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作品的叙事结构取决于作家的主观陈述,且受到作家自身的文学观念、审美意识和思维方式等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山西乡村文学叙事结构风格多样、类型多变,以家庭为纽带的平行交错结构作品《三里湾》和以内部阶级斗争为主线的放射结构作品《创业史》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那个时期的社会背景和作家心态变化。本文围绕这两个作品试析山西乡村文学叙事结构的时代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2.
赵慧平 《文化学刊》2015,(3):113-121
王晓峰的文化信仰和文学观念建立在他对现实生活体验和思考基础上。他对文学的认知和评价,以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为标准,这使他感到踏实、可靠。他不愿意用知识逻辑的方式建立他文学思维的逻辑,更愿意以体验的方式真实地表达自己。所以,在他那里,对文学的思考与对现实生活的思考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对文学的理解就有了属于他基本的恒久的观点和立场。  相似文献   

3.
本文评析现代学者所总结的古人以美文为文学的合理性;以汉代人以丽论文为例,一窥那个时代文学观念和对文章之美认识的演进过程;综述文学进入自觉时代以后对文章之美的理解和追求,论证传统文学观念形成和演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4.
集部为中国固有学术经史子集中之一,它历经滥觞与衍变的过程,有着极其丰富的意蕴与外延,是古人关于文学的原初视野与独特判断,它与今天全球化视野中的文学观念与理论是如何之关系,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本文考察了四部分类的形成过程,以及集部分类与文学观念的关系,提出传统的四部分类是从中国人文学术的基础之上形成的。而集部则是其中既依存于其他分类又相对独立的部分,它彰显出中国固有的文学观念特质,与现代流行的文学观念有很大的不同,富有人文蕴涵,今天我们的文学观念,应当本着会通古今中西的思致,摒弃全盘西化的偏见,来建构我们今天的文学观念与理论。  相似文献   

5.
唐宋古文运动对古代诗文创作观念的发展有着十分复杂的影响,这也是古代文学观念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将古代文学观念划分为总体文学观与诗文分文学观两个层面,由此分析古文运动背景下文学观念变化的一些重要方面,主要论述了"文笔说"衰歇的历史原因、重事理的文学创作观念以及文道论的盛行对传统"诗教说"的中击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林纾译介小说作为晚清知识分子了解西方的重要途径,不仅在文学上,还在更广义的文化层面架起了中西交流的桥梁。本文拟就林纾译作《李迫大梦》中对欧美文化的接受情况进行评析,通过详细对比华盛顿·欧文原作《瑞普·凡·温克尔》,展现林纾译文在伦理、宗教、政治三个层面的文化改写及其对西方两性关系、文学观念等层面的接受,以此透视清末传统文人在面对欧风美雨来袭时复杂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7.
唐初文学观念的核心是反拨六朝文学,其形成的思想背景是唐初史臣对近代历史的检讨。对于唐初文学观念的这一特征,以往文学研究界往往笼统地解释为唐初史臣出于"文学误国论"而向汉儒诗教说的简单复归,本文则通过对唐初史臣有关前朝政治与文学论述的辨析,指出诸家之间实有实质性差别,其中魏征等人立足政本理念的近代史观最终确定了初唐的思想价值框架,建构了初唐的文学感觉空间。  相似文献   

8.
韩国古代文学以汉诗创作为主流。根据确凿的史料,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主要是儒、佛)最晚从秦汉时代就已传入韩国,并产生广泛影响。本文从思想文化对文学影响之角度,征引大量文史史料,动态描述了儒学在东传过程中对韩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汉诗创作及其诗学观念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风景"第一次作为理论术语出现,本文第一次从文学角度考察了"风景"一词的衍生,从理论角度阐释了"风景"的特质与"形似"的价值,并通过比较古人与西方、现代学者对"风景"内涵的界定,说明了"风景"的古今通用价值与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比较,仅仅是比较文学这门学科所使用的方法的属性,并不是它的学科性质,只有以"世界文学"的观念来比较研究两种以上不同的文学,才能构成这门独立学科牢靠的基石。因此,应该借助比较文学学科基础理论性强、涉及学科面广、文化内涵丰富的特质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健全其知识结构,拓展其专业视域的深度和广度,调整其思维方式,帮助其树立全球意识。  相似文献   

11.
卢文芸 《文化学刊》2014,(3):148-153
在辛亥革命前后产生的革命派文学,从文学革新的创新和扩散,解放文学的精神内质,提升中文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等多个方面,推动了文学革新,对新文学运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世界文学中的"中国性"自歌德的世界文学观念在20世纪初叶传入中国伊始,学术界就将其应用到中国文学全球发展的论述中。其时,中国正在经历从朝代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变,民族意识和世界意识日益觉醒,中国的"中国文学"、"世界文学"观念因此得以创生。郑振铎是中国最早系统论述世界文学的学者,他于1922年发表的《文学的统一观》一文,认为人类文学虽有地域、民族、时代、派别的差异,但基于普遍的人性,文学具有了世界统一性,这就是世界文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学经典的重构--梁宗岱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宗岱是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的中国现代文艺理论家。本文探讨梁宗岱的中西比较诗学。梁宗岱通过对法国象征主义的接受 ,形成了本土化的象征主义诗学观念 ,并以之来对中西文艺传统中的文学经典进行比较研究。这种比较研究 ,同时也是梁宗岱在自己的象征主义诗学框架中对中国文学经典的重新阐释。处于中国文学经典的危机和西方文学经典的兴起这样中国文化发生转型的关头 ,梁宗岱的比较诗学不是为了比较而比较 ,而是一种更为深层的文化认同的需求 ,是借之于比较诗学在历史诗学的探寻中重构中国文学经典、重塑中国诗歌精神的努力。本文希望藉此重估梁宗岱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于航 《文化学刊》2022,(9):84-87
在西方文化和思想发展的历程中,哲学文化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而随着语言修辞观念的持续性变化,哲学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主要呈现出三种形态。第一,修辞手法的存在会损坏真理,而哲学是对社会贡献或社会普遍性现象的总结,文学则是艺术的代表,因此,哲学与文学在本质上是对立关系。第二,修辞是以语言中的逻辑和语言表达的含义为基础,而文学和哲学都是以文化知识以及社会道德作为根基的,因此,文学和哲学都是建立在社会真理以及语言逻辑的基础上。第三,修辞手法广泛地存在于一切语言之间,而真理作为修辞手法的产物,并不是一种绝对形式方面的思辨性产物,因此,哲学的本质其实就是修辞手法,与文学之间存在同一性。由此可见,在西方社会语言文化以及社会哲学发展的过程中,关于哲学和文学之间的关系这场探讨从未停下脚步,而修辞观念的转变也让文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本文主要是分析了修辞观点视角下西方哲学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希望能够为探寻哲学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探讨学校加强创作性思维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述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意义及其特征。概括了我国目前创造性思维教育的现状,着重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学校中加强创造性思维教育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6.
《文化学刊》2011,(5):186-186
赵婉孜、刘风光在《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撰文指出,语用学为文学分析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工具,因为它突破了形式主义的观念,将文学语篇看做是动态的,是作者、读者和语境互动的产物。语用学与文学的结合一方面可以拓宽语用学的研究范围;另一方面能够丰富文学研究的视角。文学语用学是一个较新的领域,尚处于形成阶段,  相似文献   

17.
蔡襄现存文章约700篇,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内容丰富。蔡襄秉承"道本文用"的文学观念,同时注重文学自身的审美价值,他的文章刚气充溢,征实求真,清遒粹美,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在北宋古文运动中有重要的地位,具有多方面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8.
颜延之博雅的文学观与钟嵘《诗品》"自然英旨"的诗学观相悖,所以其用"颜延论文,精而难晓"对颜延之作出评价。钟嵘意在表明颜延之的文学观不容易被理解,并非说其不能被理解。颜延之也正是把自己的文学观念运用到了文学创作中,以"宗经"、"连类"、"比物"为基点的文学观念,决定了其文学观包涵有:内容的用事、用典;语言的精工、精巧;富有雅言的音韵等。  相似文献   

19.
鲁迅《文化偏至论》的旨归不是批判文化发展的偏至,而是通过中西"人"观念的交流确立"立人"的问题,但这并没引起学界关注。《文化偏至论》中西"人"之观念的交流和对话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机制中形成,它构建了鲁迅作为节点而体现的中西文学间的关系,规约了鲁迅进入文学,并对此后鲁迅的翻译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持续性的影响。这种因观念而搭建中西文学间的关系被称为比较文学第三关系,透视《文化偏至论》所蕴含的第三关系,不仅可发现鲁迅进入文学的特殊性,也对比较文学学科范式研究的深入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纵观中国文学历史的发展,朦胧诗派的存在无疑是中国当代汉语诗歌发展史上最具价值的研究课题之一。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顾城一生写作了丰富的诗歌作品,在其离世的数十年间,国内外对其人及其作品的研究和探讨一直在持续。顾城以及朦胧诗派的发展改变了国人单一的直线思维模式,为思维的发散性和多样性奠定基础,符合人类内心复杂多变的模式,也使社会本身的不确定性浮出水面。本文将从朦胧诗及朦胧诗派入手,分析朦胧诗派所传达的思想内容,通过对朦胧诗艺术特征表现的分析,挖掘其存在的审美价值与历史意义,分析顾城及朦胧诗派的时代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