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孟子日:仁民而爱物。其“爱物”思想,继承和发挥了先儒“物我为一”和“物性善”的思路,强调“物”与“我”的并存和并立.表现出一种整体主义的宇宙观。但同时,孟子也把人伦的概念引入其“物我关系”的论述,突出了其以人类为中心的意识。而且,孟子提倡“爱物”,目的在于使“物”为“我”所用,以施“仁政”、行“王道”。从孟子思想中推导出的环保主义思想,是对孟子思想的附会。  相似文献   

2.
领会十六大精神,在邓小平理论课中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对"拂乱"一词的翻译和词语用法的判断不合理.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经济、政治和战争态度等方面对孟子提出的“保民而王”主张进行了新的评说,同时在一些问题上突破传统观点,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5.
章永康是清代黔西北诗坛上的著名诗人,才气纵横,功力深厚,名动京师,在黔西北、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他的不少诗歌充盈着忧念民生,关切国事,指责时弊的忧患意识,但最为集中地表现其忧患意识的,是他的《行路难十二首》。忧患意识萌芽于殷周时代,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整个封建社会和现当代,渗透于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传统主题之一。章永康诗歌的忧患意识是对古代诗歌中忧患意识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陈国安 《教师博览》2013,(11):57-58
<正>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一位极其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世尊孔子为"至圣",孟子为"亚圣"。孟子的生卒年似乎不如孔子那么确切可知,好在由于年代久远,一般的读者对此并不关心。读《论语》,会觉得孔子是一个温柔敦厚的长者,而读《孟子》,会觉得孟子是一个充满着英雄气概的壮士———孔子似乎总是说"你可以慢慢来",孟子则一再强调"至大至刚""养浩然之气"乃至"舍生取义"。在孟子看来,圣贤乃"与我同类者",自己努力去做,一定也会成为圣贤,因为他相信人"性本善"。孟子认为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善  相似文献   

7.
吴钧 《西北师大学报》2007,44(6):101-104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个特有的价值概念,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对人间忧患的悲悯情怀。鲁迅是20世纪中华大地上最具有忧患意识的思想家、文学家之一,他的精神始终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变革与文化发展的方向。本文从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与翻译思想着手来论说鲁迅的忧患意识,进而分析其历史渊源及传统,以及在新世纪继续保持忧患意识的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北宋仁宗时期 ,范仲淹面对皇朝的内忧外患 ,深感忧虑 ,上书言十事 ,主持庆历新政。他的忧患意识不仅表现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更表现为希望宋王朝在忧患中崛起 ,转危为安 ,阔步向前。从这种意义上讲 ,探讨范仲淹的忧患意识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建安诗人面对着当时群雄割据,军阀混战,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动乱局面,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忧世不治,忧民多艰是军阀混战带给人民无限痛苦在建安诗人心灵的投影;身世之悲,怀才不遇之郁是建安诗人与乱世冲突和人与人的隔膜中产生的哀叹;生命短促与功业未成、壮志未酬的矛盾而产生无限的忧伤。对这些忧患的重负感,建安诗人往往以建功立业、宴游之乐、游仙之趣寻求精神解脱,有其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吉狄马加是当代重要的彝族诗人,他以诗歌传递民族心声,建构精神家园,表达对人类的无疆之爱,尤其表现了对自然破坏、文化断裂和人类丧失家园的锥心之痛,具有浓厚的忧患意识。诗歌抒情方式上偏于直抒胸臆,构成明快简洁又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为当代彝族汉语诗歌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陈云忧执政环境,忧执政党自身地位的稳定与发展,忧执政党群体的素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认真研究陈云的执政党忧患意识,对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诗经》的主要思想倾向不是歌功颂德,而是忧国忧民。表现为对周王室衰微、人民流离,朝廷政治腐败,奸邪当道,社会不公,个人遭遇不幸的忧患。忧患意识之显著特征,富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深厚的历史感;浓重的孤独感。忧患意识来自那些出身自由农民、有一定历史文化知识、且有所战功而晋升的士人。他们"宗周"的激情与黑暗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卑微的地位又使他们对这一切都无能为力。于是……  相似文献   

13.
《孟子》"天下之言性"章,历来存在不同的解释,这也成为后人理解孟子"性善论"的一大难题.理解这段文字的难点在于如何把握文中"故"和"利"的确切含义.近来出土的文献,不但没有使该问题得到解决,反而加剧了这场争论.本文主张,只有兼顾训诂与思想史两个视角,把此问题放到孟子性善论的整体框架下讨论,才能发现解决该问题的新思路.当时,对"性"的一般界定是"生之为性",这也应该成为准确解读这段话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本文的主要阐述忧患意识教育的内涵;中学地理教学中忧患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在地理教学中,忧患意识教育的基本内容;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人性理论是道德修养的基础与前提。孟子的道德修养理论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上,强调了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自觉性和目的性,提出了存养心性、持志养气、反求诸己、推己及人等道德修养方法,这些修养方法对于我们今天在道德意识的培养与养成方面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是在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深忧患中诞生的,忧患意识贯穿了其成长中的每一步。新世纪新阶段,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征途中,我们党必须进一步增强党执政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7.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周之际,时至晚周,社会政治模式的大动荡,大改组,促进了以孟子“民贵君轻”思想为代表的民本思想的高涨。孟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位系统而完备地创立民本主义的思想家,他继承了先贤尤其是老子、孔子的重民思想,又从新的时代环境中汲取营养,使其宗旨更明确,措施更具体,尤其是在君民关系方面,突显“民”的作用和地位,从而将民本主义发挥到极致。  相似文献   

18.
翟影 《文教资料》2010,(27):122-123
具备良好的心理思想素质,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受现实生活条件与教育方式所限,如今的中学生的思想素质状况等不容乐观,为此,教师在教育中应有意识地采用一些方式,如通过军事化管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通过中外历史及危机意识教育,提升学生的忧患意识,等等,使其磨砺意志,端正学习态度,强化危机感.发愤图强.不断进取。  相似文献   

19.
在一个假想的伦理困境中,产生了对孟子对待死亡的态度及其"义"字理解的分歧.这一分歧实际上也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所无法避免的.不过,通过细致的分析以及对<孟子>文本的系统解读,我们发现这种分歧只是字面上的矛盾,而矛盾的化解却能发掘孟子学说的时代新意--从职业操守的角度来理解"义".这也是一种创造性转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