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汪曾祺小说的评价,大多数评论者都以平淡、恬静、和谐、温馨来界定,这也是我们最能够触及和感受的。然而,我们却不可忽略的是,始终贯穿于他作品之中的有一种深沉的悲悯情怀。该文即从这一个角度入手,来解读汪曾祺小说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2.
王雷 《现代语文》2008,(2):38-39
宗教试图解决人生的痛苦以求解脱,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动力之一.作家白先勇并不信仰宗教,但他不排斥宗教,他选择了宗教情感的超越性,即俯视众生的悲悯情怀.文章以悲悯情怀为视角与切入点,一方面从白先勇的生存阅历与文化积淀论其悲悯情怀,另一方面从他的小说出发进行主体论述.  相似文献   

3.
《永远的尹雪艳》是台湾现代派小说代表作家白先勇的典型作品之一,也是其系列小说《台北人》的开篇之作。作用讽刺的、象征的、近似戏谑的手法,通过对主人公尹雪艳和她身边的“台北人”的形象描写。反映了新旧交替时期社会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和急剧变化的世态群像。作在对人间沧桑,世事无常,历史兴亡的感喟中。表达的是虚无主义、宿命论和不可知论的悲伤主义情绪,以及面对“传统化失落”而徒唤奈何的“化乡愁”。  相似文献   

4.
鬼子始终在进行着对底层生活苦难的抒写,他一直持有着巨大而沉痛的悲悯情怀,为了实现自己的叙述目的他采取的是陌生化的叙述策略,本文试图在三者之间的契合中寻求解读鬼子小说独特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5.
由于家世的影响,世事的变迁,坎坷的人生经历,白先勇小说的总体特征和情感氛围都呈现出深深的悲剧意识。白先勇小说的悲剧意识首先来自背景气氛的营造上,其次表现在艺术手法的独特选择上,最后还体现在历史对于个体命运的干涉上。  相似文献   

6.
徐晓梅 《教育文汇》2013,(15):33-34
小说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小说教学引领学生养成悲天悯人的审美情怀,播下善与爱的种子,引领学生成为一个富有人文情怀的人。有了悲悯情怀,学生才会以善良之心去观察社会,思考生活,才能读懂文学作品深层次的内涵,才会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有了悲悯情怀,学生才会自觉地以博爱之心去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  相似文献   

7.
刘庆邦以独特的个人话语和人文关怀表现了对生活在物质和精神双重重压下的人们的关注和同情。他的小说氛围大多弥漫着悲剧气息,正是这些对于苍生的悲悯和无可奈何,使得刘庆邦小说闪耀着强烈的人性光芒。这些悲剧气息在他的若干作品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人物的悲剧性命运;人物精神情感世界的悲剧;城市异乡者对城市身份认同的追问以及对融入城市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幽默大师”老舍的幽默里始终流露出较为浓重的悲剧意识,这种意识体现于他对苦难民众和民族的悲悯情怀、对丑恶人物和现象的批判精神、对人生困境与矛盾的悲观情绪,这又形成了他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坛上独树一帜的悲喜交融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9.
邱丽平 《大学时代》2006,(10):29-31
小说《边城》是作家沈从文精心构筑的一隅精神家园,但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淳朴的湘西传统文明正遭遇现代文明的无情解构,作家的理想家园正在走向陌生而远去。作家对古老湘西传统文明逐步走向衰落的命运,感到无比的惋惜、悲哀及怜悯。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白先勇是处于不同时代的两位作家,但其小说则有非常相同的悲剧意识内涵,即作为异化的人在被遗弃,被背离的境地中,不能重建自我完善的人格,而是人性的扭曲,人性裂度的加深,构筑出一种悲凉绝望意味更深的悲剧,张爱玲,白先勇的生命悲剧意识完全源于二人的相似的人生体验和所受传统文化的浸染及现代文化传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王小波对人世间的苦难和荒谬进行了彻底的反讽,在其作品中展示出超然的价值境界,充满着光怪陆离的奇异色彩,同时折射出王小波对现实人生独特而普遍的体验,一种深刻的忧虑与关怀,他体味着对生命和生存中的真味、真源和真义,并因此产生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12.
王小波对人世间的苦难和荒谬进行了彻底的反讽,在其作品中展示出超然的价值境界,充满着光怪陆离的奇异色彩,同时折射出王小波对现实人生独特而普遍的体验,一种深刻的忧虑与关怀,他体味着对生命和生存中的真味、真源和真义,并因此产生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13.
汪曾祺经历过人生的无奈和悲凉,所以他的小说总有一点淡淡的忧郁,尤其是他后期,相当一部分作品蕴藏着悲剧意味。这种悲剧意味不那么张扬,而是含蓄的,具体表现为命运悲剧、人性悲剧和伦理悲剧。他借人物的遭遇表现人生的悲凉,显示了一个人道主义者的悲悯情怀。他的悲剧精神不是表现为与命运的斗争与反抗,而是表现为对弱者的悲悯与同情,由此形成了他独特的悲情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4.
白先勇是台湾当代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同性恋题材是他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此题材的作品中,白先勇认为同性恋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自然情感,是人性的一部分;并呼吁社会给予理解和接纳,其作品表现出了深切的人文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15.
常世举 《天中学刊》2007,22(3):69-71
白先勇的小说创作中浸润了浓厚的宗教意识,既有人生本苦的佛家体验,又有悲天悯人的基督情怀。白先勇能够成功地疏导自己的情感焦虑,这与他对宗教具有某种程度的亲近有关。他最终并未皈依宗教,但他的创作与宗教血脉相连、精神相通。  相似文献   

16.
白先勇小说中的人物有一个重要的精神特征就是精神的漂泊,人物的这种漂泊源于家园感的丧失。从他的前期小说到后期的《纽约客》、《台北人》和长篇小说《孽子》来看,精神漂泊者成为其小说中连绵不绝的形象系列,他们对安放自我灵魂的精神家园的痴情追寻终成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梦。  相似文献   

17.
象征是黄咏梅小说修辞的整体构思方式。黄咏梅的小说在现实层面上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关怀;在超现实层面上,传达了对人生、对命运的悲悯情怀。这种悲悯,是从小说中所有的情节叙述、环境描写以及人物刻画中升华出来的,高度意象化的思维方式,成就了黄咏梅小说修辞特有的诗意象征。  相似文献   

18.
如果我们对地球上的生物圈建立“悲悯”这样的理解模式,人类就不会盲目地自我崇拜和自我膨胀,也能对人类自身的缺点、过错有一种温柔的谅解。可是在我们的学生中缺失了这种可贵的情怀,导致缺失的这种情怀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要通过语文课堂的有效引导、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等多种途径去激发学生的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分析王安忆创作中的佛教意识入手 ,分析王安忆的悲剧意识 ,指出 :王安忆的创作深刻地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 ,佛教意识成为王安忆悲剧意识的重要生发点 ,王安忆用它来阐释人生 ,并对自己小说中人物的执迷与沉溺充满了悲悯和同情。  相似文献   

20.
莫言在其一系列作品中虚构了高密东北乡的文学王国,从而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悲悯情怀。这种悲悯情怀直接导致了莫言对于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文化冲突的焦虑,在这种焦虑中,既有宗教式的仁爱,也有对善恶界线的模糊。这种情怀在教育学角度上看,具有经验和教训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