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天,我做完其他作业,便打开了书包,找日记本准备写日记。可东翻西找,连日记本的影子也没有。咦?莫非日记本“失踪”了?我又把整个书包翻找了一遍,但还是见不到它。奇怪?我急急忙忙地对书包的全体成员来了个“大集合”,把所有的书全  相似文献   

2.
说“何有”     
《论语》里记载了孔子说过的两句结构极为相似的话: (A)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B)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 哉?”(《子罕》)这两句话中都有“何有于我哉?”。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译为“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译文之后还有注解,大意是:如果把“何有”看作“不难之词”,那么,“何有于我哉”便应该译成“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困难呢?”全文由自谦之词变为自述之词了。  相似文献   

3.
我在家中可算得上是“小小包青天”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儿?请听下面的故事! “咦?我的手套又丢到哪儿了?”妈妈又在找那“可恶”的手套。说来也怪,妈妈的手套总是隔三差五丢一回,而我们为找它不得不把房子翻个底朝天。这次,再翻乱了,  相似文献   

4.
《山东教育》2009,(7):127-128
我害怕这样生活下去 二十五年前,我到农村去插队时,带了几本书,其中一本是奥维德的《变形记》,我们队里的人把它翻了又翻,看了又看,以致它像一卷海带的样子。后来别队的人把它借走了,以后我又在几个不同的地方见到了它,它的样子越来越糟,我相信这本书最后是被人看没了的。现在我还忘不了那本书的惨状。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番禺中学的晓星同学问: 最近,我老是在报纸、杂志上看到“灰领”这个词。以前我只听说过“白领”“蓝领”,后来又好像有什么“金领”,现在又来了个“灰领”,可真把我搞糊涂了。这个“灰领”到底指的是哪一种人昵?它和“白领”“蓝领”“金领”那些“领”们又有什么区别呢?  相似文献   

6.
8月,暑期还在“唱着”它的“进行时”,而我也仍在忙碌和快乐中上班和下班,一切似乎都在平静中延续着。偶然随手翻了翻前几期的《少电》,一封刊登的信件印入了我的眼帘,“这是位怎样的读者?他考上大学了吗?他现在……”于是……大家好!我的情况,相信西西肯定和大家说了不少,再多说一个字都显得多余。我对电脑开始感兴趣是从玩游戏开始的。(家长们:找打!)记得上小学时,因为学习成绩优秀,经父亲同意,“赢得”了一台裕兴C型机(当时是最先进的)。开始我对它一无所知,只知道它能辅助学习,还能玩游戏(把娱乐功能只理解成游戏功能了)。游戏一下子就…  相似文献   

7.
夜深千帐灯     
弦月高挂,如水的月光浸透着沉沉的夜容。我轻轻拉上窗帘,一瞬间万家灯火在我的眼前消失。我坐到桌前,翻开《饮水词》,依着荧荧暖色的灯光,开始了今夜的阅读。我不假思索地把书翻到《长相思》,这是我最爱的一首词。词中有这样一句话“夜深千帐灯”,让我十分倾心。不仅因为它让我感受到塞外军营的悲凉与豪壮,更因为它仿佛是我多年来与文学并肩携手的写照。  相似文献   

8.
【案例】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嫦娥奔月》第一教时。(指导学生朗读词语)师:通过课前的预习,你理解了哪些新词呢?生:我理解了“敬重”一词,意思是恭敬尊重。师:那读这个词的时候,你想到了谁?生:我想到了后羿。生:我理解了“奸诈”一词,意思是虚伪、狡诈。师:你读这个词想到了谁呢?生:我想到了逢蒙。生:我理解了“贪婪“一词,意思是不知满足。师:你想到了谁?生:我想到了逢蒙。生:我理解了“接济“一词,意思是从物质上支援。师:你想到了谁?生:我想到了嫦娥。师:能结合课文内容,把这些词语适当归一下类吗?生:“敬重”是与后羿有关的,“接济”…  相似文献   

9.
读罢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之后,我认为前人对这首《卜算子》的评价“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词构思的精巧”,十分中肯。这首词也深深的打动了我,让我百读不厌,感受良多。在这首词里,“长江水”三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是全词的抒情线索,  相似文献   

10.
《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语言训练应摆在语文教学的中心位置。怎样才能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呢?我认为应该从词的训练入手。词是语言单位,它能独  相似文献   

11.
我不写教案!     
前言:在写下这个题目之后,有人很诚恳地给我提出了建议:“选材尚可,只是这个题目太霸气,改成《我能不能不写教案》或者《备课改革初探》可能更能让别人接受。”见我无动于衷,又退而求其次地说:“要不,把感叹号去掉?”这个道理我也不是没有想过,但对于教案该不该写下去这个问题,难道非得写了一辈子教案的人才有发言权吗?不尽然。有一则外国笑话说,一个被退稿的作者闯进编辑部,怒气冲冲地责问:“你们根本就没把我的文章看完,怎么知道它不好?”老编辑笑道:“一个鸡蛋,如果你吃第一口时已经知道它是臭的,你还有必要把它吃完吗?”在我看来,教案对…  相似文献   

12.
永远     
永远,是个很吓人的词,既缥缈又虚无。只要这两个字从嘴里蹦出,它就变成了两只蚂蚱,倏地跳入草丛,无影又无踪。谁能告诉我:永远到底有多远?假如它有时空之距的话,那么,是上游到下游?此岸到彼岸?花开到花落?风乍起到风骤息?仰或是白天到黑夜?血凉到血热?——永远,也许它什么距离都不表示,仅仅是说话者手里断线的风筝,想飘哪就飘哪。正因为它是不可捉摸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才会产生诸多的诱惑,“祝你永远健康”、“祝你永远快乐”——这样的祝福是多么地软弱、无力,它又能给予你什么样的欢欣与慰藉?!我要把“永远”像桔子一样地剥开,剥去它粗…  相似文献   

13.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教师进修教材《文选与习作·语文基础知识·幼儿文学学习辅导》一书中的第147页中有这样一道题: 二、读下面一段话,写出划“____”的词在这里的词性(名、动、形、数、量、代)(附答案) 欢笑(动)声(名)把我(代)带进(动)了儿童(名)世界(名),我仿佛年轻了许多(数)。…… 那么,“许多”这个词真如答案中所确定的是数词吗?我认为,“许多”在这里不属于数词,——尽管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也把“许多”划归“数词”类的。 诚然,在一些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许多”具有数词的某些特点、用途和作用,其主要表  相似文献   

14.
苦瓜是瓜吗?     
昨天晚上,家里吃白兰瓜。我的一个小孙女,还不到三岁,一边吃,一边说:“白兰瓜、哈密瓜、黄金瓜、华菜士瓜、西瓜,这些都是瓜。”我很惊奇了:她已经能自己经过归纳,形成“瓜”的概念了(没有人教过她)。这表示她的智力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重要的阶段。凭借概念,进行思维,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她奶奶问她:“黄瓜呢?”她点点头。“苦瓜呢?”她摇了摇头,并且说明她的理由:“苦瓜不像瓜。”我于是进一步想:我对她的概念的分析是不完全的。原来在她的“瓜”概念里除了好吃不好吃,还有一个像不像的问题(苦瓜的表皮疙里疙瘩的,也确实不太像瓜)。我翻了翻《辞海》,看到苦瓜属葫芦科。那么,我的孙女认为苦瓜不是瓜,是有道理的。我又翻了翻《辞海》的“黄瓜”条:黄瓜也是属葫芦科。苦瓜、黄瓜习惯上都叫做瓜;而另一种很“像”瓜的东西,在北方却称之为:“西葫芦”。瓜乎?葫芦乎?苦瓜是不是瓜呢?我倒糊涂起来了。前天有两个同乡因事到北京,来看我。吃饭的时候,有一盘炒苦瓜。同乡之一问:“这是什么?”我告诉他是苦瓜。他说:“我倒要尝尝。”夹了一小片入口:“乖乖!真苦啊!——这个东西能吃?为什么要吃这种东西?”我说:“酸甜苦辣咸,苦也是五味之一。”他说:“不错!”我告诉他...  相似文献   

15.
你们见过有人用“一碗”来做亲情的数量词吗?反正我在学生作文中还是第一次见到有人用“一碗”来做亲情的数量词。可以说,对这篇作文,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会为这个“一碗”而兴奋、而激动、而感叹。不过我这里想专门来谈一谈这个“一碗”的真实性与夸张性。“一碗”这个词的真实性源于真实的生活材料。读过这篇作文,你们都能看得很明白。奶奶给“我”盛了一碗饭,“我”亲手做了饭,给奶奶送去一碗,不都是“一碗”吗?这么真实的一个词,为什么又说它是夸张的呢?说到形容亲情时的夸张,一般人会说它“比海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第一册荀子《劝学》中“学不可以已”一句,教师用书译为“学习不可以停止”;其他参考书,要么照“用书”翻译,要么就是译为“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一类,很明显,“可以”被当成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表能愿的词了,笔者认为不妥。查检《辞源》等古汉语工具书,找不出“可以”这个词条。其实,“可以”不是一个词,它是由“可”和“以”两个词构成的一个短语。那么,“学不可以已”中的“可以”该如何解释,“学不可以已”又该如何翻译呢?其“以”,通“已”。请看其他文献中的佐证:①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九歌·国殇》)——…  相似文献   

17.
胡锦珠 《阅读与鉴赏》2007,(3):72-73,63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四选用了李煜的《虞美人》。江苏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课课练》有这样一道关于此词的练习题:对这首词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一开头就是自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写的是眼前景;接着自叹:“往事知多少”,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含有韶光易逝的感慨。B、“小楼昨夜又东风”,为眼前实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又沉入对往事的回忆,词人很想知道明月下的故国现在是个什么样子,由此自然过渡到下片。  相似文献   

18.
“明明,怎么又去看电视了,作业写完了吗?”“没有,还有一篇作文没写呢。要把那么长的一课缩写到几百字,我可没法完成。”明明一边看电视,一边回答爸爸的问话。“哟,什么样的作文能难倒你?”爸爸走出房间,对明明说,“让老爸来看看。”明明不情愿地离开那精彩的电视画面,把语文书翻到“积累·运用(7)”后,双手递给爸爸。爸爸一看乐了:“缩写《小抄写员》,这还不容易,你看,要求写得明明白白,第一内容要完整,重点要突出;第二语言要简练,不要超过三百字。”“说得倒轻松,几千字的课文,叫我怎么缩。”明明不敢大声说,只是小声嘀咕着。爸爸把书翻回…  相似文献   

19.
“课程”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rriculum,原意是指“跑的道”、“生命的竞赛”和“职业的道路”。罗马人既把它理解为“跑马道”又把它看作“竞赛的场地”。后来,Curriculum一词在教育史上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理解。美国课程论者古德拉得(JohnI·Goodlad)在他的《变化着的学校课程计划》中认为,课程是指一些受过预先训练或在职培训作好准备的教师在学校里教给学生的各种学科。泰勒(Ralph w·Tylyr)认为,任  相似文献   

20.
江月(湖北)嘻嘻姐姐,我是个四年级的小女孩。放寒假的时候,我把姐姐的五年级语文教材借来预习,里面有篇《暮江吟》的古诗。其中有一句“可怜九月初三夜”为我弄得不是很明白。什么要说那天夜里很“可怜”啊?你能帮我解释一下吗?我国古代诗歌中常常出现“可怜”这个词。在不同的情景中有着不同的含义。首先,和现代汉语一样,它有“值得同情”的意思。如白居易的《卖炭翁》里有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可怜”就寄托了作者对他的同情和怜悯;“可怜”也可作“可爱”的意思。就像你提到的这句古诗“可怜九月初三夜”,作者用“可怜”一词描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