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日再重游     
王刚 《文学教育(上)》2008,(22):156-157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旧地重游,想必是去寻一份依恋和难以割舍的情怀。而我再次走进婺源,在一个开满油菜花的春天,是和学生们的同行,是想感染于他们的青春活力。  相似文献   

2.
何日再重游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旧地重游,想必是去寻一份依恋和难以割舍的情怀。而我再次走进婺源,在一个开满油菜花的春天,是和学生们的同行,是想感染于他们的青春活力。  相似文献   

3.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湖头。何日更重游。”杭州,无数文人墨客笔下的江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风号的秀丽与历史的厚重在此水乳交融。浙江大学,作为一所地处杭州、历史悠久的名校,曾被英国剑桥大学生物学家、皇家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博士誉为“东方的剑桥”。  相似文献   

4.
忆江南(三首选二) 白居易①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②: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兰。能不忆江南? 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描写了祖国江南的美丽景色。 [注释] ①白居易(772—846),字乐天,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人。他是我国中唐时期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历任周至县尉、左拾遗、江州司马、杭州、苏州刺史等职,官至太子少傅,以刑部尚书致仕。  相似文献   

5.
杭州游记     
杭州自古以来便被世人称之为“天堂”。白居易有诗云:“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苏轼亦有诗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也许是这特有的诗情画意吸引着我,  相似文献   

6.
曹银根 《语文知识》2000,(12):40-43
唐弢先生的《琐忆》是篇忆往怀人的佳作。写作上,它琐而有序,琐而有纲,又能以小见大;内容上,通过“琐忆”,形象而风趣地再现了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因此,新教材高中第一册将它作为典范的记叙文而收录之。对于这篇文章的选材,各种教学参考书一致认为,是唐弢先生将自己与鲁迅的交往情况作题材的,换言之,文中所忆之事,都是  相似文献   

7.
我们听课,不乏遇到这样的情景:有的教师上课时不时用眼睛瞧一瞧摊在讲台上的备课本,使教学中留下“间隙”;也有的干脆把教科书和备课本叠在一起,一手拿着,边看教案边看书,把课上得很不顺畅……没有“忆课”便是症结所在。何谓“忆课” ?“忆课”就是将教案“搬”到讲台上之前的“预演”,即记忆、“内化”教案。为什么要“忆课”呢 ?我们说,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备好了课不等于就能上好课。而“忆课”的过程,就是填补教案与上课之间的“空白”,完善和深化教案、把课上好的过程。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忆课”极有必要…  相似文献   

8.
<正> 《琐忆》是唐弢先生1961年写的纪念鲁迅的文章。此文从80年代初直至今日,多年来被收入高中语文教材作为传统课文,所以影响不算小。《琐忆》一文开头,引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为纲总摄全文七个材料,分“憎恨敌人”、“爱护青年”两个侧面进行阐发,读者从文中所感知的信息,似乎《琐忆》材料全都是作者与鲁迅直接交往时的“回忆”,而高中教材也都将文中材料说成是鲁迅与作者的“七次谈话”。然而,真实情况却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9.
作为对电路理论的完备性的思考,1971年L.O.Chua提出“忆阻器”作为“丢失的电器元件”。实际上我们发现“忆阻器”是“唯一真实的电路元件”。因为任何真实的导体都有电能损耗、电场能和磁场能存储的能力。为了方便,人们忽略了掉这3个性质中的另外2个,才得到电阻、电容、电感这3种电路的理想元件。  相似文献   

10.
忆童年     
有这种体验吗,当你回忆过去,你发现脑中出现最多的,是童年,而不是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至少我是这样。我感觉童年是刻在我心上的,童年永远都说不完,说不烦,而童年之后的一切,没什么好说的,好像过眼云烟,倏,一下子就过去了。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想必不少朋友爱看,主持人朱军激发到场嘉宾情绪的法宝之一就是“忆童年”,请嘉宾漫忆童年岁月,而不管多大多有名气的人物,一说起童年,无不倾情真心配合,话匣就此打开……朱军顺利“得手”,嘉宾则展露出最可爱的纯真。这一招真是抓住了人性的基本规律。在每个人心中,童年都是一个巨大的存在,缓…  相似文献   

11.
六月忆儿时     
导语:最近校园里有个现象,六一儿童节前夕,中学生们也闹着要过儿童节,集体患上了怀旧症。有人感叹,现在学习、生活中遍布烦恼,远没有童年时过得快乐。同学们的感叹似乎在《忆儿时》这首歌谣上得到了印证:春去秋来,岁月如流,游子伤漂泊。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  相似文献   

12.
【审题】文题为“琐忆” ,“忆”则表明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记叙文 ,所写的都是过去的人和事 ,“琐”则表明所记的是“小事” ,且不只一件。“琐忆”一文则是通过所忆的几件小事来全面地表现一个人或表达一个中心。【构思】本文作为复杂的记叙文 ,可以记人为主 ,也可以记事为主 ,无论写人叙事 ,都要以记叙描写为主 ,适当地进行抒情、议论。议 ,要结合具体人、事而议 ,情 ,要是真挚之情 ,不可泛泛而议 ,也不可矫情 ,这是本文的难点之一 ;难点之二是 :无论写人叙事 ,都要围绕中心展开 (中心即是文章的“纲”)。做到“琐而有纲 ,琐而有序”。基…  相似文献   

13.
从学农回来到现在已有一个多月了。既是记过去之事,自然得“忆”;既是“琐忆”,我就不吝笔墨,絮絮叼叨地写,一不小心,写成了流水账。是为题记。  相似文献   

14.
四张电影票──忆初中班主任周建新先生郭尚银在我的抽屉里,珍藏着四张褪了色的“工人电影院”的电影票票根。每当看到这些票根,我最敬仰的班主任──周建新先生的音容笑貌仿佛展现在眼前,不禁浮想联翩,夜不能寐。那是1963年秋季,我在省一所中学读初三。周先生是...  相似文献   

15.
“克隆转忆人”是韩东屏教授在其新著《克隆转忆人:供人类思考的思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中所提出的一个全新命题。2005年9月17日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的由湖北省伦理学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承办的“克隆转忆人专题论辩会”即是针对这一具体命题展开讨论的  相似文献   

16.
从学农回来到现在已有一个多月了。既是记过去之事,自然得“忆”;既是“琐忆”,我就不吝笔墨,絮絮叨叨地写,一不小心,写成了流水账。是为题记。  相似文献   

17.
忆常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忆常老樊锦诗常书鸿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画家、又是敦煌事业的缔造者、创始人。他已离开我们快半年了,每当谈及敦煌的往事,常先生为了敦煌事业的几件事,令我永远不会忘怀。还在大学学习时期,由于所学专业和爱好艺术的原因,我喜欢看敦煌的作品和收集敦煌的材料,每每看...  相似文献   

18.
明末清初人冒襄所作的《影梅庵忆语》因其文字哀感顽艳、对婚姻爱情描绘细腻动人,在文学史上开辟了一条伤悼故人并抒写自我哀感的新路,此即“忆语体”文学的发端。从“忆”“语”其名出发,抓住“忆语体”文学的传记文学传统和笔记文学传统,可以初步理清其发展源流。  相似文献   

19.
<正>“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徐志摩重游剑桥大学时感叹物是人非,写下了《再别康桥》。如今,撑篙、泛舟是来剑桥旅游必做的事,从水上观赏剑桥更是不二之选,还能听帅哥船夫说那些关于剑桥的趣事,真是一大惬意之事啊。你准备好了吗?出发!  相似文献   

20.
《琐忆》是唐弢先生1961年写的纪念鲁迅的文章。此文从80年代初直至今日,多年来被收入高中语文教材作为传统课文,所以影响不算小。《琐忆》一文开头,引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为纲总摄全文七个材料,分“憎恨敌人”、“爱护青年”两个侧面进行阐发,读者从文中所感知的信息,似乎《琐忆》材料全都是作者与鲁迅直接交往时的“回忆”,而高中教材也都将文中材料说成是鲁迅与作者的“七次谈话”。然而,真实情况却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