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遗保护与开发工作与乡村振兴的结合需要兼顾乡村建设与非遗特点,并在充分发挥地方优势的基础上提高乡村文化事业建设质量以及乡村居民经济收入水平。乡村地区非遗项目大都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且与当地不同行业存在密切联系,但有些地区在非遗保护与开发上缺乏统筹规划,在非遗时代价值的挖掘以及文化IP的打造上缺乏经验,未能在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之间建立有效衔接,不利于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非遗保护开发作为乡村居民公共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深挖非遗特色与时代意义,加强非遗保护开发顶层设计等扩展非遗与当地不同行业之间的联系,从而以非遗保护开发为支点撬动乡村经济建设,提升乡村振兴工作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已经成为我们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如何翻译出"非遗"浓厚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并且被西方受众所接受已经成为译界的重要课题。本文借鉴西方修辞学中的受众中心论、认同说及修辞情境等相关理论,探讨了用西方修辞学理论指导"非遗"英译的理据及其对"非遗"翻译实践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区域特色非遗文化与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一方面有利于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拓展本区域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新途径,从而营造区域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真正扎根地方高校、地方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更上新台阶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4.
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同时又是"中国钟表之城",开发具有漳州非遗文化特色的钟表产品,有利于本土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促进本土非遗文化和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对助力漳州非遗文化系列钟表品牌的建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文化融合和产品开发的角度探讨漳州非遗文化与钟表设计的结合,提出了相应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化语境下,东西方文化交流呈现出越来越不平衡的趋势。通过非遗翻译,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促进文化间的平等对话,从而维护民族文化身份与世界文化多样性。鉴于非遗外宣的紧迫性和非遗项目的复杂度,有必要对非遗英译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为此,结合福建泉州非遗英译现状,在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框架下,探讨如何通过改善非遗翻译生态环境与提升译者素质,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实效。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大师工作室”建设带动仫佬族非遗刺绣技艺传承的实践,提出中职学校传承仫佬族非遗刺绣技艺的路径,建设“大师工作室”非遗刺绣技艺人才培养模式,为探索中职学校在传承非遗文化、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专业特色等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7.
皖北非遗文化空间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许多变迁,加强非遗文化空间保护显得极为重要迫切。要提升皖北非遗文化空间保护意识,维护其原生态;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推进整体性保护;重构非遗文化空间,使非遗在坚守中有效调适;"文化+"与经济社会融合创新,彰显非遗文化空间活力,从而有效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与整体性保护,切实推进皖北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  相似文献   

8.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的背景下,将地方非遗融入中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是有效提升班级管理、促进非遗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但目前的中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地方非遗缺失,为了发挥地方非遗的育人功能和丰富中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建构富有地方非遗特色的班级场域,增强基于精神文化的班级非遗主体认同,将中小学非遗主题班会资源开发列入班级制度文化管理,组织班级参加非遗实践活动等是中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现代化趋向。基于中小学学生与生俱来的文化底色开展班集体教育对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和地方文化传承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刘红燕 《职教通讯》2019,(17):19-22
成人学校是乡村的基层教育文化枢纽。针对乡村非遗传承存在的脱域化、碎片化、衰败化现状,提出乡村成校做好非遗传承实践有三大路径:一是挖掘非遗存量,充实非遗乡土特色;二是整合非遗资源,打造全域学习生态;三是活化非遗的现代功能,升华非遗的社会效益。在此过程中,以宁波市鄞州区咸祥成校为例,介绍了学校作为区域非遗传承教育基地,通过建设非遗展厅、成立非遗大师工作室、培育非遗学习共同体、丰富非遗进社区等举措,将非遗技艺创作与教育普及无缝对接,实现了非遗传承与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多维统一。  相似文献   

10.
余冰 《广西教育》2022,(5):4-6+15
本文以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开展“侗寨·五娘”教改项目为例,论述少数民族地区女性接受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现实意义与实践路径,提出中职学校开发和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和整理区域内侗族非遗优势项目,构建非遗现代传承育人模式,通过倡导民族文化育人的理念,激发侗族女生自我意识觉醒;将侗族非遗技艺融入侗族女性职业教育课堂,引导侗族女生提升劳动技能;关注侗族女性社会发展轨迹,培养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少数民族地区非遗技艺传承和实现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1.
湛江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悠久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湛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译研究有助于推动湛江文化的对外传播,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东海岛人龙舞是湛江九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地位和历史意义。该文主要分析湛江东海岛人龙舞外宣现状及英译难点,结合实例探讨人龙舞文本资料的英译策略,以期望对湛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英译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2.
非遗承载了民族文化的基因,但由于保护原真性、文化认同等问题,各地区都面临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基于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针对福建省非遗分类梳理,研究非遗保护与旅游融合模式与发展策略,将非遗植入旅游场域,通过非遗文化符号化、非遗内容叙事化和非遗价值体验化的旅游活动,真正实现非遗保护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黄冈非遗文化与文创产品设计的分析与研究,为非遗文化的保护提供更加有效的整合推广策略。黄冈市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背景,有着多种类、多样化的非遗文化资源,但存在着推广方式单一、视觉信息不统一、传承与发展力度较弱、市场衔接度低等保护与传承问题,通过对文创产品不同设计载体的分析,提出黄冈市非遗文化整合建设构想,利用黄冈非遗文化整合设计与制作文创产品,实现黄冈非遗文化的整合推广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4.
钟璇 《现代英语》2023,(16):107-110
外译湘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为湘西文化“走出去”开启了一扇重要窗口。湘西苗画具有鲜明的民族与地域特征,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章以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为指导,初步探讨湘西苗画文本外宣英译方法与策略的选择,试图弘扬湘西非遗文化,促进湘西苗画的国际传播与湘西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大势所趋,非遗译介迫在眉睫。为了解机器翻译非遗外宣文本存在的问题,本文选取中国日报双语新闻推送的“二十四节气”双语文本为研究对象,利用Google翻译得到机器译文,对比人工译本,发现机译在词法与句法层面存在文化负载词误译、漏译与赘译、词性不当、用词欠妥、单复数错误、习俗语误译、时态错译、语序不当、照应不足和逻辑错译等问题,旨在为非遗译介提供借鉴,推动非遗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6.
非遗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文章提出高校创新创业项目应深度融合地方非遗精粹和新兴元素的理念,探讨东莞非遗走进校园、深入课堂、融入项目的实施路径。以服饰手作产品为媒介,打造高校创新创业项目,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传播东莞非遗故事。同时,对于理解东莞文化、岭南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与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前者包含于后者,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在当代地域文化中的遗存,因而非遗具有地域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荆州非遗文化在荆楚文化土壤中生成、发展与传承,具有先秦楚文化的烙印以及荆楚文化的典型特征,是湖北现代文化中的传统文化因素。荆州非遗传统音乐项目具有浓郁的楚歌艺术特色,手工技艺类项目则继承了楚国手工艺技术的特色,而民间文学类项目也普遍以荆楚地域历史文化、名人为创作和歌颂的对象,它们共同体现了荆州非遗的楚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8.
以广州越秀古区为例,分析老城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特色极其在发展中的困境,探讨非遗文化对现代都市经济的回馈和在文化自觉与文化适应下现代都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9.
江西民俗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元包容、异彩纷呈,其英译是江西非遗对外推广的重要途径。通过调查其翻译现状,发现诸多问题,如表达偏差,质量不高等,而语料库作为一种新兴的翻译研究范式,可根据译者建立的术语库和记忆库显著提升翻译的效率和精确性。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建设江西非遗民俗平行语料库来提升江西民俗汉英翻译的水平,促进江西民俗的外宣事务发展,加速赣鄱文化“走出去”,进一步推动赣鄱文化的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20.
民族音乐的非遗保护可以通过开发配套旅游文化产品等形式实现其与数字文化产业的融合,推进文化演艺旅游。本研究基于旅游演艺视角,分析民族音乐非遗的旅游演艺产品特征,对旅游演艺视角的民族音乐非遗研发提出新思路,为各地民族音乐非遗文化保护搭建交流平台,挖掘非遗项目,升级景区演艺剧目,鼓励地方高校开设民族音乐专业课程,最终实现我国民族音乐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