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化学刊》2011,(2):184-184
李雪涛在《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秋之卷撰文指出,在当代中国,有很多现象表面来看是中国与西方的问题,实则是传统与现代的问题。换言之,许多看似地域上的不同,实际是时间上的错位。因此。中国文化的出路在于顺利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乃至”后现代化”的关系等问题。不可否认的是,未来中国文化的形态,应当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是民族性与时代性,  相似文献   

2.
<正>一"蓄之久远"、"发于天然":走上文化史研究的道路吴成国:冯先生,您好!受《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的委托,我就有关学术问题向您请教。上世纪80年代以来,沉寂多年的文化及文化史研究在中国大陆兴起,您是这场文化研究热潮的参与者、见证人,并从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了像《明清文化史散论》、《中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迷文化研究在媒介推动和社会氛围等因素的影响下发展迅速,国外对迷文化关注较早,其研究成果值得借鉴。对目前中外迷文化研究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中国迷文化研究存在诸多缺失与不足,应该在研究领域、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学者态度、发展程度等方面学习西方经验,实现迷文化研究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4.
米兰 《职业圈》2010,(31):15-15
2010年10月,由中国文化管理学会、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世界经济和文化研究中心、欧洲教练拉术学院等存中央电视台梅地亚中心共同举办“首届国际企业文化高端论坛暨国际企业文化最新学术成果中国发布会”在京召开。会上发布了“‘十二五’加强组织(企业)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并推出组织(企业)文化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
张伟 《文化学刊》2012,(2):98-107
新时期以来,曾经受到冷落的文化学再度进入人们的视野,得到了接续和特别的关注,形成了所谓的"文化热"。本文梳理了当代中国文化研究兴起与发展的过程,对文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和文化研究在当代中国的兴起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化研究的兴起与发展是中国学者试图超越意识形态,通过建立起文化研究的平台与国际学术界平等对话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胡德宁 《文化学刊》2015,(4):163-165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软实力"兴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要顺应当今世界发展的历史趋势,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观点和基本要求,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借鉴世界各国积极正面的文化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7.
阿列克谢耶夫汉学研究建立在对中国国情文化实际考察和作品译介研究基础之上,从而形成阿列克谢耶夫对中国历史文化及其发展特征的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他基于破除欧洲中心论的比较文化思想,力求使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得到有机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当今,互联网掀起世界文化融合与变革的时代,网络对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有着巨大的重塑作用。紧跟网络技术革新的步伐,搭建系统的、符合传播规律的网络传播体系,是构建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必然要求。本文以中国最早也最具规模的中国文化对外宣传网站中国文化网为研究对象,结合其他国内外文化网站发展趋势,探讨当下如何在国际互联网时空中,搭建专业的中国文化网络输出平台,推广崭新的中国文化形象,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国越来越注重提高文化软实力。湘漓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其相关资料的外宣翻译质量对我们是否能讲好中国故事有重要影响。湘漓文化史料中的文化负载词众多,如何贴切地将它们翻译出来是译者必须思考的问题。该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人际元视角出发,结合具体案例讨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灵活运用直译法、意译法和音译加注法,力求寻求最佳的翻译方法。该研究旨在提升湘漓文化相关文本的翻译质量,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提供参考,并通过此次研究,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文明古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管理人才、培养人才的理论精髓。基于合理的企业管理和人才培养,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应用于企业人才培养,不仅能够有效地帮助企业人才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价值观、企业发展战略观,还可以提升其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人文素养,让企业人才更好地认同接受企业文化、适应企业岗位工作、推动企业进步发展。文章针对企业人才培养中中国传统文化应用问题进行探究,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在企业人才培养中的积极性与重要性,并就传统文化应用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坚定中国特色志愿文化自信并探索其建构策略是新时代志愿服务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志愿文化自信本质上是指基于对本土志愿文化的内涵、特征、意义和价值的客观认知而稳定持有的肯定、乐观和饱含信心的积极心态,它主要体现为走本土化志愿服务道路的战略定力、中西志愿文化比较的自身底气和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发展的从容耐力。建构中国特色志愿文化自信要着眼于既有的文化资源和实践基础,深化中国特色志愿文化理论研究和教育宣传,推动中国特色志愿文化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志愿文化国际交流互鉴。  相似文献   

12.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是我国深度融入全球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电影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大众文化形式之一,承担着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增强中国叙事能力的时代使命。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影产业发展壮大、优质产能不断释放,《流浪地球2》等一些中国电影的成功“出海”为文化作品、文化产业以及国家形象“走出去”提供了借鉴和参考。要扩展兼容性、争取大多数,掌握新技术、顺应真趋势,找准发力点、用好“政策包”,抵制污名化、掌握主动权,将文化“出海”不断向纵深推进。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现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作为软力量研究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了国际学界的普遍关注,中国近年来更是掀起了软力量和文化软实力研究的热浪。然而,国内学界对于软力量、尤其是文化软实力内涵的确定、研究路径的选择与逻辑指向的表述则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表现出我国对于文化软实力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4.
白鲁恂(LucianW.eye,1921年10月21日-2008年9月5日),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和中国问题专家,一生致力于政治学研究,是国外研究中国政治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出生在山西汾州,父母是在华传教士。从小在中国长大,后回美国,就读于著名的卡勒顿学院(CarletonCollege),并在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来,他曾在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知名学府任职。  相似文献   

15.
《文化学刊》2013,(2):4-4
引言生于20世纪初期的张岱年先生是中国当代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家和哲学教育家。他对文化问题有着独特的体会和深切的感悟。他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自成一家,是其用逻辑实证主义的解析方法将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综合创造的产物。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和创新。研究张岱年的文化哲学观,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就笔者在法国学习与研究的经验来看,当代法国社会对中国的文化认知基本上停留在他们对中国某些特定的文化器物(艺术藏品)与实践(气功、中医、风水等)的喜爱上。法国人想象中的中国文化大多围绕着所谓的“传统”而呈现,这是一种典型的片面化和简约化的做法,逐渐地将中国文化置入一个狭窄的范畴,使之成为他们认知中国的文化底版。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日本独具特色的家文化为考察对象,着重研究了日本家文化对家族企业发展的影响,以期从日本家族企业的发展路径里得到对中国家族企业的启示,提出对中国家族企业发展的展望.  相似文献   

18.
陈剑晖、司马晓雯在《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撰文指出:散文是文类之母,是人的心灵的自有表达和人类精神的实现方式。就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来说,散文更是中华民族文学传统中最重要的文体之一,它的精神孕育着一个民族的心智发展和文化创造的活力。因此,说散文是不朽的并不为过。  相似文献   

19.
林丹 《文化学刊》2013,(1):114-1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是一种生产力,又是一种软实力,也是一种创新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以和谐为核心的审美精神,具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伦理道德精神,具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核心内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核心内容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具备一系列有利条件,包括文化产业化、文化多元化、文化自觉化等。基于此,新时期推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核心内容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具体措施包括明确目标受众,实施与目标受众有效沟通战略;塑造国家品牌文化,实施重点文化建设项目战略;形成系统完整的制度环境,实施整体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保障战略等。  相似文献   

20.
晋商是指山西商人,山西简称为“晋”。中国历史上的“票号”是由晋商首创。当时商人就是凭借“票号”进行通商,也成为商人们信誉的象征。晋商的本质是文化,这是晋商曾经辉煌的真谛,也是晋商曾经璀璨的底蕴。晋商经商之所以形成晋商文化,其基因是有文化的晋商。晋商的文化之道来自于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认识。晋商理解自然、人生和社会的运行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