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左小麟  廖圣清 《传媒》2022,(5):16-18
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国际传播人才是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举措。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坚持传承党媒红色基因,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培养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传播人才作为目标,采取有力措施,培养一批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国际传播后备人才,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3,(3):56-60
我国正在不断加强对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和建设,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构建并完善技术先进、覆盖广泛的现代化国际传播体系。建设好这项系统工程,最关键的环节是人才的培养,人才是第一位。能否在最短时间内培养出一批高水平、高专业、高素质的国际传播人才,将对我国国际传播体系建立战略的成败起到关键性作用。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历程和现状,分析了当前形势下国际传播人才的素养要求,提出了我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问题与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4.
王振兴 《今传媒》2020,29(3):12-15
中国正处在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历史阶段,其文化输出并被世界大众认知与认同是当下传播者所肩负的历史重任。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影视文化的角度探索东南亚国家对云南和中国影视剧文化认知及接受内容的研究,此研究以受众即东南亚国家民众所能接受的他者角度提出影视剧内容的探究,以期引导更多影视创作者、文化传播者能够从他者视角潜移默化地传播中国文化,最终达到东南亚大众接受并认同中国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廖圣清  付饶 《新闻战线》2023,(17):53-55
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地缘位置重要,与我国文化交流密切、商贸往来频繁、区域合作广泛。应积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传播智库,以多元主体协同攻关为抓手,以科学研究推进传播实践为原则,完善交流合作平台的搭建,为国际传播实践提供科学理论指引,推进国际传播秩序建设,提高国际传播效能。  相似文献   

6.
南亚和东南亚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报刊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其它一些国家分别建立了广泛的日报、周报和有插图的杂志网,在这方面远远胜过其它地区的好几十个国家。但是,就亚洲地区来说,报刊发展情况极为参差不齐。各个国家的经济与文化发展水平不一,这就必然导致大众新闻工具发展的不平衡。例如,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材料,新加坡平均每1,000个居民订阅216份日报,马来西亚则只有75份,而巴基斯坦则更少,仅37份。这种不平衡状态也表现在收音机与电视机的拥有量、图书出版量,和艺术、纪录影片拍摄量上。  相似文献   

7.
中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历史沿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上个世纪20年代起,伴随着中国国际传播事业的发展,中国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主要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在中国核心的自我认知观念以及对于世界的认识判断背景下,展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中新社广西分社是广西进行对外传播特别是对东南亚国家传播的一个重要阵地.本文对中国新闻社广西分社面向东南亚地区传播的作用、特点、存在的问题、未来的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国力的日益增强,中国正以一种平等的身份融入国际事务之中,“用国际语言传达中国声音”的对外传播意识也随之握固.然而,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先进的传播技术打造一流的媒体硬件,另一方面却因为中西语言、文化方面的巨大差异而难以掌握向他方传递信息的话语规则,致使我们的国际影响力远未达到预期.根本而言,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人才是我们消除与其他文化之间沟通障碍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有效传达信息的人”,才能筑起沟通的鹤舞凤台.一般认为先进技术、国际视野以及多角度的跨国沟通能力是当代国际传播人才的三大要素,而对于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人才,外语传播能力尤为重视.本文将着眼于当今复杂的国际传播环境,讨论树立跨文化传播意识以及外语教学中的语言与文化问题.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中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课程的比较,本文认为我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需要根据国际形势和时代变化,丰富更新国际传播课程内容;调整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课程结构;加强国际课程建设,促进课程国际化;同时要重视国际传播研究,为国际传播教育课程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源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围绕复旦大学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具体经验展开讨论。就总体思路而言,复旦大学重视多语种语言能力的提升,关注新媒体技术的赋能,强调逻辑分析能力的训练。从实践经验来看,复旦大学适时调整培养模式,持续开展前沿讲座,重视国情调研实践。  相似文献   

12.
王菲 《今传媒》2024,(3):143-146
为满足新形势下的国际传播需求,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本文基于这些探索中的有益启示,分析了全媒体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提出在国际传播领域应努力寻求突破,积极转变思维,增强国情教育意识和国际规则意识,从多方面形成有效合力,实现学科、课程的科学融合,并从国际视野出发培养全媒体国际传播人才。  相似文献   

13.
黄晓琴 《新闻世界》2011,(11):183-184
国家广电总局《广播影视“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中把国际传播人才视为我国未来广电行业第三大紧缺人才,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成为中国传播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探讨了我国国际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上的创新是人才培养的根本。  相似文献   

14.
李真  李华伟 《传媒》2021,(3):86-88
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布局,重组对外传播机构、扩展国际传播平台、改进国际传播技术、创新国际传播形式,不断推动我国国际传播体系建设,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国际传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是一个重要环节.本文提出了从"本土"到"全球",从"文"到"语",从"模仿"到"超越"三个层面的建议,作为对新时代国际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新闻战线》2020,(14):7-9
全媒体时代,光明日报紧密围绕"思想文化大报"定位,落实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要求,强化"人才是光明日报第一生产力"理念,拓展人才发展上升空间,在人才引进、人才评价、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激励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夯实基础,力图实现不同梯次、不同专长的各类人才全面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6.
国鹰 《东南传播》2022,(6):59-62
以2013年-2021年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东南亚汉语国际传播文献为研究对象,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东南亚汉语国际传播研究现状和热点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该领域文献数量有所下降;文献所在核心期刊不多且发文机构较集中;作者多为独立研究;目前研究热点主要在华文报纸、华文教育等7个方面;“一带一路”和对比分析两个主题是未来研究的趋势所在,对华文教育的研究也会持续和深入;关于东南亚地区汉语传播的国别关注度不平衡。未来这一领域的研究可以在作者合作、微观考察、平衡国别关注度几个方向提升。  相似文献   

17.
程丽红  张成良 《中国编辑》2023,(4):23-27+40
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闻传播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需要立足中国本土的新闻传播实践与文化传统,其前提是固本培元,筑牢根本。以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创构为根基,以专业教育实践为路径,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目标,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教育体系,改革创新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路径,全面提升新闻传播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8.
李想 《新闻战线》2024,(6):48-50
Z世代群体是国际传播的重要参与者,是信息时代塑造国际舆论格局的重要力量。优化面向Z世代的国际传播策略有助于促进中外青年之间的共鸣对话和共情交流,从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中国日报充分整合旗下Z世代国际传播领域的优势和经验,在面向Z世代的国际传播实践中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对于对外传播工作的不断重视,以及我国在国际传播领域日益重要的位置,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就新闻传播领域而言,备受关注。本研究试图对我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实践进行简单梳理,进一步深入分析现有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20.
当前,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全媒体以其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时空无限性以及传媒运营产业化等特征,给国际新闻人才培养带来冲击.本文认为,应对挑战,国际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做出相应调整,为此提出了—国情世情教育+全媒体新闻+外语+媒体实战"模式,并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