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尹贻娜 《英语广场》2020,(11):22-24
随着翻译活动的盛行,人们越来越追求翻译的质量。散文的翻译仍然是翻译中的一大难点。基于彼得·纽马克的翻译批评理论,本文分五个步骤对张培基先生的《白杨礼赞》英译版本进行赏析。张培基先生的译文再现了原作的风格特征,用词考究,是学习散文翻译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张培基先生的译作《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得到各界的认可,在散文翻译方面给予我们很多启发。本文旨在运用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结合英汉两种语系的特点,从层次转换(level shift)和范畴转换(category shift)角度赏析张培基先生的译作——《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重申翻译转换理论对中国现代散文翻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在翻译理论建设的过程中,翻译批评始终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其在借助于翻译理论对译作进行分析的同时,又会丰富和发展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翻译批评即是“依照一定的翻译标准,采用某种论证方法,对一部译作进行分析、评论、评价,或通过比较一部作品的不同译本对翻译中的某种现象做出评论。”  相似文献   

4.
巩茗珠 《山东教育科研》2014,(12):I0009-I0009
文学翻译的构建是一个热门话题。文学翻译批评主要是指针对具体的文学译作或与译作有关的某种翻译现象所给出的评论。本书作为国内较早的以“文学翻译批评”冠名的理论著作,体现了研究的准确性,对该领域的研究起了示范作用。作者在书中探讨了文学翻译批评的一些基本问题,并结合实践进行了批评。作者还围绕翻译批评领域中的“文学翻译批评模式”问题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5.
张培基作为翻译家,译作颇丰,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张培基对所收录散文的翻译精准到位,灵活运用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手段,使译文读起来时而亲切时而新鲜.本文就其中归化和异化在人名、四字格及言外之意的翻译中的体现,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连接原文本与目标文本的桥梁,而翻译批评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并运用一定的方法,对某一译作所作的评价,以更好地指导翻译活动,并为翻译理论的发展提供素材。因此,"翻译批评是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一条根本纽带"(纽马克,1988)。该文对Vanity Fair中"开幕以前的几句话"的两个中文译本进行分析,希望对今后的翻译活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邓高峰 《文教资料》2008,2(16):42-43
张培基先生,中国著名翻译家.一生致力于汉英翻译,对中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译作<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两辑)最有代表性.本文试从语言接触理论的角度,来管窥张教授在汉英翻译事业中所体现的特点之一,即中国英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从前景化的角度出发探讨翻译中原语与目的语偏离常规的现象以及偏离常规与意义表达之间的关系,认为将前景化的概念应用到翻译批评中可以为翻译批评提供一种理性化的依据,从一个新的视角评价翻译活动及其译品、译作,拓展理论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9.
翻译批评是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对翻译理论和实践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翻译事业的蓬勃发展,人们期盼借助于翻译批评来促使翻译实践质量的提高,使翻译实践活动走向成熟与完善。翻译批评,说到底,就是要给翻译实践一个方向,其所肩负的使命不可谓不重大。翻译批评是依照一定的翻译标准,采用某种论证方法,对一部译作进行分析、评论、评价或通过比较一部作品的不同译本对翻译中的某种现象做出评论。众所周知,有文学就有文学批评,有翻译就有翻译批评,那么一部作品翻译得好不好,自然会有人站出来发言的。  相似文献   

10.
译者的角色与文内因素分析——张培基英译《笑》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Nord的文本理论分析模式为依据,从美学角度分析张培基译作《笑》,通过对“译者的角色”和“源文文本分析”中“文内因素”的分析,管窥张培基的翻译风格以及译文中成功传递意境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诗歌翻译的批评赏析,有利于提高翻译质量,帮助读者通过译作更好地理解原作。本文运用纽马克的翻译批评理论,从钱春绮的翻译原则入手,对其所译的《近卫兵》作翻译赏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界定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区别,引用美学理论的相关论述,以张培基教授的译作《巷》为个案,从选词与美、音韵与美、意境与美以及补译等四个方面探讨如何采用变通和补偿传达美学意境,达到文学翻译的真正对等,对于与美学有关的翻译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鉴于当前中国翻译研究过于强调理论构建,翻译实践研究相对淡化的现状,本文拟从英汉语句子主谓之间的句法关系角度,以何善芬教授提出的句法观点为指导原则,分析译界前辈张培基教授和刘士聪教授的译作--"落花生",旨在说明双语之间的转换首先应遵循民族语言的自身句法联系.  相似文献   

14.
鉴于当前中国翻译研究过于强调理论构建,翻译实践研究相对淡化的现状,本文拟从英汉语句子主谓之间的句法关系角度,以何善芬教授提出的句法观点为指导原则,分析译界前辈张培基教授和刘士聪教授的译作——“落花生”,旨在说明双语之间的转换首先应遵循民族语言的自身句法联系。  相似文献   

15.
所谓翻译就是在通过对原文的思考、理解之后,再运用所需翻译的文字进行对原文思想的重现表达过程。较好的翻译,既可以保证原文的原滋原味,又可以体现出译文的美感与韵味。本文通过美学视角对张培基先生的散文译作进行探究,为散文翻译工作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注重分析蕴涵在翻译文本之中的权力关系和历史语境,为翻译批评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思维方法。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翻译批评所关注的焦点是翻译过程,即翻译的外部因素及作用于其上的各种力量和所施加的影响。翻译批评的目的主要在于对翻译现象做出符合历史现实的描述、解释和评价,揭示出翻译生产的社会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文化因素对产品的影响、促进或制约作用,以及翻译主体(译者)在各种因素中所担当的角色。后殖民视域下的翻译批评应采取文化批评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批评方法。鉴于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和翻译批评的多维性,翻译批评应当是多层次和多角度的,对待译作,得出的概念和结论也不应当是惟一的,而是多元和动态。  相似文献   

17.
翻译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工作,而是受历史、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活动。因此,翻译批评的对象也不能局限于静态的翻译结果,而应涉及从翻译选择到翻译接受的整个翻译动态过程,涵盖文本内部与外部的诸多要素。传统的文本比较批评虽然能够就语言层面对译作的得失做出详尽、细致的分析和评判,却难免流于片面,无法彰显翻译批评应具有的评介翻译作品、解析翻译现象、引导翻译实践等多重功能。本文指出,作为沟通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的经验和认知的桥梁,翻译批评应深入到翻译过程中,对影响翻译产生与接受的诸多文本外因素,尤其是翻译的主体因素,给予必要的关注,从而展现翻译批评应具有的历史性、整体性与实践性。  相似文献   

18.
从改写理论看林纾的有意误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纾的翻译在我国翻译史上是一个特殊现象,一直以来,他的译作受到很大的争议。传统的翻译批评强调译作对原文的忠实对等。认为“林译小说”有很多误译,不忠实于原作。以翻译学文化操控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勒弗维尔的改写理论为框架来分析林纾译作中的有意误译现象,可以看出其有意误译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翻译批评中的他者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中必然存在差异,如何对待译作中的异质成分或“他性”,是翻译批评需面对的重大问题。从翻译实践与当代文化和翻译理论的发展状况看,应该打破传统翻译观的束缚和对忠实标准的执着,注重差异,建立“他者”意识,更多地倾听“他者”的声音,使翻译批评向着多元化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文化批评视角,阐述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渊源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影响。作者认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颠覆了传统翻译研究中译作与原作的二元对立关系,并强调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过程,更是一项政治行为,目的是反抗原文的男性中心和女性歧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