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翻译作为一种语言活动,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起着促进语言发展,传播不同文化的重要作用。由于东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异,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著作的英译过程中,克服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差异,准确传达原著作的意义尤为重要。本文从翻译特性视域下,分别从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出发,对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著作之一《茶经》进行英译探究,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播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汪艳  姜欣 《教育教学论坛》2014,(15):143-144
文化具有地域性,语言与文化又相依相存。由于源语与目的语所处的地域不同,其生态环境造就的自然物种及其文化含义就会不尽一致,构成翻译中的一个难点。中华典籍《茶经》中蕴含的生态文化意义词句较多,亦有典型意义。本文将运用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理论,结合实例探索《茶经》的英译中对于生态文化的翻译处理办法,为时空远距离相隔的中华典籍英译提供制定策略的例证。  相似文献   

3.
中国饮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该文对茶经英译进行梳理,总结出三个时期,分别是储备期、发展期、平稳期。储备期文献数量较少,时间跨度较大。这一时期催生了许多高质量的文献,有从茶文化、互文性、美学等视角进行的研究,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姜欣、姜怡、何琼和王钰。在发展期,文献数量激增,视角也更具多样性,包括语言学、语义与交际翻译、模因、变译等视角进行的研究,代表人物有:姜欣、肖婷、张维娟和柴文静。平稳期文献数量有所减少,但视角不断拓展,其中副文本和阐释学理论受到关注,其代表人物有:孙伟、刘晓萍和梁晓。该文就《茶经》英译研究方面出现的重复、期刊单一、缺乏对比研究、国外接受度的问题给出了相应对策:加强理论学习,结合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思路和方法。最后希望能为中国典籍英译提供些许可参考的价值,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4.
陆羽所撰的《茶经》作为中国茶文化核心典籍,其英译对中国茶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具有极大的价值。本文从信息论视角,对比分析中美两国译者的《茶经》英译本中信息过载现象,从拓宽信道容量和信息删除这两个方面考察两位译者对信息过载处理方法的差异,进而对两个译本的翻译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为茶典籍翻译实践提供借鉴,以促进中国茶文化的有效译介和传播。  相似文献   

5.
《山海经·海内南经》记述了"海内"古地图[1]东南角以西地区的地理情况,本文是《山海经·海内南经》[2]英译文.  相似文献   

6.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英译质量直接影响中国茶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以姜译《茶经》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操控理论,重点探究意识形态和诗学两个要素对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绍兴文理学院汉英语料库对《红楼梦》中茶事动词的英译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茶事动词的英译具有多样性,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和待茶制度,但少数茶事的翻译模式化,出现多词一译的现象,无法充分体现中国茶文化的内涵。本研究可为《红楼梦》中茶事和茶文化的翻译研究提供参考,有助于中国茶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研究了英译《浮生六记》林语堂版本、白伦和江素惠版本的翻译目的、翻译策略选择、译文的优劣及其读者接受程度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9.
茶圣陆羽所著《茶经》中介绍了茶叶工序所需要的二十多种茶具,准确翻译这些茶具,让国外读者正确认识这些茶具,能够让国外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茶文化,促进茶文化对外传播。范畴化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方式,对客观事物的翻译也往往会涉及两种语言间认知范畴的转换。本文从认知范畴理论出发,以《茶经》英译本为例,分析古茶具翻译中涉及的范畴化问题为茶具和类似生产生活工具的翻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数字化网络语音室在教学上具有强大的功能和优势,已经开始逐步取代传统语音室。在此,在介绍数字化网络语音室特点和优势的同时,也分析了推广使用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强化教师的培训与考核;扩大校园网的网络存储容量;限制设备的访问权限;加大安全防范的投入。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优秀文化的外宣被提到国家战略层面。这其中,《金刚经》就是中国优秀文化典籍外译的成功案例。它的两部英译本——爱德华·孔兹本和宣化上人本,在美曾引起接受热潮。前者引发了禅在美接受的开端,后者引入的中国禅促进了《金刚经》的在美流布。两部英译本的对勘,是以《金刚经》为代表的中国优秀文化在英语世界、特别是美国的宣传策略和接受路径,为现今"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外宣,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归化和异化是两种常见的翻译策略,归化强调译文要符合译入语语言和文化规范,而异化强调尽可能保留原文语言以及文化特色。本文以《骆驼祥子》为例,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分析该作品的两个英译本。研究发现,整体而言,施晓菁更倾向于使用归化策略,侧重考虑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而葛浩文更倾向于使用异化策略,尽可能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意象,从而较好地输出了中国文化,也迎合了新时代读者“求异”的阅读需要。  相似文献   

13.
数字化时代的英语学习已不同于传统的英语学习方式,我们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挑战但总的来说,利还是大于弊的,它实现了学习英语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14.
邓燕 《考试周刊》2009,(43):27-28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以女性细腻的笔法书写其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故而她的词显得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备受世人推崇。《声声慢》是其代表作之一,抒发了词人暮年沉痛乃至凄厉的悲愁之情。本文旨在对徐忠杰英译的《声声慢》从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视角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诠释学理论为基础,首先从宏观视角介绍了林语堂对《道德经》的见解,其次从微观视角着手,通过理论与案例的结合,分析和比较了林语堂、理雅各、韦利对《道德经》中所蕴含文化深层含义的术语翻译,以期为中国古籍翻译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张佳 《英语广场》2023,(10):41-45
白居易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创作了大量形象鲜明、语言通俗易懂的诗歌。本文选取许渊冲和阿瑟·韦利对白居易《买花》的两个英译本为研究语料,利用Wordsmith Tools 5.0软件从词汇和句法两个方面对语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许渊冲译文用词简单,句子较短,讲究押韵;而韦利译文更倾向于根据原文逐字逐句直译,用词较复杂,句子较长。基于此,本文从译者的翻译选择和译者的翻译方法对译者文体风格差异进行了原因探究。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茶经》"九之略"为切入点,对《茶经》之茶道取向和陆羽之茶道取向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茶经》之茶道是以宫廷为主体的唐代社会各阶层茶道的综合体,而"九之略"之茶道是文人茶道的独特体现。《茶经》在茶道取向上是以"精行俭德"为内核,而"九之略"在茶道取向上以自然为内核。"九之略"之茶道取向,正是陆羽的茶道取向,它对唐代以后茶文化的发展走向、茶道取向以及形成文人茶文化主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从《边城》的两英译本看隐性连接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分析了隐形连接,进而结合《边城》及其英译本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汉语隐性连接英译,通过沈从文《边城》的两本英译本,从句法、句序和句意三方面对比研究汉语篇章中隐性连接的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相结合,产生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强调译文并非从属于原文,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强调译者主体性。《孔雀东南飞》作为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与《木兰辞》合称为“乐府双璧”,蕴含了丰富的女性主义意识。本文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出发对《孔雀东南飞》的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在译文中的运用及其效果,展现了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在中国古代诗歌外译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东北女作家迟子建的少数民族题材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于2008年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引起巨大反响。译者徐穆实的英译本语言流畅自然,可读性强,受到众多西方媒体关注。本文以《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译者的学术兴趣及翻译动机,并从出于顺从出版商意愿的书名妥协、致力推广中国文化的异化策略和旨在满足读者期待的归化策略三个方面探究译者运用的少数民族文化英译传播策略,以期推动中国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