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文化、哲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中英悼亡诗对待死亡的态度和表现死亡的方式不尽相同,形成不同的死亡美学.中方视死亡为永诀,相见无期,故格调悲戚;英方视死亡为新生,彼世乐土再相聚,故悲中有慰.中方侧重伦理,死亡使爱妻之善、大义得以永生;英方突显审美,死亡定格了妻子的貌美才美.中方悼亡意象多贴近生活,英方则多具想象性和哲理性.  相似文献   

2.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较为真实地记录与反映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先民的生活面貌与思想情感,其中的很多诗篇更成为后世诗词中各类情感主题的滥觞。作为《诗经》中最为人称道的爱情诗的范畴之一,悼亡诗所占比例虽不大,却以其真挚深沉的力量撼动人心。清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后人同样给予至高评价。《诗经》中的悼亡诗与纳兰悼亡词,有其共通之处,亦有不同。  相似文献   

3.
由于文化和哲学传统的不同,中西的死亡观有很大区别。中国人重生怕死,西方人直面死亡。因此,中西悼亡诗在表现死亡时也显示出不同的风貌。中国悼亡诗往往把死亡表现得哀婉含蓄,是一种哀美,走的是一条内在超脱之路;西方悼亡诗把死亡表现得明朗和谐,是一种壮美,走的是一条外在的超脱之路。  相似文献   

4.
悼亡诗由潘岳开始,到唐代蔚为大观.一直以来,探求悼亡诗作的人已不少,然多从个体作家作品人手,或倾向于探讨悼亡诗作的内容和艺术特色,较少有人从其蕴含的文化精神进行研究.本文正是试图从文化精神方面人手,通过唐代悼亡诗这个窗口,探讨中华民族对待爱情、生命的情怀和对人际关系的关怀之情,并与西方略作比较.  相似文献   

5.
潘岳和元稹的悼亡诗是中国古代文学领域的一朵奇葩,本文拟从二者悼亡诗的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表达方式和写作风格入手,分析二者悼亡诗的异同点和元稹对潘岳悼亡诗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苏轼与弥尔顿的悼亡诗比较,两者有相同的主题——对亡妻的追思,以相同的表迭方式选择相同的词汇来描写相同的意象,而由于文化、哲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中英悼亡诗对爱妻之亡故的态度和表现方式不尽相同,具有不同的审美取向,中国视其为永别,格调大多悲伤;英国视其为新生,彼此乐土再相聚,故悲中有慰。中国侧重伦理,爱妻之亡故彰显其善和大义,悼亡意象多贴近生活;英国侧重审美,主要凸显爱妻之貌美才美,多是想象性意象。  相似文献   

7.
徐小球 《考试周刊》2011,(15):12-13
中西方悼亡诗由于各自所受文化传统及诗学传统不同,因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特征。本文从内容表现形式、审美角度和感情基调三个方面对其差异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8.
中西方悼亡诗之差异及文化根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西方悼亡诗的整体数量是中多西少;意象选择上中国悼亡诗是多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性意象,西方悼亡诗多用想象性意象;扬妻内容中国突出一个"善"字,西方突出一个"美"字;情感内容中方带伦理色彩,西方带性爱色彩;情感倾向中方是悲痛欲绝,西方是悲中有望;中西方悼亡诗的抒情表达方式也有明显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都源于它们各自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比较中西方悼亡诗之间存在的异同.文章将从忧伤和独孤的表达、今昔对比、赞美亡妻优点、意象的使用和表达手法等方面研究两者之间的相似点;从表达忧伤的方式、回忆爱情的尺度、赞美的内容、悔恨之情的表达、手法的运用和对待死亡的态度等方面研究两者不同点.造成相似之处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感情的相似相通和中西创作手法的契合,不同之处则是中西思想和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使然.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比较中西方悼亡诗之间存在的异同.文章将从忧伤和独孤的表达、今昔对比、赞美亡妻优点、意象的使用和表达手法等方面研究两者之间的相似点;从表达忧伤的方式、回忆爱情的尺度、赞美的内容、悔恨之情的表达、手法的运用和对待死亡的态度等方面研究两者不同点.造成相似之处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感情的相似相通和中西创作手法的契合,不同之处则是中西思想和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使然.  相似文献   

11.
乾隆一生作有44000多首诗,其内容包罗广泛,其中悼亡诗是乾隆御制诗中最具感情、最具艺术特色的诗歌之一.在众多后妃中,乾隆只为三位后妃写过挽诗,慧贤皇贵妃即其一.在乾隆的感情世界中,慧贤皇贵妃或许是他最深爱的女子之一,由于她的早逝,令乾隆的心口从此有了个缺,这是乾隆在爱情生活中第一次遭受挫折、痛苦.但由于他的特殊身份,故唯有借诗以抒发他的痛苦、思念之情.  相似文献   

12.
爱情和生命是文学永恒的话题,于是产生了缠绵悱恻、如泣如诉、肝肠寸断的悼亡诗。宋代梅尧臣的悼亡诗直抒胸臆,句句哀怨缠绵,眼泪承载了忧伤,梦境寄托了思念。他的诗中多次写到相思泪、梦境、孤雁独鸣、家庭生活场景的意象,表达了对亡妻深深的思念之情。  相似文献   

13.
论韦应物的悼亡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应物的悼亡诗包含悲痛,缅怀,失意三个方面的情感内容,其艺术特色也体现在三个方面:意象的选择,时序的变化,语言的平淡自然。韦应物的悼亡诗既有对潘岳悼亡诗的继承,也有对元稹悼亡诗的影响,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价值,应该引起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以人本为主体,西方文化以物本为主体,西方诗偏于阳刚,中国古代诗则偏于阴柔。若以爱情为经,死亡为纬,那么通过诗人微颤的手细密织成的就是一首首痛彻怀想的悼亡诗。美学激情既是包含着快乐,也包含着悲戚与恐惧。对物是人非的感伤,都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死亡的审视观点。  相似文献   

15.
通过比较、分析苏轼与弥尔顿两首悼亡诗的异同,认为人类相同的情感经历使得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有了相通性,而也正是隐藏在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因素造成了这些作品的差异.了解这些文化因素有利于促进中西文化的理解与交流.  相似文献   

16.
白居易作为一代文豪,在他的亲友亡故之后,除了恸哭之外,也祭之以诗。白居易一生作有七十多首悼亡诗,这类诗不同于他的其它诗歌,体现了他除却家国情怀之外的人伦情怀,有着独特的创作特色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李商隐悼亡诗叙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悼亡诗史的背景下,阐述李商隐悼亡诗的独特价值。李商隐的人生际遇、个人气质与其悼亡诗有密切关系,而“生为死祭”的凭吊与生言死事的语言确实是人生哲学和处世姿态的体现。本文试就李商隐际遇、气质与他悼亡诗的关系,以及诗中深沉的身世之慨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8.
南唐后主李煜,虽以其词作最为人称道,但他亦有优秀的诗歌作品.在其各类诗作中,数量最多的是悼亡诗.通过对李煜悼亡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作内容的分析,结合古代悼亡诗的特点,能够解读其悼亡诗中蕴含的夫妻情感、道德情感、宗教情感和政治情感等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19.
潘岳是最早以"悼亡"命题的西晋太康年间文人,他写了悼念亡妻的三首《悼亡诗》,此后"悼亡诗"约定俗成为夫悼亡妻的专门题材。通过挖掘诗歌内涵,再现潘岳其人其情。  相似文献   

20.
吴戬 《文教资料》2008,(13):8-10
韦应物的悼亡诗成绩卓然,所憾未曾引起应有的重视.实际上其在妻子形象的凸显、儿女角色的引入、细节表现的深化、物我浑融的象征化尝试诸方面的探索为悼亡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思想空间和艺术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