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由于诸种原因,其文化地位在中国多元文化系统中却一度被边缘化。其实,在文化翻译活动中,译者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文章以《红楼梦》两种译本为例,探究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如何进行文化改写,论证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意识形态、政治动机以及语言文化等因素影响,创造性地将原作以源语转化成目的语。译者即如架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2.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境理论出发,以中国古典戏剧代表作《牡丹亭》及其译文为研究对象,尝试从文化语境的角度对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探讨译文是否最大程度上传递了原文语境下的意义和功能,以及检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理论应用于中国古典戏剧英译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以汪榕培教授的英译本《牡丹亭》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选取书中的典故翻译为例证进行研究分析。从三维转换的角度,分析汪榕培教授是如何做到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和转换的,并对汪教授使用的翻译方法及策略进行简要描述。  相似文献   

4.
译者的文化主体作用对于其翻译作品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以往的研究忽视译者的文化主体作用性与制约性,本文以《红楼梦》两译本为例,研究译者在多元文化系统内的文化主体性和制约性。  相似文献   

5.
古典戏剧的英译是典籍英译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戏剧的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翻译的特殊性。图式理论为古典戏剧的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本文以图式理论为理论框架,分析了汪榕培在翻译《牡丹亭》的文化专有词语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论证了图式理论对典籍翻译研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文化自信在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升文化软实力落脚点在文化的一大载体——文化典籍。诸如《三字经》一类的优秀文化典籍将会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及其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因此,文化典籍的翻译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文化自信视角下,对赵彦春在英译《三字经》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进行研究,旨在为中国文化典籍的英译提供新视角、新方法和新启示,从而助力中华文化的传播翻开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7.
周景刚 《文教资料》2006,(23):82-83
本文从文化的视角考察了译者主体性问题,论述了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对译者主体性的彰显,探讨了文化因素在翻译选择、翻译策略、翻译风格以及对原作的增删等方面对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翻译中的文化因素越来越受重视。论文以《红楼梦》译本为例,分析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提出提高文化翻译水平的策略,以期给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随着文化交流愈发频繁深入,原本长期处于“隐身状态”的译者地位逐渐得到了提高和重视。许多阐释学学者都认为应该以更加全面的视角来探讨翻译,以便更好地研究译者的主观性。本文通过分析经典电影《末代皇帝》在中国大陆官方公映的字幕汉译本,并基于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理论,深入探讨字幕翻译者在翻译影片时如何发挥译者主体性,以期为影视字幕的汉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选取《牡丹亭》最为著名的白之和汪榕培的两英译本,对比其在两译本中的翻译方式,提出日后推介汉籍英译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2.
李婷婷 《考试周刊》2011,(91):26-26
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翻译研究逐步朝向对译者地位的研究上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再处于仆人地位,它逐渐成为翻译主体。目前国内研究译者主体性的文章很多,但是对法译本译者主体性现象进行研究的人不多。因此,作者以许渊冲的《唐诗三百首》的法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翻译大家许渊冲的译者主体性在唐诗文化意象翻译中的体现,以促进日后翻译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3.
根据奈达对语言中文化因素的分类方法,《孔乙己》中的文化负载词主要可以分为物质类、社会类和语言类。从跨文化视角来看,《孔乙己》杨宪益译本中这三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各异:物质类文化负载词主要采取直译法;社会类文化负载词多用意译法;语言类文化负载词多用意译法加音译法。  相似文献   

14.
自1952年张爱玲首次将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翻译到华人世界以来,该小说现已有三十几个中译本,其中李文俊与张爱玲译本颇具个性特点。本文以李、张译本为研究对象,借鉴布迪厄的社会学核心概念惯习,对译者惯习和翻译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行研究。笔者认为,由于受家庭、教育、职业、性别等因素的影响,两位译者形成了不同惯习,因而呈现出风格迥异的译本。  相似文献   

15.
阐释学是关于理解和解释文本意义的理论。阐释学代表人物斯坦纳提出阐释学的翻译四步骤,彰显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以斯坦纳的阐释学为基础,分析陕北民歌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  相似文献   

16.
崔小光 《英语广场》2023,(29):45-48
语用预设在话语交际中充当了“假设”或“前提”的角色,帮助交际参与者推断话语的隐含意义。本研究以美剧《初来乍到》中的人物对话为语料,基于关联理论的框架,探究其中的语用预设。通过深入研究推理—明示以及最佳关联性,本研究旨在更好地理解语用预设,为口语、阅读和写作教学提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杨晓曲  周莉 《海外英语》2022,(17):41-43
随着国际交往的逐渐增加,外宣文本类型也日益多样化,中医文化受到更多关注,使得中医翻译在外宣工作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在中医翻译持续向外输出的同时,面临着诸多现实困难。文章以罗希文《金匮要略》英译本为例,在阐明译者主体性和外宣翻译内涵的同时,从中医文本自身的特征出发,对古汉语语言特征、文化特征以及如何平衡译读关系进行分析,旨在为译者带来一些启示,促进中医文化的对外有效传播,不断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文化的差异性决定不同文化之间的误读是一种客观存在,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翻译中文化误读成为现实的先决条件,社会文化系统中的诸多因素如历史政治背景、审美情趣、道德观念以及文化意象的表达浓缩在译者身上,通过他的翻译实践产生影响,造成翻译中的文化误读现象。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女性主义翻译观下的译者主体性为基础,探讨了香港女翻译家孔慧怡博士的译作《荒山之恋》在单词、句法和文本层面所体现出来的译者主体性.正是译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其英译本彰显了鲜明的女性意识和女性立场.  相似文献   

20.
传统翻译理论上,译者是作者的仆人,译者必须坚持"客观"与"忠实"两个原则。这种在翻译中长期受到的压抑的个性在逐渐的自我觉醒中被释放出来,译者开始由仆人的地位演变成主人的地位,在话语权力方面获得了自治权。译者主体性早在2000年前就有着其雏形,在经过漫长的忽视之后,译者主体性逐渐获得了一席之地,其在理论方面的成果为翻译理论的建构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