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接上期) 五、 "腰如纛"的练习 发力时腰应小动微动,套路练习时也一样. "练太极拳者不动手,动手便非太极拳".太极拳的身法主要在躯干上,要重视腰脊的运动.初学和水平一般的练习者,打拳打的是拳是手脚,以手脚运动为主,躯干对运动没感觉.水平高者能明显体验到腰脊的稳定稳固微动小动,腰脊的主宰作用,能明显体验到"非两手乱动...  相似文献   

2.
王跃强 《武当》2024,(1):9-10
<正>太极拳有很多谚语都是经典流传,关于“腰脊行拳”的谚语,更多的是强调腰身具有核心价值的主宰作用,也堪称经典。比如,“以意领势腰在先,腰驱四肢有序动”,是腰身主动作为;“内不动则外不发,腰不动则手不发”,是腰身主控周身;“变换在腰,气行四肢”“腰送客走,胯坐帅府”“龙虎之劲腰胯功”等,道出了腰身是发劲之源。可见,求深习练太极拳,腰身功夫不可不察,正如前辈所言“时刻留意在腰隙”。  相似文献   

3.
沈勇武 《中华武术》2004,(12):27-27
许多拳种,特别是太极、八卦、形意为主的内家拳,在与人交手时,均主张“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这句话应如何理解,临战又怎样做呢?  相似文献   

4.
祝大彤 《武当》2005,(2):16-17
“抱虎归山”和“下势”二式最能体现传统太极拳之根本拳理拳法,且具养生妙用。如“其根在脚”“形于手指”“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笔者根据拳之理法悟得此二式的养生机理,即被动练拳。“手动脚不动,脚动手不动”之养生心法。下面将此二式养生式作一介绍,久练必有大益。  相似文献   

5.
话说太极腰     
宛生 《中华武术》2001,(4):34-35
太极拳特别注重腰部活动。经典著作中讲得很多,如“腰为主宰”“腰为驱使”“源动腰脊转股肱”“刻刻留心在腰间”等,都是说腰在太极拳运动中的重要性。但据观察,不少练拳者,特别是初学者对此还不够明确。有的立身不正,歪歪斜斜:有的不知松腰松胯:也有的只知旋臂而不知转腰,动作显得别扭、僵硬。分析原因,主要是对腰部活动在太极拳运动中的地位、作用和基本要领认识不清所致。正是:练拳不练腰,终生艺难高。笔者愿以自己的体会和浅识拙见,向拳友们讨教。  相似文献   

6.
郭宝洪 《武当》2004,(11):17-18
陈式太极拳的技击宗旨是以静制动,后发先至,“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以慢制快,以小力胜大力,以柔克刚。讲究拳学上的内劲慨念,打击对手时先断其根,发力时刚柔相济,松活弹抖,出肘瞬间,蹬腿、转腰、顺肩、肘弧引直发弹抖打出,肘上劲道仍是搠、捋、挤、按、采、挒六种劲别。  相似文献   

7.
拳论讲,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又说“五行运行皆在步,一身要基定于足”;拳谚也说“步不稳则拳乱”,这些都充分说明,走步是太极拳运动的基础和先导。步法动,全身才能动;步不动,其他无从动。否则,定会被动失势。  相似文献   

8.
许多太极拳练习者都有这样的苦恼,学拳之初老师首先要求要“放松”,要“沉”,但如何放松?怎样为沉?得到的答复常常是南辕北辙,听者惑惑。而流传下来的拳论、拳经,又过于艰深,难以理解。我愿把多年练拳、教学的心得体会公之于众,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清人陈鑫在《学拳须知》中强调,“学太极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太极拳艺术大师杨禹廷说:“打拳打个理。”这是先辈拳人给我们后继学子的至理名言,不可不悟。太极拳博大精深,拳理源于老子、易学,不理解拳理,难于练好太极拳。一般健身无须过高苛求,如果深入修练必须读书,懂得拳理。笔者认为,习拳有一个公式,“认识──理解──明白──懂。”认识,可以到各公园看人练拳,这是直观认识;还可以问拳师,请都教练,这是听中求认识;读太极拳理论书、拳书、以及对名拳师专访的纪实类文章,从中体会太极拳的拳理拳法,…  相似文献   

10.
练太极拳到既应不应该“落地生根”?这个问题每个习拳者从一开始拜师学艺,就会遇上。师傅总是教导徒弟:“要下盘稳固”,“脚要如钉子在地上”;评论人的拳艺高低时,也总爱用“脚下无根”之类的话采评判。总之,习练太极拳必得脚下生根之说似平已成定论。于是科,我们常常看到很多人盘拳架时,身架下得很低,脚步滞重,主无虚领顶劲之意。推手较技时,身子下坐,重心极低,美真名曰;“稳固下盘。”更见推手赛场上,双方选手如牛之相,脚下的工地往往会锉出一道沟来。这难道就是太极拳的真谛吗?笔者习拳几近十年,也曾拜得一位傅。然而…  相似文献   

11.
牛胜先 《武当》2010,(1):14-15
腰和腹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要分开谈呢?因为先辈武术家们多谈腰,所以我把腰和腹分开谈,为的是刚才能着重谈谈腹。练太极拳是腰带动四肢,腰是一身之主宰。先辈们说,腰似车轴。练太极拳是腰的左右旋转带动手和脚,腰不动则手臂几乎也没什么动作。由于太极高手能合理用腰,故动作常使一般人不知觉。须知腰左右旋转,不是左右摆动,左右扭腰。如果是摆动、扭腰,那就大错特错了。  相似文献   

12.
柳德恩  清泉 《武当》2005,(6):33-35
动功八式是戚家拳的第二层功夫,主练腰身,并以腰身带动四肢,实现“主宰于腰”。虽以练功为主,亦隐技击之用。今一并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拳论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行。”拳理强调了太极拳技击的原则,它说明掌握主动权是关键,主动权在于懂劲。推手既要求做到不使对方触及己身,而己能控制对方的重心,又要求能做到在困境中解脱出来,从被动变为主动,能在“从人中”找出妙法,达到搭手即有办法,近身也有办法。远不怕,近不怕,能远能近,能蓄能发,能刚能柔。挨着何处,何处击,则尽到了推手技术的能事。  相似文献   

14.
殷铁军 《精武》2010,(12):70-71
一次聊天中,我的拳友(传统太极拳传人、市太极拳协会副会长)问我:“殷老师,您怎么看太极拳推手?”我回答说:“太极拳单讲推手是很片面单一的,是有局限性的。”  相似文献   

15.
祁志波  李超 《精武》2011,(1):46-47
道与德是人修身立命的根本,更是指导太极人悟拳、习拳的原则。只有做到以道为体,以德为用,才能够体道合德;只有明晰正确的太极拳理,才能参透与练出"真正"的太极拳。那么具体该如何操作呢?老子在《道德经》第67章中向我们揭示了他所珍藏的“三宝”:  相似文献   

16.
朱利尧 《武当》2014,(11):28+2-28
“松”本来是我们中国传统武术的精妙之处,但却被许多练太极拳的人给误解了。他们把松散或摇来晃去当成了松。在诸多的现实中,或者是在许多拳理拳法上看到的松散论,一味地强调松,一次又一次的误导着热爱太极拳的人们。不信你到网上看看,写太极拳文章的都是一个调,一味强调松散。我见过有篇文章更可笑,说什么功夫是放松出来的。我就奇了怪了,一味的胡摇乱晃讲放松,你真的能晃出真功夫来?!我是不相信的。至于“松”,到底是否需要练?如何才叫“松”?我想在这里略说一二。  相似文献   

17.
名家信箱     
北京房山区刘理根来信:我是一个太极拳爱好者,尤其喜欢古典太极拳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中有:“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对这一句,许多太极拳名家理解各不相同,我们也是莫衷一是。请问崔促三老师,您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相似文献   

18.
木子 《中华武术》2004,(3):27-27
我是马虹先生《陈氏太极拳体用图解》《陈氏太极拳技击法》《陈氏太极拳拳理阐微》这三本书的读者与后学者。我喜欢陈式太极拳表现的劲力和刚柔相济优美的拳架风格。因此,我研究了陈派太极拳的历史。陈式太极拳强调技击时既要用意,又要用劲或力,当然,强调的是用阴阳相济的巧力(没有拙力、笨力、蛮力、直力,而是松活弹抖的整体力),“用意”或  相似文献   

19.
●第三进展阶梯:上下相随一般来说,三道气圈有了基础后,在行拳走架的过程中就要多体会上下相随了。关于上下相随,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杨澄甫先生曾说过:“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这是有关上下相随重要性的论述,这是拳理。但是,上下相随,不仅仅是“上面的手如何动,下肢的足也如何动。”在杨式太极拳秘传的方法中,还有特殊的练法,那就是三道气圈平行散出之后,肩气圈主引领两臂的运行;胯气…  相似文献   

20.
陈钰骅 《武当》2001,(5):24-24
能否严格遵循太极拳原理与法则锻炼,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问题。修炼者应先熟悉太极拳的拳理功法,即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著熟”。只有太极拳的拳理功法熟悉了,才能在锻炼中慢慢悟到太极拳不同于其他拳种的“劲”。“著熟而渐悟懂劲”,“著熟”是修炼太极拳者正确与否的路标。太极拳经典拳论都是著者的拳艺达到极精境地时的心得结晶。拳理拳法理论著作的熟悉理解,是决定太极拳爱好者能否入门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