管理、数字版权保护、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区块链、数字版权应用研究、数字版权法是研究热点,未来法律和技术结合将会成为互联网时代版权保护的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