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孙冀 《文化学刊》2013,(5):168-170
《庄子》从坚拒阶级政治的立场出发,对封建王朝君主专制政治进行彻底的否定和嘲讽,同时热切向往人类真性情的充分实现。庄子诉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理想在旧社会不能实现,而在现代社会则获得了政治正确的强大生命力,具有很强的现代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2.
李佳嬴  柴琳 《文化学刊》2024,(3):124-127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庄子的“道德哲学”进行阐释。首先,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阐释庄子道德哲学的本体论之“道”的五种基本特性。其次,以“自然之德”与“至德之境”来阐释庄子道德哲学的实践论。最后,论述了庄子实现“道德之境”的方法与途径,即通过“吾丧我”“心斋”“坐忘”“用心若镜”“与物为春”,达到“全德之境”与“逍遥之境”,即与“道”合一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3.
徐强 《文化学刊》2014,(5):90-98
汉学界对《庄子》"自我"观念有浓厚兴趣并进行了极具特色的研究。这些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对《庄子》"自我"的西式诠释是用西方的"自我"解读《庄子》"自我",但难免将西式"自我"的蕴含强行赋予《庄子》。比较研究则试图解释两种"自我"观在深层次上的差异或相似,以期真正理解两者。对《庄子》"自我"的当代意义研究则着重于揭示《庄子》自我观对于当下的自我理解或人生的启示。这些研究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丰富了我们对《庄子》思想的理解,对于推动《庄子》哲学走向世界也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杨辉 《文化学刊》2009,(5):98-102
荀子倡导“移风易俗”的深刻内涵不止于概括音乐的社会作用。他以风俗之善为“美”,认为风俗美恶是国家治乱的重要表征且影响着人性发展方向,主张将礼乐教化作为主要途径,以礼教统一群体风俗,又依据声有哀乐论,论证了音乐和谐的情感在教化风俗方面的感性优势及其对礼教理性、刻意性之偏的补济作用,提出了以礼乐并举实现“移风易俗”的文化构想,标志着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开端,也为汉代文化政策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5.
文献分析表明,孟子所谓充实之谓美意味着美就是生命完满实现其整体特性时的存在状态。孟子的这种生命美学观是在孔子全幅开辟了生命世界并强调文质相辅相成的基础之上,通过接受子思诚则形的本体论原则与稷下先生将生命充盈与美联系起来的思想,对先秦和、全之谓美的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它强调了美是生命本身自足时的存在状态而不是一种外在文饰,论证了美善统一原则,并更细致地区分了美的层次、突出了美的非现成性。这种主张从根本上表明先秦儒家既强调善也崇尚美。在中西美学视域融合下其美学意蕴与意义值得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6.
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道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本源性的,也是本体性的,更是一种超越性的。这种超越性的道不仅仅是关于宇宙自然真际的考察,其落实处还是在于现实的人生、在于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在于个体生命的超越之途。老子的道论不仅在于对形上本体的探讨、在于对对象世界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在于对人的生存体验的关注的结果,而这一点也正是美学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7.
白族“三道茶”以其独特的冲泡工艺和风味区别于其他茶类,是驰名中外具有悠久历史的千年茶俗,作为白族的待客礼,同时还是茶艺美学的重要体现。白族作为茶俗文化丰富的民族,用“三道茶”焕发了生活最本真的味道。本文立足于少数民族茶美学,通过对美学及茶美学的探究,由此深入对大理白族“三道茶”美学意蕴的浅析和阐释,展现白族“三道茶”的艺术美学意义,让我们熟知我国少数名族茶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8.
泰州学派美学理论赋予"百姓日用"范畴以美的本体的超越性意义,这一范畴作为人类的本然天性和全部日常生活实践,以和谐完满的形象提供了宇宙人生大道真理的暗示,展现了美的精神层面、超越层面、阐释层面、个体层面、解放层面等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前的生态美学研究基本上使用的是西方环境美学的话语,与中国文化有着某些不兼容的弊端,所以紧迫的问题是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探索。中国古代是一种"生生"为其核心、以"天人之和"、阴阳相生"为其背景的"中和论生态与生命美学,几乎渗透于儒释道等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也渗透于绘画、音乐、诗学、建筑与民间艺术的各个方面,构成相异于西方古代实体论哲学与形式论美学的理论风貌,具有特殊的价值意义。在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有着更强的文化自觉,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宝贵的中和论生态与生命美学,并在与西方生态文化的对话交流中建设新的生态哲学与美学形态,使之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0.
叶建华 《职业圈》2013,(1):30-31
庄子,又称庄周,生活年代在公元前369~286年,原系楚国贵族,楚庄王后裔,后因战乱迁至宋国。庄子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而庄子的文采更胜于老子,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相似文献   

11.
由于受传统的音乐审美观念的影响和作品听赏的局限性,人们对于二十世纪以来出现的各种现代音乐感到难以理解,甚至产生排斥感.文章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出发,通过音乐美学的审美价值体验,分析现代音乐的存在价值,以期使人们对现代音乐的存在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现代音乐.  相似文献   

12.
李崇航 《文化学刊》2023,(8):162-165
钢琴演奏艺术是一门富有魅力和艺术性的表演形式,而其美学因素的多样性使得它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为提高对钢琴演奏艺术的认识,有必要深入分析钢琴演奏艺术的美学因素,把握钢琴演奏艺术的美学内涵,从而更好地欣赏钢琴演奏艺术。本文主要从本体、结构、形态、个性与共性、感性与理性的角度对钢琴演奏艺术的美学因素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充分发挥钢琴演奏艺术在陶冶人们情操,提高人们审美素养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一书中,海德格尔建议把德语中的道路“Weg”与道家的“道”相对应。《庄子》中“道”作为形而上的存在,不可言传,不用语言显露自身,与语言疏离。海德格尔所说的“道”,特指文学书写的运思和表述,与语言结缘。《庄子》用于文学书写的卮言以“道”为依托,是对“道”的顺应。海德格尔则认为文学书写的语言是对大道召唤的回应。在“道”与语言关系方面的持论,《庄子》与海德格尔殊途同归。《庄子》的寓言和海德格尔所说的语言的诗意因素,都是象征性的表现方式,具有暗示性。象征义与象征物之间的本质关联,反映出两位哲人对思想表达媒介深层认识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体育舞蹈是一门新兴的体育项目,美是体育舞蹈的基本特征,文章从体育关学的角度论述了体育舞蹈中的人体美、音乐美.  相似文献   

15.
多媒体作品(课件)开发,涉及认知学习、艺术设计、视听语言等诸多领域,有其自身独有的语言构成.文章认为多媒体语言构成不仅要重视其结构和内容设计,还要重视多媒体语言的美学设计.文章结合多媒体语言构成分析,从多媒体视觉语言、听觉语言、交互语言的设计、布局、整合的角度进行美学探讨.  相似文献   

16.
全行 《文化学刊》2024,(3):128-132
在美学研究的诸多领域中,书写起点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书写起点与基本思想架构有着紧密关联,但对于中国美学史的书写应当起始于何处何时的问题,不同美学史家见解各异。本文梳理了目前几种主流的观点,探讨了老子思想对中国美学的开启式影响,并尝试得出将老子美学作为中国美学史书写起点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种雪慧 《文化学刊》2023,(10):19-22
聊城八角鼓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自古以来一直在聊城地区盛行。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冲击下,聊城八角鼓的美学精神逐渐被忽视和淡化。笔者旨在探究聊城八角鼓的美学精神,以期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笔者采用文献资料分析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聊城八角鼓的历史演变、表演形式和审美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聊城八角鼓的分析和梳理,本研究发现,聊城八角鼓具有独特的音乐节奏、精妙的舞蹈动作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智慧。  相似文献   

18.
事物的本质有共性和特性两个属性。美的事物的本质也具有这两个属性。对美的本质的定义具备这两个属性,就揭示了美的本质,不具备这两个属性,其定义就是错误的。已往的美学各种学说对美的本质的定义几乎都不具备这两个属性,或缺共性或缺特性。当代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学说不具特性,人的本质力量显现学说不具共性,观念学说和美在意象学说也不具特性。本文扼要地指出了四大学说根本上的错误。  相似文献   

19.
胡丽娜 《文化学刊》2022,(9):236-239
郑谷是晚唐时期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对晚唐及五代宋初曾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郑谷的诗歌创作保存至今有三百余首,其诗歌均收录在《全唐诗》中。作为唐代晚唐诗人的郑谷,有着和晚唐时期文人一样的境遇,他的诗歌大部分除了展现自己对人生境遇的描写外,还从自己的经历和遭遇等方面去展现禅宗美学意蕴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苏霞 《文化学刊》2022,(4):174-177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从未停止过对生命的探索与思考,每个人对生命的认知都有所不同,许多哲学家、思想家也终身都在为此进行探究与总结。庄子作为古代中国历史上对生命有特殊见解的哲学家,他对于生死的见解犀利而深邃,冷静中不乏玄妙。他所著的《庄子》一书中更是对他的生命观进行了宏观、微观的阐述,对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德育教育都有着巨大的引导与借鉴价值。本文就从生命教育视角出发,结合《庄子》生命观,剖析了当代大学生应当如何面对生命,珍惜生命,善待生命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