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理学诗派有五祖一宗、二流三派,逻辑发展过程可分为六期。五祖为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一宗为朱熹。二流指雅流和俗流。三派为放旷派、洒落派、敬谨派。以理学为精神底蕴、体现了濂洛理学诗派审美倾向和艺术风格的诗作称为"濂洛风雅"。周敦颐诗歌是"濂洛风雅"之初澜,二程及其门弟子的诗歌是"濂洛风雅"之主潮,南渡后的洛学后学之诗为"濂洛风雅"的余波。在武夷理学诗人群体中,崇安刘氏家族起着骨干作用,刘子翚是其中的核心人物。他的诗教和创作实践为朱熹指明了诗歌创作的方向。朱熹既是思想史上的泰山北斗,也是理学诗派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2.
纵观中国文学历史的发展,朦胧诗派的存在无疑是中国当代汉语诗歌发展史上最具价值的研究课题之一。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顾城一生写作了丰富的诗歌作品,在其离世的数十年间,国内外对其人及其作品的研究和探讨一直在持续。顾城以及朦胧诗派的发展改变了国人单一的直线思维模式,为思维的发散性和多样性奠定基础,符合人类内心复杂多变的模式,也使社会本身的不确定性浮出水面。本文将从朦胧诗及朦胧诗派入手,分析朦胧诗派所传达的思想内容,通过对朦胧诗艺术特征表现的分析,挖掘其存在的审美价值与历史意义,分析顾城及朦胧诗派的时代影响。  相似文献   

3.
儒、释、道与李、杜、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睿宗以后的盛唐时代,儒、释、道同兴并举,不分先后的局面不仅以皇帝诏书的形式确定下来,而且在诗歌领域中也得到了最为集中、最为充分的体现道家、道教思想主要表现为从山水诗派的崛起,到李自自由浪漫、壮丽夸张诗风的形成;佛教美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从田园诗派的崛起,到王维平淡自然、素朴宁静诗风的形成;儒家美学思想则主要表现为从边塞诗派的崛起,到杜甫忧患黎元、沉郁顿挫诗风的形成.探讨这一问题,不仅有助于对盛唐诗歌美学流变及其繁荣原因的理解,而且有利于以此来进一步分析宗教、哲学与审美文化之间交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4.
正近来,我国百科诗派的诗集被诸多国外著名图书馆收藏。入选作者之一的浙江诗人王自亮日前就此事回答了本刊的提问——近来,我国百科诗派的诗集被诸多国外著名图书馆收藏。百科诗派是当代文坛智库型诗歌流派,由潜身于文史理工领域的诗歌作者组成,主要从事史诗、长诗、大型系列组诗创作和从内容到体裁的实验。以学术、智性、涵容、洞察的姿态亮相。浙江省有一位作者入选——浙江工商大学的王自亮教授。  相似文献   

5.
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以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宗派,而位列其中的晁冲之与江西诗派之间存在诸多关联。从江西宗派的缘起来看,吕本中指代的包含晁冲之在内的江西诗派诸人是以诗学风尚为纽带、超越地域限制的诗人群体;在晁冲之的生平交游方面,其与江西诗派的陈师道、吕本中等人都有深厚的交情;在晁冲之的诗歌创作方面,其从转益多师到自成一派的诗学理念与诗宗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诗歌理论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6.
道咸宋诗派成员程恩泽、祁寯藻、何绍基、曾国藩、郑珍、莫友芝之间,诗歌唱和与人生交往大多并不密切,有的甚至并无交往,也很难认为他们有公认的盟派宗主、共同尊宋的理论主张和相似的创作风格,因此作为一个诗歌流派的条件并不充分。近代文学史和批评史对于宋诗派的认识和论述,大多受陈衍近代诗观的影响,随着材料的不断发现和深入阅读,研究者应该放下他者的遮蔽,直面诗的世界,不断去探寻和接近文学史的真相。  相似文献   

7.
“成文”以“尽意” ,这是汉语古典诗学语言形式理论重要的基本思路之一。以“言不尽意”这一语言表达困境为出发点 ,高度重视“尽意”的表达力量与“成文”的形式创造力量的统一 ,汉语古典诗学揭示 ,诗歌语言具有包括语义“成象”与语音“成音”功能在内的两大“成文”功能 ,只要 (也只有 )创造出具有巨大情感表现力的语象、语音形式 ,诗歌就会 (也才会 )超越“言不尽意”的表达困境。诗歌的生成过程 ,乃是语言“尽意”的表达力量与“成文”的形式创造力量 ,在开放性相互激发关系中走向高度综融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在突破传统古典主义诗歌的格律、韵脚、平仄等的束缚后,中国现代新诗从表现形式上体现出了"平民"的特点。在现代新诗的发展和流变中,诗人始终真挚抒写人的心理体验,但每一个时期的每一个流派所表达情感的方式是不同的。本文主要从早期白话诗、新月诗派、现代诗派、"七月派"和"九叶派"具体分析了现代新诗的情感底蕴。  相似文献   

9.
储光羲是山水田园诗派一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他擅长五言诗,作品大都描写恬静的山水田园风光和农村场景,内容也丰富多样,总体表现出一种闲适情调。他的诗歌多以平正质朴、冲淡平和见长,于平淡中表达田园生活的闲逸格调。"质"是储光羲作品的主要特征,他受陶渊明影响较深,可以说是承继了陶氏的风格又有所突破。在他的诗中,"质"的美学范围有所宽化,诗歌内容、体裁以及语言都有所发展,因此,从"质"的角度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储光羲的整体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0.
细读真德秀的诗,可以感受到其中的理学思想,但他关注的不只是道学气象,也有艺术之美。他将理学家所讲的"义理之正"与宋代士人追求的"性情之说"联系起来,认为只要合乎"性情之正"的诗歌,都是被认可的,都可以被称作"正宗"之诗。笔者基于南宋理学盛行的背景,研究真德秀的诗学思想。当然,诗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诗歌中的艺术特性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
郑敏是"九叶诗派"的重要女诗人,她的诗作多涉及对人生问题的思考,有很强的哲学思辨性。在作品中,她直视死亡,将其作为诗歌母题延伸,形成具有诗性的"死亡观"。这种死亡观不但凝聚着郑敏对生死问题的认知,也展现出诗人在诗歌书写技巧方面所做的努力,是郑敏诗歌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部分。本文将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诗人与死》,从"诗人"身份、死亡定义和形成原因归纳郑敏的死亡观,力求发掘其蕴藏的文字价值。  相似文献   

12.
闲堂说诗     
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具有其他艺术种类所无法取代的强大生命力,重要因素在于它以非常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体验,揭示出所蕴含的人生哲理。这种哲理的阐释,不同于哲学中的理念(那是可以通过教科书来传授的普遍之理,是以陈述命题的方式加以表达的)。诗中之理的内涵,要丰富得多。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中晚唐元白、韩孟两个诗派的创作和文学理论中,发掘其对晚唐五代词创作的繁荣和词体成熟产生的推进作用。元白诗派的诗歌分类意识、娱乐功能观和韩孟诗派"不平则鸣"、"笔补造化"的创作观,作为词体文体特征的形成背景,是本文论析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14.
古代文化及文学领域的学术研究,需要遵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学术规范。为此,本文从历代目录记载、诗文评点、诗歌选本前人评论,以及理学家诗人评论等角度,论述了两宋时期"理学诗"是客观真实的历史存在,并对两宋理学诗的作者、理学诗留存问题等进行了统计学意义上的分析、说明。这些问题是进行"理学诗"研究的学理性前提,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桐城麻溪姚氏家族是有清一代典型的文学世家。在麻溪姚氏家族中以诗名世者甚夥,他们实际也成为推动桐城诗派发展的核心力量,在清代诗坛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麻溪姚氏诗歌创作保持着家族基因的存续绵延,显示出雅正根深的特点。不过,受时代社会的经世风潮的影响,麻溪姚氏家族诗歌创作完成了由“正风正雅”到“变风变雅”的转变。考察这一转变,不仅有助于厘清麻溪姚氏家族诗歌发展嬗变的脉络,对桐城诗派乃至于清诗的演变轨迹的研究亦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刘大的诗歌刘守安一般认为,桐城派是散文派,方苞、刘大木魁(字耕南,号海峰)、姚鼐均以文名世。其实,方氏不谙于诗,而刘氏诗歌成就却并不亚于文,只不过其诗名为文名所掩罢了。钱钟书先生指出,“桐城亦有诗派,其端自姚南菁范发之”,“桐城则姜坞,海峰皆尚是...  相似文献   

17.
兴起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朦胧诗"派,是集反叛和浪漫于一身的诗歌群体。朦胧诗派的诗人们展现了当代中国文化乃至社会的时代变迁,记录了一段关于青春和迷茫的"自我"的成长史。本文结合诗人们创作的诗歌作品,阐述朦胧诗展现出的真挚的情怀。  相似文献   

18.
刘霞  谢梦莹 《文化学刊》2023,(3):121-124
钟芳与王阳明相交颇深,在与罗钦顺、吕柟的书信中反复论及王阳明的学说。在这些书信及为王阳明作的祭文中,钟芳对王阳明学说“置之不与辨”的态度及借用“知行合一”言辞的举措让人误以为钟芳是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的调和论者,甚至是阳明心学的崇尚者。钟芳虽说“不辨”,实则多次表达对王阳明舍弃博学格物功夫及“致良知”学说的不赞同。钟芳“知以利行,行以践知”的观念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也大相径庭。钟芳始终是坚定的程朱理学者。  相似文献   

19.
明代学术虽以理学为宗,然官方提倡的理学之外,尚有科举以外的古学传承,制义、八股之外的经史学问,同样是广义范畴的儒者之学.虽非主流,却于三百年间的明史历程中不绝如缕.杨慎、陈耀文、胡应麟、焦藏、方以智等读书博古,崇尚考据,经史训练中的古学思维渗透、体现于其诗学逻辑中,并由之造就了明代诗坛中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20.
王荣林 《文化学刊》2014,(5):148-152
"唐人七律第一"是中国诗歌批评发展中一个十分有趣的命题,很多人都对这个命题发表过意见。通过对这些意见的研究,可以考察出不同时期审美取向的变化,以及学者们不同的文学主张。这种讨论也可使人们对七言律诗独特的文体特征增加更为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